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丽佳

南枝王公祠坐落在位于狮岭镇前进村东坑社前街13号,该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与东坑村(自然村)相邻的自然村还有联珠坑、横岭、番背,均属于前进村,是狮岭镇的附城村。

客家穷人的故事(抬轿子磨豆腐烧炭)(1)

东坑村村民均为王姓,常住人口约400多人,祖籍在本村的华侨约100人。南枝王公祠历经朝代更迭,仍彰显昔日宗祠气派。

定居东坑 宗功浩大

据《王氏族谱》记载,王氏的入粤始祖王偁是北宋进士,由河南迁广东兴宁(今梅州市兴宁县),任梅州判官。十二世王祖熙在明朝末期携二、三、四房人迁入永安县桥头围(今河源市紫金县)。十五世祖王粤士,号南枝,与兄弟王君士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从永安县迁徙至花县花城(今花山镇花城村),王南枝(王粤士)和部分子孙于清康熙年间迁往东坑村。

王氏家族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风水宝地,即现在的狮岭镇东坑村开基创业,从此安稳下来。王氏先祖王南枝为何会选择此地呢?据说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花县刚建县,王永名是首任知县,为了县城的发展建设,颁布了一项优惠政策,鼓励百姓到花县定居参与建设。当时王南枝才13岁,闻讯后,他想要眼见为实,最好能深入当地考察,了解是否有发展前途。于是,王南枝告别家人,只身从永安徒步来到花县的花城。当时人生地不熟,居无定所,他只好边谋生边考察。

两年后,他认为花县地理位置好,山清水秀,适合居住创业。就赶回永安家中,对族人说:“花县建制不久,有发展前途,优惠政策好,不如我们举家到花县定居。”得到族人的允许,他先在紫金县娶妻成家,然后与兄弟带着整个家族几十人浩浩荡荡来到花县。

开始,他们在花峰书院(今花城小学)旁边买了一块地,建了房子,后来还在此建祠堂纪念先祖。王南枝带领家族在花城住了20年左右,靠抬轿子养活全家。这20年,孩子越生越多,王南枝又从事卖豆腐营生,他在芙蓉集贤村办磨豆腐工厂,派大儿子王志渊带一部分人过来负责磨豆腐,一家人担豆腐到处去卖。王南枝从集贤村担豆腐到西头的冯村,路过军田老王屋,觉得此地不错,当时就萌发了搬家的念头。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全家人搬到军田老王屋村子居住,种田、养鸭,过着田园耕种日子。后来发现从军田到东坑有松树和山地,适宜发展副业,即烧炭。于是在东坑烧炭,担到老王屋卖,足足干了五年。1713年,聪明的王南枝觉得,常常来回担炭,不如在东坑好建村,于是决定开发东坑村。

最先建的是王氏祖居屋,由王南枝亲手所建。当时只建了上下两个厅,泥砖做的。王南枝出生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农历八月初八,建祖屋时40岁。王南枝生有6子4女,因劳累过度,王南枝49岁就去世了。后来,祖屋重建时,易名南枝王公祠。

几建祠堂 彰振家声

先人建祠堂非常讲究线位,即风水。建祖居屋时,有三个风水先生从清远过来,站在西坑庙山峰一看,看到东坑村红光一片,当即觉得这里风水好。于是三人来到此地,只见村民在平地,即将杂草、树木砍下来用火烧。他们说:“此地风水好。”村民问:“此话怎讲?”三人说:“我们会看风水,相信我们。”于是村民便请他们帮忙,用罗盘定位,定出来的线位是“壬丙兼亥巳”,适宜建祠堂,这是第一次测出的线位。

客家穷人的故事(抬轿子磨豆腐烧炭)(2)

嘉庆十八年(1813),族人赚到钱,决定将祖居屋改建南枝王公祠。他们把祖居屋拆了,改建了三进三间的南枝王公祠,新祠堂焕然一新。这次扩建重修,测出的线位是“坐癸向丁兼子午”。

光绪元年(1875),族人接连发生的不测,寻找根源发现, 62年间家族不顺,不但没有兴旺发达的景象,还有衰败的迹象。族人认为是改建的南枝王公祠线位不妥,应该按第一次建祠堂测出的线位来建。于是,祠堂重新拆建,线位用第一次测的,但内外建筑保留扩建时的风貌。

1932年,南枝王公祠又大修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把祠堂变成粮仓,神位全部拆除。再后来,祠堂又变成学校,前进村所有小孩、军田村部分小孩以及附近村小孩都到这里念书。20世纪80年代初,学校搬迁,恢复祠堂用途。1985年,南枝王公祠再次大修,恢复了神位以及被文革破坏的雕刻绘画等。

至今保存下来的南枝王公祠,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部都非常大气宏伟。南枝王公祠坐北朝南,广三路,深三进,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主祠两侧有衬祠。两侧青云巷门楼上刻着“居仁”“由义”意为内心存仁,行事循义。

客家穷人的故事(抬轿子磨豆腐烧炭)(3)

祠堂两侧有檐柱,虾公梁上有石狮,柱檐里侧的梁架木雕精美。头门额蓝色阴刻“南枝王公祠”“荫堂廷楠书”。祠堂的横梁、托、柱、座,均采用各种石雕和木雕工艺。

两扇仪门上有对联:“屏设礼门通义路;风敦槐树振家声。”头厅左侧山墙内嵌砖雕神龛,两侧刻对联“门从积德大;官自读书高”。中堂有屏门,议事时要关上屏门,以示庄重。木柱上贴有对联:“玉树暧近沦海日;珠廉光动锦城春。”后墙正中设神位,“加官进爵”四个醒目大字,红底金色福字居中。

木柱上贴有对联:“壮岁未酬名利愿;老年唯望子孙贤。”祠堂墙楣绘有“日近龙门”“赏菊图”“王子晋登仙”“寄扬州韩绰判官”等众多壁画与古诗。2008年5月,南枝王公祠被公布为广州市花都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三槐传奇 百世流芳

与不少王氏宗祠的堂号一样,南枝王公祠的堂号也是三槐堂。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三槐堂”是太原王氏的一衍派。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三槐堂的来历颇多,但基本上都跟历史上的王氏有关。王氏三槐堂的来历有一段传奇故事。王氏根置山西太原,宋朝族人王祐在朝为官,遭幕僚讥笑。于是王祐就在其宅院内,手植槐树三棵,以三槐比拟三公。他发誓:“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来的事实果不出其所料,他的儿子王旦进士及第,在宋真宗时做了宰相,其孙王雍、王仲、王素分别任兵部、户部、工部尚书,位居三公。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

“王子晋登仙图”是南枝王公祠墙壁上绘画之一。故典来源于《列仙传》中记载的神话故事,太子晋喜欢吹笙,声音酷似凤凰鸣唱,游历于伊、洛之间,仙人浮丘生将他带往嵩山修炼。三十余年之后,一个名叫桓良的人遇见太子晋,太子晋对他说:“请你转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与我在缑氏山相会。”到了那一天,太子晋乘坐白鹤出现在缑氏山之巅,可望而不可即,几天之后,太子晋挥手与世人作别,升天而去,这也就是“王子登仙”的传说。

南枝王公祠在日本侵华期间险遭破坏,据《花都村情》记载:“南枝王公祠受到敌机轰炸,损毁严重,中厅瓦面曾被炸出一个大窟窿,直径两米有余,上厅外壁也受到损害。因祖先公棚十分美观,均雕刻通花,且贴有金箔,金光闪闪,引来众多日军爬上祠堂,动手拆祠。他们认为大火焚烧即可取出黄金。当其时,一位佩长剑的日军长官见石牌匾上写着南枝王公祠,便知只是贴了金箔,令部下住手,祠堂才免于拆除。”

客家穷人的故事(抬轿子磨豆腐烧炭)(4)

先人遗风 心灵驿站

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王姓人才辈出。对于东坑村来说,王水泉是被村民们传颂的名人,他曾在联合小学、益群小学当校长。20世纪70年代,《广州日报》报道过他,称他为革命的“老黄牛”。后因受伤,于20世纪80年代退休。回村生活后,王水泉关心生产队发展,热心参与修祠堂等事,组织年轻人舞狮子等活动,直到2018年逝世,享年90岁。

东坑村注重南枝王公祠文化的传承及维护,重视开展文体活动,丰富村民生活。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村里组织参加公社的文艺活动,文艺骨干自编自演,在文艺活动中获奖,并受到上级表扬。到了七八十年代,生产队搞青年试验田、少年试验田,提高产量。闲暇时间,大多聚集在一起学习,看书、看报和打球。进入21世纪,东坑村发出了“秉承先辈之品行,树立新风貌”的倡议,村里的南枝公后裔近五十人自愿参加村狮鼓队,他们的签名张贴在南枝王祠堂内,在全村树立了勤奋上进之风。

至今,每逢清明、重阳以及节庆喜事,村民都在祠堂祭祖、办宴席,南枝王公祠成为了家族成员心灵的驿站,弘扬家风、决定重大事项、教育儿孙、交流联谊的重要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