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交广会客厅故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交广会客厅故事(十二载执标不变)

交广会客厅故事

从初入职场时的毛头小伙子,到人人对标追赶学习的“安全明星”,王生龙给同事的第一印象便是“较劲”。与自己较劲、与安全隐患较劲。

王生龙现任乌海工务段白彦花线路车间副主任,扎根生产一线12年,因在工作中爱较真、执行标准不打折扣,有人说他敬业,也有人说他固执。

“刚入路那会,觉得只要有一把子力气就能干好线路维护工作,但慢慢发现,我们的工作技术含量挺高的,工作标准都是以毫米为单位来计算,容不得半点马虎。”2010年,刚刚入路的王生龙在一次换轨作业中,因测量钢轨长度多了1毫米,差点导致线路不能正点开通。这件事情的发生,让他为自己定下了目标:一年内,吃透各项作业标准。

自此以后,王生龙一门心思钻进技术规章中,业余时间也全部用在了学习上。一本《普速铁路线路维修规则》,他不知翻了多少遍。书页的空白处,写满了心得体会,第一遍,用蓝色笔做笔记,第二遍用黑色笔,第三遍是红色笔。现在,这本书被这3种颜色涂画得满满的,里面的每一个章节都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中。

读书之外,王生龙还将求知的“根须”深深扎进现场实践的“泥土”里。起道、拨道、改道作业,是工务现场作业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他一边虚心向工区老师傅请教,一边在实际操作中积累经验,一遍不会就干两遍,直到学会为止。一年下来,他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长为现场作业的行家里手。

担任白彦花线路车间助理工程师期间,面对管内线路有黄河流经、路基含水量较高、冬季冻害频繁、春季春融严重的实际,王生龙探索出了“观、标、建、治”的冻害处置办法,并在全段范围内推广。担任线路科工程师期间,针对管内乌海西站18号道岔因过车频繁,连接轨枕的大螺栓经常折断,按照传统方式整治,不仅费时费力,还总是造成尼龙套的破损。于是,他通过查找资料、画出草图、现场实验,经过20多次的作业工艺改进,探索出了“尼龙套降温作业法”。这一方法提高了车间作业效率18%,节省成本近18000元。

“安全保不住,其他成绩都是零,质量不合格,再忙也是一场空。”王生龙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今年自“守底线、补缺陷、除隐患、防风险”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以来,王生龙时刻紧盯线路安全,平时上下班或出门办事时,总是有意无意地选择离线路较近的路线。渐渐地,这种“多走一步、多看一眼”的做法,在车间成为一种安全文化,成为职工守护线路安全的自觉行为。隐患排查过程中,王生龙以身作则,爬高摸低,平均每天在线路步行巡检3万余步,晚上及时梳理巡检情况,制定整修方案,最忙时连续半个多月都在加班。

多年来,王生龙始终将安全责任扛在肩上,冲锋在隐患排查整治的最前沿,常常一两个月不回家,为此妻子没少埋怨他,而这一次在得知丈夫消除了重大隐患、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事情后,也真正理解了他的工作,并为他感到自豪。

“每次不管在多么紧急的情况下,王生龙都能够准确做出判断,并处置得当,非常了不起,是车间干部职工学习的榜样。”车间党总支书记杨耀武说。

中国交通广播:高雅

通讯员:张建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