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泛指PH值低于5.6的雨雪沉降,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有些国家称之为“空中死神”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地区出现了大面积酸雨区,大约有9400个湖泊酸化变质,受到影响的水域总面积达到36000平方公里其中,一些湖泊由于酸性过强导致各种生物几乎全部死亡而成为一潭死水这就是世界上严重的北美死湖事件,也叫北美死湖酸雨事件该事件不仅引发了美加两国的外交争端,也引起了各国政府和科技工作者对大气污染成因及治理的重视,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世界上真的有酸雨事件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世界上真的有酸雨事件吗(酸雨之害)

世界上真的有酸雨事件吗

酸雨泛指PH值低于5.6的雨雪沉降,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有些国家称之为“空中死神”。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地区出现了大面积酸雨区,大约有9400个湖泊酸化变质,受到影响的水域总面积达到36000平方公里。其中,一些湖泊由于酸性过强导致各种生物几乎全部死亡而成为一潭死水。这就是世界上严重的北美死湖事件,也叫北美死湖酸雨事件。该事件不仅引发了美加两国的外交争端,也引起了各国政府和科技工作者对大气污染成因及治理的重视。

事件回顾

20世纪30年代之后,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地区工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污染排放形势也比较严峻,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硫达到2500多万吨。随着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增加,大气环境酸化现象开始出现,造成严重的酸雨污染。到了70年代,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的大量湖泊PH值仅在3.5左右,严重的区域PH值一度低到1.4左右,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经济也受到严重影响。美国缅因州某参议员于1981年提交的《酸雨防止法案》声称,美国东部整个地区每年因酸雨污染损失达50亿美元,以林业为主体经济的缅因州每年损失就超过17亿美元。加拿大则声称,1984年全国有1400多个湖泊和池塘由于酸雨污染导致大量鱼类死亡,有年产值250亿美元的木材业受到严重威胁。

事件影响

北美死湖事件发生后,酸雨污染不仅成为美国与加拿大的环境难题,还引起两国外交争端,甚至一度关系紧张。20世纪70年代初,加拿大研究发现造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中60%以上是从美国产生然后越界漂过来的。1977年,加拿大正式向美国提出合作以共同解决酸雨问题,但是美国的表现并不积极,虽经多次努力都没有明确结果。80年代,加拿大环境部将酸雨列为需要解决的首要污染物之一,外交部将酸雨视为需要与美交涉的最重要事务之一。1981年3月里根访问渥太华时,成千上万的加拿大人上街示威,要求美国尽快签定治理酸雨污染的双边协定。在美加关系史上,很少有什么纠纷比酸雨问题更令两国领导人感到为难。

北美死湖事件也引起了更多国家对酸雨污染的关注,一些国家呼吁大气无国界,酸雨危害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经过多次协商,1979年11月,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环境部长会议在日内瓦举行,34个国家和欧洲共同体签字通过了《控制长距离越境空气污染公约》。1999年,联合国在该公约基础上制定了《哥德堡议定书》,并针对主要空气污染物又制定了2020年及以后的减排承诺,共有51个缔约国参加。多年来,该公约为国际展开科技合作和政策协商提供了重要框架,在减少空气污染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全球酸雨面积和浓度大幅下降。

事件启示

北美死湖事件不仅是全球酸雨污染治理的推动者,也是大气污染区域协同治理的倒逼者。回顾分析北美死湖事件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是大气污染防治的根本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建设。美加两国虽然在外交谈判上历经曲折,但是在国内却相继修订《清洁空气法案》,实施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和排放交易制度,迫使企业降低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酸雨污染面积也遭遇短时间内快速发展,对我国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均带来严重影响。90年代以来,我国将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纳入重点工作,相继出台一系列制度,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污染排放许可制度、高硫煤限产制度等,大大降低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和排放浓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稳步推进关键制度改革,建立了严格的“大气十条”,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根本保障。

创新环境治理机制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抓手。大气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大气污染常常是跨行政边界呈现区域性特点,因此以行政区划为界限、各地单独治理的模式很难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必须创新环境治理机制。北美死湖事件之所以引起美加外交矛盾就在于此。我国在酸雨污染的解决过程中,创新地建立了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开展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区域空气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等实践,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有效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PM2.5污染的解决过程中,还创新地建立了排查、交办、核查、约谈、专项督察“五步法”工作机制、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1 X”机制、“一市一策”跟踪研究机制、“专项监督 常态帮扶”新机制等,有效推动了全国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大气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应不断创新环境治理机制,探索区域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环评、统一监测和统一执法的综合治理系统,推动形成区域协同长效机制和市场激励机制,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有力抓手。

加强环境科技创新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有力支撑。科学技术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支撑,全球酸雨问题的有效解决离不开大量科技工作者的研究。近年来,我国在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如成立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中心、布局5000多个空气质量监测站、安装重点企业在线监测系统等,为大气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也该清晰地看到,随着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同时也进入了“深水区”,改善幅度越来越窄、改善难度越来越大,主要原因在于能源结构调整不到位。因此,要不断加强环境科技创新,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同时,还要加强环境科学基础和前沿工程技术的研究,实施大气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网和提升环境质量自动检测技术,实现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为大气污染精准防治提供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