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日本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社会,也是最稳定和完善的一个封建社会阶段,江户时代不仅在封建小农经济发展上取得了重要的进步,在身份等级制度上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江户时代是日本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武家德川幕府统治的时代,武家是由武士起家成业的简称。

在武家,武士的地位很高,仅次于大名。

再加上江户时代以前,镰仓幕府时期的日本动乱不断,大名集结势力,盘踞各地。

年轻人想做真正的教育难吗(从仪式到教育江户时代武士阶层身份认同感)(1)

在以武力为基础的战争时期,武士的地位进一步升高,很多大名都是由武士升级过来的。

所以,以武士起家的德川幕府,深知武士阶级的影响巨大。

如果不对武士阶级进行有效的管理,那么他们就一定会成为政权稳定的一个重要的潜在危险因素。

于是,为了让武士阶级“安分守已”,不成为动荡社会安定的危险因素,德川幕府大力推展武士阶级的改造。

用不同的方法来让武士阶层对其身份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年轻人想做真正的教育难吗(从仪式到教育江户时代武士阶层身份认同感)(2)

1、将格式化的阶层意识变成常识

众所周知,日本的礼仪文化十分发达,并且复杂。

在日本,礼仪对于国民来说,就像是吃饭和喝水一样,非常平常。

每个日本人基本上从一出生就开始学习礼仪。

而这种像是格式化一样的礼仪文化,大概是从江户时代开始变得非常规范。

其实,一开始,德川幕府把礼仪格式弄得这么重要,是为了制约日发壮大的武士阶层。

德川家康身为武将,深知武士的力量是非常恐怖的,尤其是那些只有野心没有思想道德负担的武士,他们就像一枚定时炸弹,随时可以爆发,从而影响社会的安定。

据说,在德川幕府统治的江户时代,日本人口大约有3000万人,其中武士以及家属大概有200万人,占总人口的7%。

年轻人想做真正的教育难吗(从仪式到教育江户时代武士阶层身份认同感)(3)

因此,德川幕府为了制约这些武士的行为规范,把格式融进了礼仪当中,让其成为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打算从根本上阻止了武士阶层成为反抗政权的力量的可能。

在德川幕府统治的江户时代,一方面制定了“士农工商”的阶级分别,另一方面又为了强化阶级意识而加强了人们的“身份社会”。

所谓的“身份社会”,其实就是为了让各个阶层的人们对自己的“身份”有清晰的认知,然后通过“身份”约束,让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言行举止,甚至是思想都限制在属于自己的“身份”的容许范围之内,不可以做出超越自己“身份”的事情。

从江户时期的日本开始,人们就开始在自我介绍当中加入“身份”区分了。

年轻人想做真正的教育难吗(从仪式到教育江户时代武士阶层身份认同感)(4)

因此,在德川幕府这样“内外兼治”的推动下,这种带着强烈政治气息的格式化身份制,慢慢地就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识。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身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认同感,认为自己天生就是这样,一点反抗意识都没有。

同时,作为最有力量,以及最有可能威胁到政治阶层的武士阶层,让他们认同了自己的“身份”以后,不仅可以减少社会动荡的可能,还可以潜移默化地让他们融入到文治社会当中,使得武士阶层软化,并且更加容易受到控制。

这对于德川幕府来说,绝对是利大于弊的。

因此,以德川幕府为首,“身份制”从上往下不断渗透,直到人们都习以为常。

而这种通过形式转变为日常的作风,在武士阶层的影响最为深远。

年轻人想做真正的教育难吗(从仪式到教育江户时代武士阶层身份认同感)(5)

鼓动武士阶层参与到文治社会的体制当中

武士阶层本来就是一个比较双向化的阶级,他们忠诚的时候,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就犹如守护神一样的存在,保障着人们的生命安全。

但是,如果武士阶层产生了变异的心思,那么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又是一个犹如灾难一样的存在,一不小心就会挑起战火,让人们流离失所。

同时,德川幕府作为由武士建立起来的政权,反而带头让武士阶层融入到社会,这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年轻人想做真正的教育难吗(从仪式到教育江户时代武士阶层身份认同感)(6)

自镰仓幕府开始,武士在旧日本社会上的地位就开始不断地提升,不仅是因为很多大名都是武士出身,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武士可以保护人们的人身安全,不受流寇的袭击。

长久以后,武士不仅在政治立场上享有特殊的地位,在日常百姓的心里也是一些地位超然的存在。

这种现象,一直到德川幕府建立的江户时代,依然存在。

即使江户时代的日本很和平,没有战乱。

正是因为武士成为了社会当中的特别存在,所以有德川幕府才更加想方设法去卸掉武士的盔甲。

在日本,除了80%的农民人口以外,武士的人口比例占了剩下20%的一半。

年轻人想做真正的教育难吗(从仪式到教育江户时代武士阶层身份认同感)(7)

但是,武士在没有纷争的和平时代是没有工作和收入的。

然而,要养活这些没有“活计”的人,德川幕府每年都要花掉20%的粮食储备,因为武士以青壮年居多,特别能吃。

以一个武士一年吃500斤米来算,200万名武士就可以吃掉10万斤米。

对此,为了节省供养武士的成本,只能让他们工作。

德川幕府不仅通过规定“身份”来区分武士和其他阶层的人们,还为了让武士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文治社会当中,通过强化和夸大儒家的“忠”的含义,让他们对主君的归属感变得更加强烈,并且还通过各种社会管理,来让他们更加容易接受“礼”和“仁”在社会当中的作用。

即使武士是“武”字行头,但是归根结底,都是要“先礼后仁”,最后才动武的。

年轻人想做真正的教育难吗(从仪式到教育江户时代武士阶层身份认同感)(8)

尤其是在德川幕府以前,武士拥有很多特权,比如说,武士可以佩刀,并且对于一些“恶人”行“先斩后奏”的权力。

这对于德川幕府主张的以文治国来说,其实是相悖的。

但是,武士作为长久活跃在政治舞台的特殊阶层来说,要想对他们进行“一刀切”的整改也是不现实的。

所以,德川幕府采取让武士直接参与到政治体制当中,让他们的佩刀和特权合法化。

同时,也通过这种的合法化,剥夺那些不主动参与到政治体制当中的武士的特权。

以此来削弱和缩小武士的阶级特殊性。

年轻人想做真正的教育难吗(从仪式到教育江户时代武士阶层身份认同感)(9)

3、利用仪式去满足和麻痹武士的荣誉感

最后,为了从源头上抑制武士阶层的膨胀,德川幕府通过涉足武士的“成长仪式”,来掌控年轻一代的武士的成长记忆。

有研究显示,95%的人对于童年的成长记忆有着深刻记忆,对未来的行为规范影响也很高。

特别是像武士这种有着特殊意义的职业,小时候的成长记忆的影响力高达90%。

在一个年轻的少年成为合格的武士之前,他必须要先磨砺好武艺,因此,等到他们的武艺达到一定水平以后,“成长仪式”会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水平。

随着一个个的“成长仪式”,年少的预备武士逐渐清晰自己的“身份”,并且越发明确他们要效忠的主君是谁。

年轻人想做真正的教育难吗(从仪式到教育江户时代武士阶层身份认同感)(10)

在这个漫长的成长过程当中,主君可以缺席,但是仪式却必须要有。

因为每进行一次仪式,就是对年少的预备武士的一次身份洗脑,在让他们学会武士的高强武艺的同时,还通过仪式对其进行思想禁锢。

让他们知道自己未来要侍奉的主君有多重要,同时增强他们作为武士的家族荣誉感。

然后通过这些大大小小的仪式,不断地渗透年轻武士的思想和灵魂,让他们更加忠于主君,忠于自己的武士身份,不会产生其他不必要的情绪和想法。

最后还用荣誉感来填补成为武士以后的空虚感,让他们即使在没有纷争的和平时代,也可以尽心尽力地为主君效力,不遗余力地奉献自己的力量。

年轻人想做真正的教育难吗(从仪式到教育江户时代武士阶层身份认同感)(11)

虽然从现代“人人平等”的角度去看旧日本的武士道是有那么一点不公平,但是有一个很明显的好处是,武士作为乱世下产生的政治产物,如果不接受社会进步的改造或者融合的话,那么武士阶层的下场只能是更惨。

纵使封建阶级有很多不好的影响,但作为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以及人类进步的必然前进道路,封建阶级也有不少好处。

比如说可以通过区分阶级来赋予人们产生不同的社会影响力,不同阶级的人们在各自的阶级活动,互不打扰,不仅可以保证社会的安稳,还可是共同发展,使得社会前进的步伐变得更加整齐和统一。

年轻人想做真正的教育难吗(从仪式到教育江户时代武士阶层身份认同感)(12)

即使是像武士这种由特殊环境而产生的特殊产生,在阶层的范围保护下进行改造和融合,以至于可以长久地保存下来,而不被社会淘汰。

就更不用说,像现在这样,受到武士道指引而产生的“匠人精神”或者“大师”之类的特殊职业了。

毕竟武士作为从属职业,本身就应该受到很多约束和限制,只不过德川幕府为了加强管控,采取了更多措施而已。

年轻人想做真正的教育难吗(从仪式到教育江户时代武士阶层身份认同感)(13)

参考文献:

孙丽,江户时代武士阶层身份认同感的灌输[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