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表情包转换成字(使用表情包让文字表达退化)(1)

最近,朋友圈有了表情包评论功能的消息,在朋友圈刷了一波屏。不少网友纷纷尝鲜,但随后就传出了朋友圈表情包功能下线的消息。其实在这个功能推出之前,就有人表示担忧,认为这个新功能是在制造焦虑。如对文字使用场景消退的焦虑、对朋友圈斗图费神的焦虑、对网络社交浮躁凉薄的焦虑等。

前一阵子我在尝试一件事,就是怎么才能把我收藏在QQ里的无数表情包挪到微信上来,QQ渐渐用得少了,表情包没了用武之地。可那却是我多年来的收藏,敝帚自珍,希望它们能搬家到微信继续发光发热。

我们为什么会喜欢玩表情包呢?因为它能传递那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信息和意思比方说笑,从程度上就会有微笑、大笑、满地打滚儿的笑,而从情绪上,还有苦笑、得意地笑、讨好的笑、哭笑不得,还有哭,有小哭、大哭、嚎啕大哭、哭背过气去等等,这样细腻的情绪还真没法用文字表达,非要用文字写出来,肯定会感觉怪怪的。

除此之外,表情包还承担了塑造性格的功能。这话怎么理解呢?比方说小女孩,就会用很可爱的表情包,小男孩呢,或许会用酷酷的表情包,年轻人呢,会用个性表情包,老年人呢,会用色彩绚丽的表情包。当然也会有9尺大汉会用可爱表情包,这叫反差萌,当然你说这很恶心也行。

表情包里还包括很多照片和动图,有些直接截取了影视作品里的情节,这就让表达变得更加精准,让和你有共同爱好的人瞬间产生共鸣。这都是文字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写到这里可能让很多朋友误以为我的副业是推销表情包了,自然不是,我只不过梳理一下表情包的价值,顺便想表达一个观点,那就是使用表情包是人的本能。

人类和其它动物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那就是人类的表情和动作非常之丰富,这让人类的表达变得更加丰富多元,并且富有感染力。据说如果你捆住意大利人的双手,他们连话都说不利索了。而表情包这东西,就是人类表情和肢体语言在虚拟世界的自然延续,用来补充靠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那些更微妙的意思和态度。

而且,表情包这东西由来已久,早就横行世界了,进军朋友圈也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当然这种抗议和担忧我们也并不陌生,它甚至伴随着每一次由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改变。

已故的英国科幻小说家道格拉斯·亚当斯提出过一个科技三定律,是这么说的:1.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2.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3.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就特别符合三定律的标准。

在一些未必都上了年纪的老派人眼里,别说人畜无害的表情包了,任何发明创造都能被他们看作是摧毁传统价值的洪水猛兽。浮躁这个词经常被他们挂在嘴边。而对于生长于互联网时代的90后、00后们来说,几乎不敢想象没有表情包、没有手机的世界。而我们这些夹在中间的人就只能选边站了,那我作为一个理性乐观派,自然要站着科技进步一边。

那么,说表情包会让文字表达倒退吗?这倒让我想起一个问题,这世界上最早的表情包是什么呢?或许是埃及人的壁画、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还有我们中国人的象形字。对当时的那些祖先来说,很多信息的传递和积累光靠语言和记忆力是不够了,必须得记下来,怎么记呢?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画出来,那我想这就是表情包,只不过为了追求表达效率,这些表情包越发展越抽象,最后变成了文字。所以呢,文字就是表情包,表情包就是文字,它们是相互补充,而不会相互取代,说表情包让文字使用场景退化,那是杞人忧天了。

那么表情包会让人们变得浮躁凉薄吗?这特别像作家许知远能问出来的问题。曾经他就这么问过主持人马东,而马东是这么回答的:这世界上大约只有5%的人,有愿望积累知识,了解过去,剩余95%的人就是在活着,就是在生活;1949年以前,只有5%的识字率,所有的文化传承都是透过这5%,如果这个社会一直只有5%的识字率,我们看到的都将是精致的;但现在识字率已超过90%,人的趣味和追求没有发生变化。

我们要明白,使用表情包是人类的本能,我们的祖先就是靠着聊八卦一路生存下来的。深刻这种事,永远只属于少数人。如果哪一天全民深刻了,那社会肯定是出了问题。

(来源:新文化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