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学会人物专访(诗词大会名师观察员)(1)

名师观察员·左苗婷

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语文教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热爱古诗词,喜欢散文和小说

倏忽间,秋已至。突如其来的秋雨,罩住了整个校园,细密的雨丝带着微凉的秋意,落于各个角落,夏天最后一丝的热气,也被消抹干净,令人心情舒畅。忙碌的夏天终于结束,入秋之后,一切慢慢步入了正轨。

我们在很多古诗词中读到秋天,秋既有万木飘零,又有秋胜春朝。古往今来,人们从不同感受出发,赋予了“秋”不同的内涵。在诗人的眼中,秋,如此多彩。

本期“名师观察员”,我们邀请了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左苗婷,她将带大家在古诗词中,体验秋的不同滋味。

诗词中的“秋”是多彩的

既有万木飘零,又有秋胜春朝

同学们肯定读过很多与秋天有关的古诗词。比如刚进入初中的同学们,语文课本第一篇古诗词中就有两首是关于秋天的。

《观沧海》中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在《天净沙·秋思》中,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在赞叹诗歌艺术魅力的同时,你们是否在心中存了疑问:都是秋天的景色,为什么那么不同?曹操看到的树木是茂盛的,马致远看到的树木却是萧瑟的;曹操看到的水是波涛汹涌的,马致远看到的水却是小桥流水。这两首虽然都是描写秋天的诗与曲,但抒发的情感却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季节,在不同的诗歌中也可以赋予不同的情感。

再来看看其他与秋天有关的诗词。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秋词(其一)》中,诗人刘禹锡描绘了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用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现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读着诗,你仿佛进入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而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他沉浸在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谭嗣同在《潼关》中写下“秋风吹散马蹄声”。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谭嗣同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古诗词中的秋天,竟然可以如此多彩。秋是既有万木飘零,又有秋胜春朝。

诗人们眼中的“秋”是多情的

既有达观欢愉,又有多愁善感

年少时,我曾讨厌秋天,觉得秋悲伤萧瑟。但现在觉得,对比夏天的烦躁和别离的难过,秋天也是思念和美好的开始。秋天是美好的,“秋水”晶莹透澈,“秋波”清亮闪烁,更有人称秋风为金风,称秋季为金秋。季节,都各有其美,秋天也不是只有一种颜色,一种情绪。

古往今来,人们从不同感受出发,赋予了“秋”不同的内涵。在诗人的眼中,秋,呈现出别样的美丽。在王勃笔下,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徐再思笔下,是“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在张继笔下,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在李煜笔下,是“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苏东坡笔下的秋,是达观的。他在《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中写道“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楼船远。白雪飞乱。空有年年雁。”即使在萧瑟的秋日,他依然高昂,你看他怎么说:不用悲愁,我身强体健,能吃能喝。发那悲秋的哀叹作甚?生命有太多种可能,有时候出发的角度差了一毫一厘,都会让结局变得不同。我们只能选择当下看起来最合适的选项。所以,请不必悲秋,也无需介怀。拥有从来都是侥幸,无常才是人生常态。

就像重阳节,杜牧与好友张祜相约去登高,他们一路前行,遇到满山开得正灿烂的菊花,杜牧一时兴起,采了一把菊花,簪戴在自己的头上,友人回头一看,抚掌哈哈大笑,也把菊花插得满头都是。“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这一生快乐有多难得,即使没有春花的灿烂,没有春日的明媚,哪怕在秋风萧瑟的季节,只要有重逢,趁一刻的欢愉和豪兴,也值得万分珍惜。

秋天,注定是感怀的季节。那一枚枚枫叶,染就了多少古今贤文的多愁善感,文人墨客又是以怎样的柔丝,去触碰幽隐的情怀?当身处顺境时,我会想到曹操,他充满了斗志,有一统天下的抱负。他不骄不躁,志向远大。他胸怀博大,志存高远。当身处逆境时,我会想到刘禹锡,他积极向上,有凌云壮志。我也会想到马致远的曲子,以此来抒发我内心的悲凉之情,那又何尝不可呢?

名师观察员出题

为秋天赋诗一首吧

半凉半暖间,秋已过半。风起声瑟,叶落寒凉,多情之秋,虽有惆怅和无奈,却也不乏风情和雅韵。

秋意渐浓,不妨写诗,换个心情,静心品味秋之浪漫和美好。

同学们读过的古诗词中,有不少都与秋天有关。你能从中选择一首有关秋天的诗词进行仿写或者原创一首有关秋天的诗词吗?

我们将挑选一批最佳答案,刊登在钱江晚报·成长读本上,想不想来试试?

投稿方式:关注微信公众号“升学宝”,进入底部菜单“议百分”,点击“阅鹿书院”后上传。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