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陈冠希的纪录片《触手可及》,感觉他还是以前我行我素,骨子里桀骜不驯,不过脑子清醒,也算活得明白。
但也有不少人说这是洗白大片,他依然是渣男。看来直到今天,围绕他的非议始终没有停。
今天,就来说说陈冠希和他的纪录片吧。
还是和『XX门』事件出来的时候一样,网民依然那么容易被煽动。
酷毙了,碉堡了,偶像,男神,多少人在看过或者听过陈冠希的纪录片之后得出了如此的评价?
陈冠希仿佛一夜之间又扳回了不计其数的认同。
与瞬间点燃的狂热对立的,是对于陈冠希『天生的』斜视——这一切都让人飘在云端,不落实处。
然而小编想说的是,我们在对事情做出评判时,理应更慎重一些。
直接讨论几个大家关心的(当然也是粉和黑互喷比较多的点)问题吧。
-
1、《触手可及》这组纪录片出发点是否在于为陈冠希洗白?
小编觉得不是。
因为小编系统学过一些摄影方面的知识,就先从镜头说起吧。
稍微对镜头语言有点概念的朋友都知道,特写镜头煽情,中全景镜头客观(因为会造成一些距离感)。《触手可及》三集纪录片中对陈冠希的特写镜头集中在访谈的中部和尾部,另外就是在开车时有些近景,其余叙述都尽量采取展示镜头。
一般我们所谓的『洗白』往往有混淆视听、引导舆论的意味。从事纪录片的工作者常希望自己的作品视角上可以尽量客观,思考上尽量具有启发性,以便留给观众更多思考的空间。很显然,《触手可及》的创作人员在创作手法上希望呈现出一个更为客观、更加可信的陈冠希。
但是这并不等同着《触手可及》的表达完全客观中立,一个有表达的纪录片绝对不可能挣脱创作者的主观认识。VICE这三集片子要传达的意旨很清晰:陈冠希是一个很酷的人,陈冠希是一个普通人,普通人也可以很酷。
之所以大家看完会对陈冠希好感大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创作者自身对陈冠希的认同和理解, 并且拥有恰如其分的表达能力,当然,陈冠希个人的人格魅力也有其闪光之处。
-
2、VICE制作《触手可及》的出发点是什么?
搞点大新闻。
唔,这个不是在开玩笑。VICE不是一家慈善机构,相反他们一直在探索着非常新潮的商业模式,并且很成功。不了解VICE的自行百度。对于一家商业媒体来说,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的行为背后有商业目的。
陈冠希近十年来,一直都非常有话题性,这倒并不见得是因为大众真的很了解他本人,而是『XX门』事件的火热正好与中国第一、第二代互联网网民的成长与成熟有着一定程度的重合,明星效益强化了这件事的影响,而真正造成如此巨大轰动的原因却是『飞速的传播』。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XX门事件的爆炸,是中国互联网作为一只刚出生的雄狮的第一次试吼。
不过我相信VICE做《触手可及》并非冲着钱来的。谁都知道,陈冠希如此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鲜明妖娆的个性在大众心中是一个符号性的存在,这很正常,明星往往都有这样的身份特征。不同的是,VICE在描摹陈冠希的时候,搭建了一个文化,不管你说这个文化是嘻哈也好,叛逆也好,疯狂也好,总之它拒绝『循规蹈矩』,拒绝『被世俗的眼光判刑』。
又恰恰好,陈冠希hold得住。
这就是有智慧的品牌。当你吃一个甜筒,会不经意把甜筒外面的脆皮一起吃下去——当你赞美一个由VICE制作的关于陈冠希的纪录片,你也在赞美VICE。一样的道理。
-
3、陈冠希为什么要接受VICE的拍摄?《触手可及》中陈冠希呈现的他自己真实性有多高?
——因为不服。这个其实很好看出,从陈冠希在纪录片里面的一些话语、表情、动作都能找到这种感觉。所以说,这三集纪录片的真实性比你们所看到的一般明星访谈一定要高。
关于『XX门』事件相信近十年的沉淀过去,大家都有了更加理性的判断:yan zhao流出,陈冠希对于当事人(被暴露的女性)有所亏欠,但是他没有杀人,他有权利在当事人同意、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拍摄他想拍的照片,照片的流出也并非出自他本人的授意。
关于那次事件,小编只能说:公众的窥探与谴责有时候像发脾气的女朋友一样理直气壮得让人毛骨悚然。
陈冠希作为公众人物进行了道歉,但他不服。
鲁迅说: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七八年来,陈冠希做自己的服装,做自己的音乐,去各种城市与他的粉丝见面,在社交网站上宣传他的作品。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比以前还要努力十倍。
我相信这不是煽情的语言,而是对于事实的陈述。
这就好像为什么马云不管说什么话,乔布斯不管说什么话都会有拥趸一样——他们的生命经历支撑着他们的发言,对于你是鸡汤,但是我手中的确有勺子。这个勺子就是我所经历的一切苦难。
我觉得真的用心的话,有一个细节对于陈冠希在这组纪录片中的表现的真实性,具有非常有力的论证。
——那就是陈冠希没有镜头感。一个可以无视镜头的人,即使是演,观众也有理由相信那种情感或者情绪的真实。(情感的真实度毕竟没法用精确的科学指标衡量)
为什么说他没有镜头感呢?
我所谓的陈冠希没有镜头感,是说他在房间中接受采访的时候(尤其第一集),有非常明显的左顾右盼的动作,对于镜头非常陌生。而打开任何明星的访谈,他们不管说什么,都一定会看向镜头。这种区别,我想大概就是陈冠希这个符号的独特性所在吧。
-
4、我们可以从《触手可及》中获得什么?
我觉得这个问题每个看完纪录片的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随着这些年的成长,也随着我自己生命经验的丰富,我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学会用更温和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这种温和的内涵是:保持好奇和感性,去理解和接纳所有出现在你眼前的『可能性』,并且尽可能学习更理性地做出真正给生命带来实感的事情。
知易行难,知难行易。
其实小编一直很好奇说纪录片是为陈冠希洗白的,是如何得出这样结论的?
首先,洗白这个东西,现在的edc不需要。
如果edc需要靠这个洗白的话,以前就可以洗白了,没必要等到今天靠VICE现在这个视频。因为他已经不当自己是明星,也不需要洗白!他也从来不会觉得自己在艳照门那件事上有大是大非。
片中陈冠希说到为了赚钱,为何让人觉得轻浮肤浅?
他自己在视频中已经承认他就是一个商人,他就是为了努力挣钱给那些看不起他的人看。他说他就是这样的人,你说他轻浮也好,肤浅也好,他承认,并且表现的很真实。比伪君子好,该抽烟该烤串,该干嘛干嘛。
他自己不停地为Clot努力就是想不停地证明自己,他不是那么坏,他自己也有能力活得很好,即使不活在娱乐圈。
他其实真的不坏,他一不是嫖娼,二不是强奸,比文章、满文军、尹相杰、柯震东之流好太多。年轻那会他太帅,女性主动靠近他不是很正常的事吗?
太多的话他说不出来,但是他内心的那份真诚瞎子都能看出来吧?
小时候父母常说那个孩子好痞,但是没人说他坏,只要没犯法,没走上邪路,他都是一个好孩子。
他做这么多,无非是想证明给那些瞧不起他的人看,包括他父亲!所以黑粉不要老是扯他是一个富二代好吗?
冠希的clot真心不烂。
你觉得什么都不算潮流。可以。因为edc也不知道什么是潮流。曾经有过采访视频,问他潮流是什么。他说他也不知道,如果非要有个答案的话就是穿着舒服,穿出自己。
他喜欢自己的clot事业,所以他为之不停奔波奋斗。这难道有问题么?某些明星靠脱靠陪靠潜规则,他靠自己实力挣钱不行么。非得所有人都是梁朝伟,所有人都是成龙么。
Stussy 也是美国街头潮牌的代表了。华人明星开的潮牌店不少,真的能在国际上和这些牌子比肩的恐怕只有Clot了吧!
而且人家大大方方承认自己就是要赚钱
最重要的是在edc看来,这是他喜欢的事业,是他的爱好,一个人能为自己的爱好奋斗并且变成一个事业,我觉得他不失败呀~倒是很成功!
edc整个采访其实我觉得只是想表达一个核心思想:活出自己。
他不想成为任何人,哪怕可以从头来过他还是会那样。
他讨厌亚洲文化圈子里的虚情假意,落井下石,他在香港的演艺圈朋友用手加脚都数的完。还有人在出事之后说不认识他,这些才是更恶心的吧。其实我相信这种情况下他很孤独,那时候他才20多岁,就经历人心险恶,何况他还是在父母之间不停的流转缺乏安全感的一个人。
他之所以这样选择,只是想表明他是个真实的人。不做作,按照自己的想法活。
edc心态挺好,现在已经学会自己嘲讽自己,也不会在意很多过去,更重要的是还很努力!这点难道不是比很多演艺圈的渣渣们好多了么?
在美国他不停地吸收不一样的文化知识,尝试把欧美的街头文化传入华人圈,做文化交流的桥梁。
人家edc这种心态,友善,懂得自我反思。并且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一直过得很开心,自己对自己好。
自己搬东西
吾日三省吾身,他做到了!对自己负责,过好每一天!!有忧患意识!
很多人在这三集纪录片出来之后都呼唤陈冠希复出,小编觉得他现在这样就挺好的,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自己的人生,这就是一种成功。
最后,以视频中edc的一句话共勉所有人,
人在做,天在看!
部分内容整理自知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