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骨子里就不过是一名读书之人,他后来成为了北京大学的校长。

就是这样一个骨子里就文质彬彬的读书人,在他的传奇人生中却有过那么一段暴力的阶段,他参与了革命,组织了“暗杀组织”,身上沾染过数不胜数的无辜之人的鲜血。

这样的转折与对比,是他经历了多少人生的转折层层叠加与命运的驱使,促使他选择了这样的人生道路,在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笔浓墨重彩。他躲不开逃不掉,这或许就是他的人生、他的宿命。

我们所说的这个人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蔡元培蔡先生。

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北大校长蔡元培)(1)

历史的标签

在中国现代历史之中,对于蔡元培先生的评价褒贬不一。不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性是十分复杂的,对于一个人人生的评价标准本身就没有角度的限制;更何况是在复杂多变的历史环境之中。

正如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般,不同时代的人们到底如何跨越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差距,来统一的评价一代历史人物的形象?

咱们现代给蔡元培蔡先生冠以教育家、五四幕后的推手、北京大学之父等等等等诸如此类概括蔡先生人生的简易标签。但其实蔡元培蔡先生的一生,哪里是简单的几个标签就可以概括形容的呢。

蔡元培仅仅一介文人墨客, 本无意于走上后来的革命之路。但后来因为许许多多的转折因素层层叠合,蔡元培将步伐迈入了革命者的路途之上。

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北大校长蔡元培)(2)

即使如此,蔡元培打骨子里其实还是一介文人,本意无异于革命这样的流血的行动。时代的潮流不允许他这般随心所欲,命运为他设下巧妙的枷锁束缚于他。他终将成为时代潮流的弄潮儿,他摆脱不了这宿命。

我们都知道那个时代下,锋利的笔杆子可以唤醒多少沉睡的国人。这其中的优秀笔杆子代表就有鲁迅、秋瑾、蔡元培等中国历史上的知名人物。他们都以笔为武器,写出有爆炸性的,能够引起巨大反响的文章。在那个时代,以自己的方式呼喊出自己的声音。

天生的学习能力

与鲁迅、秋瑾等人不同的是,他们之所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如此有思想有远见,可以写出这样的带有锋芒的文章,是因为他们的原生家庭就是世世代代的文职宦官的家庭。

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北大校长蔡元培)(3)

而蔡元培的原生家庭可是从事商业的,蔡元培的祖父经营的当铺、蔡元培的父亲则经营的是钱庄。要知道,在那个时代背景之下,商人是一种不受社会所认可的一项职业。虽然家境比较优渥,但还是不如文人墨客那般受众人的尊重赞赏。

正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蔡元培后来能够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家都认为不可思议。

蔡元培小时候家里有三个孩子,在这三个孩子之中,蔡元培是成绩最好、求知欲最旺盛的一个孩子。正是因为发现了蔡元培的学习才能,蔡元培的父亲就希望蔡元培可以走读书这条人生道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在父亲的支持与鼓励之下,小蔡元培年仅5岁就进入了私塾学习;由于蔡元培在学习方面惊人的天赋,蔡元培12岁就学习了八股文。

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北大校长蔡元培)(4)

家庭变故,自立自强

可以好景不长,那个时代的医疗水平有限。蔡元培的父亲由于一场重病,很快就撒手人间。家中的“顶梁柱”没了,这个家庭迅速地呈鸟兽之散,很快家中生计无以维持。没有了经济来源,家庭生活变得十分艰难,更别提蔡元培的学业。

但是年仅11岁的蔡元培并不认命,他开始利用课余时间打工,将劳动所得的钱财用来维持艰难的学习生涯。在陪读富人家的孩子的同时,他丝毫没有让自己停止努力停止读书。他深知自己的处境,所以更加珍惜现有的学习机会,也更加认真刻苦。

在这样的情况下,蔡元培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17岁就中了秀才,随即没过几年,21岁就中了举人、24岁考上了进士。在此之后,更是以不同于常人的进步速度,很快的加入了翰林院。就此实现了父亲的遗愿:好好读书、光宗耀祖。

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北大校长蔡元培)(5)

可能大家对蔡元培的24岁考上进士的事迹没有什么概念。可以这么说,据古籍记载,那个年代的进士平均年龄为33岁,在30岁之前的进士更是少之又少,更何况是24岁就考上进士。这样的对比之下我们不难发现,蔡元培惊人的学习能力和出色的才能。

蔡元培在考试制度上所获得的成绩,可谓是,别人家的孩子。蔡元培的年轻有为,就好像咱们现代突然爆出一条“某某年仅10岁就考上某某某知名大学”的新闻一样让人惊叹不已。正是由于如此的年轻有为,蔡元培的名声逐渐的扩张开来,人尽皆知这个优秀的年轻人——蔡元培。

新时代的弄潮儿

后来蔡元培在经历过一段特殊的国内变革,他内心深知:清朝迟早要消亡,这个朝代无药可救。随之替代的一定是国家的新面貌。蔡元培脱掉了象征身份的长褂,剪掉了留了半辈子的长辫子。正由于他在清朝政府任职,所以他为民间的“革命”行了许多便利。

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北大校长蔡元培)(6)

但骨子里的文人气质,使蔡元培逐渐的深恶的厌倦了革命,于是他跑到国外留学,想要回归自己的读书人的人生之中,他想要单纯的从事教育类的工作。

正因如此,蔡元培后来受到当时政府的诚挚邀请,任职北京大学的校长。他不得推辞,只好上任。

在如此刀光剑影的利刃时代里,蔡元培并不能如愿安心于文化方面的工作与生活。身为万万中国人的一份子,蔡元培终究是走入了时代的乱局。

在其位谋其政,走入革命队伍的蔡元培仿佛换了一种性格一种心性一般。与温文尔雅的读书人的形象截然相反,蔡元培组织了光复会这个暗杀团体,采用一切措施专注于暗杀组织的行动。

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北大校长蔡元培)(7)

正因如此,蔡元培虽然没做过什么大错事,但是手中染了多少鲜血、多少人命。更何况这其中难免有无辜之人。所以,蔡元培的这一面血腥而又残忍。在那一场场滥杀无辜之人的清理行动之中,就连自己的身边人也不放过:得意门生柳亚子、老友的长子陈延年......都被划在了清理的名册之中。

这样的革命举措,简直直接将蔡元培的为人师表的文人形象直接的放在了对立面,让人审视。

正因如此,那一年北京大学方面计划将蔡元培的骨灰迁移至他心系着的燕园。但他的孙女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代表家人出面拒绝了这一举措。

不可否认的是,蔡元培对于中国教育界做出的杰出贡献。他所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他的精神之火生生不息,我们后人将永远的记住他。

精彩回顾:

南越“龙夫人”陈丽春,自作孽不可活,蛇蝎美人,下场凄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