钟鼓楼,坐落于北京中轴线,数百年间,不变中变。
鼓楼外,就是北京城,胡同里烟火气浓,普通人的爱恨情仇,尤为鲜活生动。
纯正的“京味儿”,从北京电视台近期播出的电视剧《鼓楼外》中扑面而来——角楼、胡同、四合院;直率、幽默、倍儿爽的方言调侃;传承至今的精湛木工手艺,极为考究的红木家具;几辈人脾气秉性相互“门儿清”的街坊邻居……这股浓得化不开的北京风情,格外吸引人。
京味影视作品,更为直观地展现出北京的风土人情,不同于京味文学大量细腻、详实的描写,剧中镜头天然的纪录性,突显了地域特色,北京话台词的使用,进一步强化了视听,让这些发生在北京的故事,韵味十足,真实可亲。
描绘市井群像摒弃“高大全”
“做家具先要做人,师兄弟们要拧成一股绳。各干各的,都想出人头地,都想挣大钱,没门儿!”京城名匠易大船,开篇就给四个徒弟来了个下马威,他德高望重,话虽不多,却总能道出人生哲理,透着人生智慧。他是晚辈们的主心骨,全剧的灵魂人物。经济迅猛发展,徒弟们心急火燎,师父却不急不躁,始终专注于传统手艺,无畏席卷而来的各色浪潮,如一根定海神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工匠精神。
易大船不仅教徒弟们手艺,还教他们做人的道理。
易大船常用木工义理隐喻人生,谈吐间金句迭出,颇具大师风范,却并不插手大徒弟于钟声和二徒弟尹东义之间的恩怨。他心明如镜,看透却不说透。找准时机,语重心长,告诉一心复仇的大徒弟:“若争小可,便失大道。”他能够站在年轻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因材施教,为其传道授业解惑。相同的,易大船当然关心孙女易小船的感情纠葛,却始终尊重她的选择。无论师徒关系、祖孙关系还是邻里关系,他从不强人所难,总是有礼有节、张弛有度,宛如浮躁世风下的一股清流。
不得不说,电视剧《鼓楼外》的人物塑造,颇为精妙。剧中角色大都存在自身弱点,剧情不仅不回避小人物普遍存在的性格问题,而且让它们成为一种标识,令创作映照现实,人物因此更为立体。
例如,男主角于钟声,并非一味忍让、委曲求全的老好人形象,而是有血有肉、敢于担当、但也不断犯错的普通男人。于钟声本是为了保护两位师弟免受责罚,而获刑入狱,在得知真相,明白自己遭到尹东义暗算后,特别是得知昔日恋人易小船曾经嫁给尹东义后,态度突转,誓要“报仇”,从此与二师弟死磕到底、势不两立。这才有了二人辗转多个行业,非要分出胜负的略显幼稚的戏码。
尽管最开始是为了讨回公道,于钟声却在一次次较量中,逐渐迷失本心,又因坐牢经历极其自卑,难以信任他人,随着野心和欲望不断膨胀,受骗、自杀、逃避……直到他在师父、恋人、亲友等帮助和刺激下,终于认清现实“报仇报到最后,报复的还是自己”,选择放下过去,愿意与师弟尹东义和解,终于战胜心魔,重获新生。
平心而论,这样的主角,并不讨喜,但这样塑造主角,不失为一种勇敢的尝试。
于钟声和尹东义师兄弟。
与之相似,女主角易小船,直爽风趣、大方仗义、雷厉风行、敢爱敢恨,却有着近乎致命的弱点——每当面对于钟声,她就完全失控,既玻璃心又爱吃醋。在恋人入狱后,她义无反顾地生下孩子,的确是坚强而独立的现代女性,却在于钟声出狱后,不仅处理不好与他的关系,而且频繁陷入情感危机,导致深刻的自我怀疑。爱情,是易小船的软肋,越想得到,就越难得到。
最后两人重修旧好,回归标准的大团圆结局。在相互拉扯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关系受到了冲击和考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完成了彼此的磨合和各自的成长。
男女主角尚且如此设定,剧中其他角色更是个性鲜明、复杂多变。例如,易大船的另外两个徒弟,既热心又搞笑的马三新和徐备战,热衷红木家具收藏却最爱耍心机的文卫东,颇具争议的易小船闺蜜陈颖,作为对照出现于不同创业阶段且性格各异的女性角色(如霍权美、唐莉、夏菊花、天语)等。剧作有意摒弃常见的“高大全”形象,努力聚焦于一个个活生生的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将市井群像描摹得栩栩如生。这种做法充分体现出该作品对人情、人性入木三分的刻画,特别是对人物关系符合现实逻辑和心理逻辑的有益探索。
提供从结怨到解怨范本
《鼓楼外》以小见大,始终围绕以易大船、于钟声、尹东义为代表的师徒关系,和以于钟声、尹东义、易小船为核心的情感关系展开剧情,通过这四位主要人物,串联起涉及四代的几个家庭,呈现出普通市民的生活图景。
特别是于钟声与尹东义二人,兼具师兄弟、情敌、“仇敌”等多重竞争关系,他们为了争输赢,从开办红木家具厂出发,经由破产受骗、摊煎饼比赛、办鸵鸟养殖场、向电商转型等数番较量,依然不能使对方认输。于、尹争斗部分情节密、节奏快、反转多,跌宕起伏,不失幽默,比较准确地把握了两人的内心走向,并以此为基础拓展为成长曲线,分别将他们推至各自必须蜕变的时刻。
实际上,“冤家宜解不宜结”的道理人人都懂,“以德报怨”也堪称中华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但人与人结怨,往往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并非随便说说“以和为贵”就能化解矛盾。
师兄弟之间的情谊,其实始终都在,甚至因为对方存在,他们不断激励自己寻求突破,在竞争中寻求发展。剧中结局并不新鲜,双方和解似乎也理所当然。
而现实生活中,情绪的爆发、矛盾的解决,才是重中之重。与其满口仁义道德,试图说服别人原谅他人,不如让当事人亲自处理,直面问题并真正破解。
正如师父易大船所言:“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原谅尹东义并不容易,尤其是于钟声完全占理。选择放下,选择原谅,不是无法复仇的托词,而是洞悉冤冤相报、害人害己之后,明知能达成目的,却不再出击,主动放弃。
因此,觉悟凝成的箴言,远远不及形成觉悟本身,更远远不及将觉悟真正落实。《鼓楼外》最闪光的部分,恰恰在于,它为观众提供了从结怨到解怨的范本,其过程,特别是心路历程之珍贵,远远超过结果。
当然,剧中的部分情节,确实设置得偏戏剧化,虽然可以理解为京味作品中对喜剧元素的某些探索,却仍存在过分强调冲突反转之类的问题。相信随着主创人员,对创作中真实和虚构素材的选取、二者比例分配的正确调和,未来拍摄其他京味影视作品时,会有所调整,并加以完善。
在《鼓楼外》中,有一定喜剧的成分存在。
探讨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鼓楼外》讲述的是老手艺的新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感。面对商业大潮和机遇洪流,师父易大船坚守,徒弟们各自开拓,都在当今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文化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通过奋斗取得了一席之地。正如北京作为首都,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还是国际化大都市,时时刻刻都在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传承什么?如何传承?创新什么?如何创新?亦是宏观、微观各个层面都应不断思考、常辩常新的问题。
这部电视剧尝试着做出一些回答。
比如作为新时代工匠,在传承手艺的同时,要明白:手艺好做出来的东西,不过是“匠气”,其与现代化车间流水线批量加工生产的物件,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唯有用心做出来的东西,才有可能具有“灵气”,它超越了精细、工艺等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属于审美范畴,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和意义。
因此,无论老手艺包裹上怎样的新外壳,它的内核,始终是匠心和诚意,绝不可忽视,更不可丢弃。
钟鼓楼,依然矗立在北京中轴线上,继续见证这里经历的岁月变迁。
鼓楼外,就是北京城,每一个来过、住过的人,都不同,都生动。
撰稿/张立新
编辑/佟娜
校对/翟永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