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史记▪五帝本纪》开篇第一句话,就可以写一篇数万字的考证论文。

短短的14个字,实在是令人费解。第一层是字面上的疑惑:

  1. “黄帝”是什么,是称号吗?为什么会叫“黄帝”?
  2. “少典”是什么,是人名,称号,姓氏,亦或是国号?
  3. 黄帝和少典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4. 黄帝真的姓公孙吗?为什么会姓公孙?公孙是“氏”还是“姓”?
  5. 黄帝真的名叫“轩辕”吗?为什么叫轩辕?

怎么讲黄帝的事迹(黄帝名号和神人属性之谜)(1)

“轩辕黄帝桥陵碑”,1935年拍摄,见国家图书馆

两千年来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考证辩论不绝于书,但始终也没能拿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近代上古史研究颇有进展,但是对这几个问题的解释完全是盲人摸象,用象腿描摹大象。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的说法起源很早,最早见诸文字当在战国之时,后来将“三皇五帝”与上古时期人王相匹配,最早见则诸秦汉间的文字记载,文字之前的口口相传恐怕也能追溯到战国时期。

司马迁肯定是听到过“三皇”这个说法的,而且恐怕也见过很多相关的资料和传言,但是他统统没有采信,而是舍“三皇”从“五帝”,以黄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帝王。

那么司马迁为什么没有采纳“三皇”的说法呢?司马贞后续《三皇本纪》,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又记录了“天皇、地皇、人皇”的说法。

这说明早期“三皇”的说法并不是指人王,而是神人难辨地传说,《秦始皇本纪》载李斯等人言:“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这应该就是战国以来流传的“三皇”,是天帝而非人王。

这种说法可能来自于商周以前的“神治”观念,也就是《尚书》中所谓的“皇天后土”,《楚辞》中所说的“东皇太一”,《封禅书》所载“昔者太帝使素女鼓瑟而悲”中的“太帝”,这与古人“三才天地人”的说法是相通的。

怎么讲黄帝的事迹(黄帝名号和神人属性之谜)(2)

“具茨山黄帝文化旅游区”,来自网络

所以,司马迁于夏商周之前,只相信最早有个黄帝,而黄帝之前是概不认可的。而他对“五帝”的说法,实际上也在信与不信之间,这一点在最后的“太史公曰”中说得很清楚。

只不过历史不是一蹴而就的,夏商周以前总要有历史,黄帝至大禹之说复杂繁复,但其作为帝王的存在性已渐渐传为信史,司马迁只能采其中可信者作《五帝本纪》。

既然是“五帝”并列,那这五位帝王总要有相通之处,所以司马迁采《大戴礼•五帝徳》的说法,以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为五帝,即“黄帝世系的五位杰出帝王”之意。

为什么不采用孔安国、皇甫谧的说法呢?他们的说法恐怕也是早已有之,但是我们实在找不到将“少昊、高阳、高辛、唐、虞”并称的理由。

但是《五帝徳》的说法也不尽然,司马迁和孔安国的说法,实际上只差了一个黄帝,孔氏以“少昊”替代黄帝,在我看来也是有道理的。

因为“黄帝”这个称号,实在是有些不伦不类,翻遍上古时期的帝王称号,只有一个炎帝能与之相匹。按照司马迁采用的世系,颛顼继黄帝而为帝,史称“帝颛顼”,其后的几位分别是帝喾、帝尧、帝舜。

如果”黄帝“为帝号之称,其后继之君不也应该称为“黄帝”吗?如近代上古史研究者徐旭生等前辈的“考证”:炎帝之后传八代,如帝临魁、帝榆防皆以“炎帝”为号;而“蚩尤”亦为诸侯君王之号。

怎么讲黄帝的事迹(黄帝名号和神人属性之谜)(3)

“原始人场景模拟”,头条图库

可“五帝”之内,只有公孙轩辕号“黄帝”,其后的“四帝”各有其号,而且称号的格式大不相同。颛顼、喾、尧、舜的称号,皆是在“帝”字之后加上名或字(“尧”或为谥号)。

如果按照“黄帝”的格式,应该是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帝才对,但其称号格式却与夏商时期的帝太康、帝履癸、帝太甲、帝辛一致。而黄帝、炎帝的称号格式,与古史记载中的天神“上帝”、“太帝”相若。

其次,从世系上来讲,夏商周都自诩为黄帝后裔,准确地来讲应该是帝颛顼的后裔。据《史记》所说,夏后禹为颛顼之孙,而周祖弃和殷祖契都是帝喾的儿子,分别是大老婆和二老婆生的,而嬴秦始祖——女修是帝颛顼的女儿。

可奇怪的是,从这个帝颛顼的第三代开始,夏、商、周、秦的男性始祖之生,都有些莫名其妙。夏后禹之生,据《帝王纪》说:其母修己,见流星向昴宿,又吞神珠薏苡,感而受孕生禹。

殷商以有娀氏女简狄为初祖,简狄在户外洗澡,见玄鸟下的卵,吃掉之后便生了男祖殷契。

周人以有邰氏女姜原为初祖,姜原在户外踏青,看到地上有巨人脚印,踏上去之后就怀孕了,生了男祖后稷弃。

嬴秦也自诩为黄帝后裔,他的初祖女修为帝颛顼的孙女,同样是吃了玄鸟的卵,这才生下了男祖大业。

怎么讲黄帝的事迹(黄帝名号和神人属性之谜)(4)

“燕”字的字形演变,即玄鸟、鳦鸟

这真的有些莫名其妙,所有的人都自诩为黄帝的后裔,却都以女性为始祖,而从血统上追溯却又根本与黄帝无关。

以往的研究者都认为,上古“感生”神话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知其母而不知其父”,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父系氏族的起源时代至今没有定论,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夏商周秦真的是黄帝的后裔吗?

在司马迁所记载的世系当中,从黄帝到大禹,明明都是“男性当国”的父系氏族社会。可为什么到了大禹这一代时,除了夏后氏以外,其他民族的世系就再也无法向上追溯了呢?

他们都在有意地向“黄帝世系”靠拢,这个是符合统治者利益的,但如果他们真的是黄帝后裔,为什么却都以女性为始祖(包括大禹),而且从始祖开始血缘关系跟黄帝世系是断裂的。

我认为这只有一种解释,“黄帝世系”是不存在的,但黄帝是存在的,他是以一种信仰、图腾的形式而存在,或者是源于远古民族无法追溯的传说。

就夏商周秦的始祖来看,也就是“帝喾”这一代的老祖奶奶们,很有可能正处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转折时期,所以“帝喾”以上的帝王的性别是可疑的,亦或者说存在性是可疑的。

怎么讲黄帝的事迹(黄帝名号和神人属性之谜)(5)

“黄帝世系图”

《太史公自序》说,“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正说明他对于唐尧以前的世系是不相信的。而且就历史记载来说,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中所记载的古代先王世系,在夏朝以前只有“尧舜禹”。

而且尧舜禹之间是“禅让制”,尧舜禹以前却又成了“世袭制”,这种君主继承制度的转变实在是过于突兀,以至于前后之间的衔接非常不自然。

有学者解释说,这是因为尧时有大洪水,这才有了所谓的“禅让制”,只是权宜之计而已。这又是盲人摸象的解释,毫无证据可以证明。

所以,《五帝本纪》中的这种“五帝”说法显然是靠不住的,这也正是孔安国等人要把黄帝排除在外的原因。但是,唐尧以前的帝颛顼和帝喾,和后来的尧舜并列同样是靠不住的。

究其原因,是因为以“五帝”配人王本身就是后起之义,历史的发展不可能如此整齐,新石器时代中后期横跨数千年,也不可能只有这么区区五代帝王。

而“五帝”解释为“古代历史上五位杰出的帝王”也是不太合理,因为这种归纳法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而且“五帝”的称呼与“帝尧、帝舜”似乎也不合拍,与“黄帝、炎帝”反倒显得很契合。

黄帝、炎帝在《山海经》和一些早期传说中,本就充满了神话色彩,而文献记载中把黄帝、炎帝归为“五帝”也并不是没有。

据《吕氏春秋》、《礼记》、《淮南子》等书可知,古人有“五方天帝”之说:

“五帝”之说由来已久,不管是在官方还是民间都有很大的影响力。《文献通考•郊社考》曰:“今既稽古,建定天地之大礼,郊见上帝,青、赤、白、黄、黑五方之帝皆毕陈,各有位馔,祭祀备具。”

“黄帝”

史书中关于“祭五帝”的记载非常多,刘邦起义之时为自己造势,说自己是赤帝之子斩了白帝之子。楚国在南方,其帝为炎帝,因为颜色尚赤,所以又称赤帝,而秦国起源于西垂之地,其色尚白,所以刘邦说他是白帝之子。

其意思是说,起源于南方的刘邦将会灭掉起源于西方的秦国,可见“五方帝”“五色帝”的说法,在秦末之时就在民间流传已久,这与同时期所流传的“天地人”三皇是一致的。

而刘邦又“祠黄帝,祭蚩尤”,传说中蚩尤主兵,祭他是为了祈求战争顺利;而黄帝为传说中的中央之帝,中央也就是古代所指的“中国”“华夏”,有祈求定鼎中原之意。

怎么讲黄帝的事迹(黄帝名号和神人属性之谜)(6)

“轩辕黄帝塑像”,来自网络

这里将黄帝与蚩尤相对,说明这个黄帝和《五帝本纪》中的人王“黄帝”是一致的,而这里的黄帝明显指的就是“五方帝”中的中央天帝黄帝,可见在秦汉间的民间传说中两者是重合的。

所以,司马贞《索隐》说:“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犹神农火德王而称炎帝然也”。

但是司马贞所说也是后起之意,以五方配五色、五行、五帝由来已久,但是配“五徳”则应该是自邹衍而始,其由来较“黄帝”这个称呼要晚的多。黄帝这个称呼,应该起源于中央色黄,是以五方配五色的结果,和“炎帝”这个称呼是一致的。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出现了,既然“五方五色帝”中的天帝黄帝和“五帝”中的人王“黄帝”是一致的,那么黄帝究竟是由人变成了神,还是由神变成了人呢?

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少典”的问题。

“少典”

少典之说,司马迁采自《国语•晋语》和《大戴礼•帝系》。

《国语•晋语》:“司空季子曰:‘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大戴礼•帝系》:“少典产轩辕,是为黄帝”。

“少典”这个词,又是一笔烂账,从汉朝到如今打了不少笔墨官司,原因就是这个“少典”完全是一个孤立的词语,史书对他没有任何记载和介绍。

司马迁说“黄帝者,少典之子”,从句意来讲,他认为“少典”是人名,而黄帝正是少典的儿子。这一点是有佐证的,张守节《正义》说:“(黄帝)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这个传说与姜原、女修等“感生说”是一致的,当有所本。

但司马贞认为“少典”不可能是人名,而应该是国号,或者是“少典氏”的简称,近代研究上古史的学者大都持这个意见,徐旭生又说“少典氏与有蟜氏为世代通婚”。

怎么讲黄帝的事迹(黄帝名号和神人属性之谜)(7)

“玉钺”,仰韶文化时期,来源网络

之所以有这么多人信誓旦旦,完全是因为《国语》中的那句“生黄帝、炎帝”,司马贞说:“若以少典是其父名,岂黄帝经五百馀年而始代炎帝後为天子乎?”

这实际上是犯了一个和稀泥的毛病,总想把所有的历史记载融入一个体系当中,如果是这样,少典自然不应该是一个人。

但是不要忘了,这样和稀泥是不可能做到所有材料兼顾的,《五帝徳》也是司马迁采用的资料之一,但它却说黄帝为少昊之子,这又如何解释?

因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少典”之说完全是个孤证,没有任何可以佐证的材料,帝喾之前很有可能是女系氏族社会,所谓“少典娶于有蟜氏”本就值得怀疑,而《帝系》说“少典产轩辕”,一个“产”字表明少典极有可能是个女性,难道不能是少典氏女附宝吗?

这样和稀泥,有无数种可能性。

早期史料记载都做“少典”,而“少典氏”是后起附会之说,司马迁采用的显然也是“少典”而非“少典氏”,司马迁又为什么没有采用《国语》“有蟜氏生黄帝、炎帝”的说法?

其原因无非有二,第一是他没有看到这个说法,第二是他认为这个说法靠不住。

司马迁能看到的早期史料要比我们现在多得多,无论是出于哪一种原因,我们不该因为一两句稗官野史去否定司马迁的记载。更何况“少典”一词本就莫名其妙,黄帝之前连文字记载都没有,哪里来的“少典氏”之说。

所以,梁启超在《新学伪经考》中说,《国语》中司空季子之言是刘歆所伪造窜入的。吉成名教授早年在《论黄帝身世和姓名》一文中也说,“少典”之名是司空季子编造的,意思是指代那段“缺少文献典籍”的时代和黄帝出身的部落。

怎么讲黄帝的事迹(黄帝名号和神人属性之谜)(8)

“刘歆图”,来自网络

说司空季子编造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国语》与《帝系》的成书先后尚不能准确鉴别,不能说“少典”一名就出自国语。但是这却告诉我们,“少典”这个词,在没有佐证的情况下,一个孤立的词语,对于我们研究历史意义并不大。

从结果来看,它的意义只有一个,那就是证明“黄帝”的人性,从而达到为黄帝谱系的目的,这恰恰说明它的真实性是可疑的。

所以我认为,不管作为部落还是人的“少典”都是不存在的,黄帝应该是从神而变成了人。当然黄帝的事迹并非全部虚构,黄帝为“五方帝”的中央大帝,这与古代分野和星学是相通的,他是一个民族地域符号。

中原华夏地区的民族以黄帝后人自居,在某一个时代或许与蚩尤发生过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而彼时的那位华夏地区的部落领袖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的事迹便渐渐地演变成了黄帝人性一面的事迹。

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思路,需要进一步的考证。

“公孙轩辕”

公孙轩辕这个名字同样很费解,但是这里涉及到上古时期的姓氏规则,篇幅原因,这里无意多说,只能是先简单聊一聊。

黄帝姓公孙,古人对于这个说法很少有怀疑,古代关于姓氏的类书基本上都是这样写:“黄帝姓公孙,子孙氏焉”,他们基本上都是采用了司马迁的说法。

两千年来也没人能解释,为什么黄帝会姓公孙,因为这也是一个孤证,除了《五帝本纪》以外,我们在更早的文献资料中找不到类似的记载,所以也不知道司马迁是从哪里看到的说法。

近代学者对这个问题的异议比较多,但只是说黄帝不应该姓公孙,同样也说不出个四五六来。

之所以都对此表示怀疑,主要是因为春秋时期的“公孙”称呼习惯,《仪礼•丧服》说:“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

怎么讲黄帝的事迹(黄帝名号和神人属性之谜)(9)

“黄帝手植柏”,1935年拍摄,见国家图书馆

不少人认为,“公孙”这个称呼,正是在周朝时期才产生的,黄帝之时不可能有这个称呼。这一点其实也是犯了主观主义错误,很多东西我们不知道的不代表不存在,谁又能确定黄帝时没有公孙这个姓呢?

《氏族大全》说:“黄帝姓公孙,子孙氏焉...春秋诸国公孙者皆仿此“,这又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当然,他这句话本身也是存在矛盾的,古代姓和氏是两个概念,既然黄帝姓公孙,其子孙怎么可能以公孙为氏呢?

其实,姓与氏的问题,在很早以前已经混乱不堪了。《日知录》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这话是有些冤枉太史公了,太史公实际上还是在尽力地去辨别姓和氏的问题,但是很多姓氏到底是姓还是氏连他也搞不清了,所以姓和氏的混乱至迟在战国晚期就开始混乱了。

至于黄帝“姓公孙”,这一点司马迁说得是很清楚的,他认为这是姓而不是氏,而且他没有采用黄帝“姬姓”的说法。

这一点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我觉得黄帝不姓姬是正常的,因为他是中央之帝,作为神属性的黄帝本不应该有姓氏,姬姓、公孙姓都是不应该有的。

如果是作为黄帝人属性的一面,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黄帝姓公孙。首先,《古今姓氏书辩证》说,黄帝虽然姓公孙,但是他的后人却没有姓公孙的,后世的公孙姓大都是春秋时期“公孙”的后裔,而且这里的“姓”是指氏姓。

怎么讲黄帝的事迹(黄帝名号和神人属性之谜)(10)

”远古社会“,来自头条图库

其次,公孙这个称呼,在春秋时期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所以,虽然我们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黄帝不姓公孙,但是也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的证据证明黄帝姓公孙。

其次,《五帝本纪》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国语》说“青阳与苍林为姬姓”,和黄帝为同姓。

这句话其实矛盾重重。第一,黄帝既然有二十五子,得姓的人怎么会只有十四人呢,难道还会有人没有姓吗?

第二,姓本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白虎通•姓名篇》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也”,黄帝既然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人王,他的儿子只能得氏,又怎么能得姓呢?”

第三,黄帝既然是姬姓,他的两个儿子为什么也得一个“姬姓”的呢?

第四,《论衡》说:“古者因生以赐姓,因其所生赐之姓也”,现代学界对于上古时期的姓氏制度研究得并不深,我们假设黄帝作为人王可以“因生以赐姓”,比如出生在姬水旁的就姓姬。

而黄帝后裔国遍布现在的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区,黄帝的儿子难道是在全国各地出生的吗?那么,他们是不是像黄帝本人一样为“感生”呢,这不正说明了黄帝的神性吗?

“轩辕”这个名字同样惹人怀疑,皇甫谧曰:“受国於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论者以为“轩辕之丘”应解释为“轩辕黄帝之丘”,是因人而得地名,而不应该是因地名而得人名。

怎么讲黄帝的事迹(黄帝名号和神人属性之谜)(11)

“1935年民族扫墓节公祭轩辕黄帝”,见国家图书馆

这同样是“鸡与鸡蛋”的问题,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这个说法,古人因出生地而命名的例子是很多的。

吉成名教授认为,“轩辕”很明显是代表车的意思,而车的发明起源于夏朝,黄帝之时不可能有车,所以黄帝也不可能叫“轩辕”,这又是想当然的主观臆断。(这个教授也不知道整天瞎想些什么)

张晏又说:“(黄帝)作轩冕之服,故谓之轩辕”,这应该也是因字释义的附会之说。

据何新《诸神的世界》中的考证,轩辕即“玄元”,也就是古书中所说的“元神”。楚帛书说:“王正乃明,元神是享”,何新认为这个元神指的是太阳,所以黄帝实际上也就是太阳神。

何新上古史的考释,充斥着太多附会勾连的文字游戏,太阳神这种称呼是西方的舶来品,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中国曾有太阳神,但“玄元”一说不失为一个可能的方向。

我认为,“轩辕”一称可能来自上古时期的天文星象学,《史记•天官书》说:“轩辕,黄龙体,前大星,女主象”,《黄帝九宫经》和萧衍《五行大义》说:

“三宫其神轩辕,其星天冲,其卦震,其行木,其方碧;四宫其神招摇,其星天辅,其卦防,其行木,其方绿”。

《渊鉴类函•祭星一》讲祭星仪式时说:“小司寇冬冬祀司民献民数于王,王受拜之”,其后有“注”云:“司民,星名,谓轩辕角”。

前面说“五方帝”的时候,提到与古代天文星象学是相匹配的。综上所举,轩辕星,黄龙体,五行木,主司民,这与黄帝事迹传说是一致的,很有可能为同源。

我对古代天文星象学没有研究,所以一时无法证明其中的关联性,这里只能是作为一个研究方向提出来,以待日后的研究。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本文是这句话的第一层字面上的疑惑,还有第二层、第三层的疑惑,宥于篇幅,后面的文章慢慢地研究。

文|王玄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