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闻“圣人之道”,见“圣人之道”,“对照”圣人之标准、在现实社会中不断“校对”自己,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得乘天地之正气而游六合,行成“圣人”之道,这应该是真正的快乐吧,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君子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君子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什么是君子君子要干什么)

君子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君子,闻“圣人之道”,见“圣人之道”,“对照”圣人之标准、在现实社会中不断“校对”自己,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得乘天地之正气而游六合,行成“圣人”之道,这应该是真正的快乐吧。

君子,为共同的志向而联手,为共成“圣人之道”而同行,如人中之凤,乘天地之正气,源远而流长、浩瀚而广大,由彼至此、由远及近,如日之东升、海之潮回,将“圣人之道”披之六合、播于八方,法度之、教化之,成就“圣人之道”彰显之天下,这样才算是“箫韶九成,盛世之象”吧。

现实的世界,依然是“圣人之道”未能彰显的世界;现实的人,依然是不能“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人,他们没有这样的智慧。作为行“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人,要如“南风之薰”般地熏染他们,把“没有智慧的人”变成“没有郁结的人”,把“没有智慧的世界”变成“没有郁结的世界”,这样,才算是真正行“圣人之道”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君子。

以上是缠师对于《论语》第一则的解释。是不是和传统的解释有根本的不同?是不是有很多地方感觉和原文对应不起来?别着急,马上解释。

《论语》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传统的注释是这样的:

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时:时时、按时。

有朋:作“友朋”。“朋”指的是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愠:恼怒、怨恨。

君子:有德者,指道德修养高尚而有学问的人。

传统的解释是这样的:

孔子说:“学了知识以后,时常去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怨恨,这不就是君子吗?”

这么一来,这《论语》第一则就是在告诉人们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学者:你要勤勉呀,你要多多结交志同道合的人呀,你要耐得住寂寞呀。难道这儒学第一书的第一则就是告诉人们这些?难道《论语》是一本教人如何成为一个学者的书?显然不是,否则怎么会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怎么会有“为天地立心”的张载?!怎么会有“知行合一”的王阳明?!

《论语》字字珠玑,还是来看看缠师是如何注解这一则的吧。

缠师详解:

1、“学”,非“学习”和“学问”这样简单。学有三问,谁学?学什么?怎么学?

先说“谁学?”是君子学。何为“君子”?要成为“君”的人。何为“君”?“君”即圣人。王阳明立志要成圣人,世人多谓之狂妄,但却不知,不欲成圣者不必学儒。何为“圣人”,行“圣人之道”而不退转的人。何谓“圣人之道”,即“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与地其利而地与其利,与人其和而人与其和,最终要成就人不愠之世界”。(这个后面有解释。)

再说“学什么?”学成“君(圣人)”之道。

最后“怎么学?”学有“学”和“校”两个方面。“学”有“闻道”、“见道”、“学道”的过程,即知道有道、见识到了道、学习这个道。“校”,有对照、校对之意,就是要以“君”之标准关照自身。

2、“习”,非“练习”之“习”。“习”在甲骨文中是“羽”下从“日”,本义为鸟儿在日光下练习飞翔。“日”属阳,所谓“乘天地之正气而游六合”(六合:天地四方),才是“习”。“学”,得“圣人之道”之体;“习”,施“圣人之道”之用。不“学”无以成其“习”,不“习”无以成其“学”。

3、“时”,为“天时”。所谓“天时”,即“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可以粗浅的理解为“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但其内涵远比这粗浅的理解丰富得多。学而习之,必与天其时,而天就会与其时。

4、“有”,通“友”。甲骨文中“友”为双手并列,意为共同的志向而联手,互助合作。

5、“朋”,“凤”之古字,本义为凤凰,凤飞群鸟从以万数。

6、“远”,遥远、久远,是时空的概念。“圣人之道”,并非凭空而起,而是源远流长。

7、“方”,非方向之意,通“旁”,“广大”之意。《尚书·立政》,“方行天下,至于海表”,广大之行,天下皆可行。行“圣人之道”,是“方行”。

8、“自”,依旧、依然。(注:目前,尚未找到此解释的确切依据,仅找到一个相近的意思,解为“本来”。在原文中不作解释似乎更为通顺,尚待确定。)

9、“来”,由此及彼,由远及近,浩浩汤汤,如日之东升、海之潮回,天地浩然正气升腾之景象也。

10、“人”,一般指别人,此处特指不能“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人。

11、“知”,通“智”。“不知”,没有智慧。没有什么智慧?没有“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智慧。

12、“愠”,非读作(yùn),而是从古音(wēn),粤语也是发这个音。意思也并非恼怒、生气。愠,从心。昷,是“蕴”省略,表示积聚、蓄藏。心 昷,表示问题积蓄在内心,无法解决。本义:思虑不通累积于心,表现出不满而未发怒,是为“郁结”。(参考资料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409/12/53299008_971351397.shtml)。“不愠”,是“使之不愠”的意思,“之”为“人不知”里的人。谁使之?行“圣人之道”的人。

13、“乐”,读(yuè)。《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相传箫韶为舜制作的音乐。箫韶之曲连续演奏九章,凤凰也随乐声翩翩起舞。这样“乐”与“朋”就形成了呼应。

以上是对《论语》第一则的字面意思的解释。接下来说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是“三个”“不亦”,而不是两个、四个或其他?这基于儒家最基本的“天、地、人”思想结构。“学而时习之”,言“天”,就是要成就“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有了天时,必成就地利。地利,包括一切现实客观条件。“有朋自远方来”,言“地”,有凤来仪、方行天下,就是要成就“与地其利而地与其利”。“人不知而不愠”,言“人”,就是要成就“与人其和而人与其和”。“学而时习之”,则“悦”,则“身修”;“有朋自远方来”,则“箫韶九成,有凤来仪”,则“乐”,则“家齐”(家、国均为地利);“人不知而不愠”,则“人和”,则“天下平”。这样,《论语》和《大学》就通了。

最后,针对缠师是不是过分解读《论语》的质疑做一些解释。

1、由于汉字造字的独特性,汉字每一个字都有自己的意思,且不止一个意思,甚至就在一处,一个字也可以有多层意思。这也使得文言文在理解上常出现歧义。现代汉语(白话文),更加注重词语。由于词语的固定搭配作用,使得汉字在词语中的歧义减少,但这也使得原先用一个字就可以表达的内容需要写一大堆东西,汉字之美被剥夺了很大一部分。孔子,春秋时代的人,大概率是不懂现代汉语的。所以我们用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去解释《论语》是要出问题的。比如本则中的“远方”,就不能按照现代汉语的意思去解释。从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差别这个层面上说,缠师的解释更接近古汉语,也更接近原意。

2、缠师的注解,基本可找到出处,说明并非胡乱臆测。

3、先秦诸子百家,生活在战火不断、礼崩乐坏、民不聊生的时代,苦苦思索和践行天下兴亡之道。有这样胸怀的人,怎么可能是个臊眉搭眼、谨小慎微的老学究呢?!没有大智大勇,怎能承担得起这份责任呢?!缠师对《论语》解释,给了我孔子本该有的形象:腰挂书卷、手持长剑、立于天地间。不如此,当不得我华夏文明之根基!

故,缠师所解《论语》尽管可能有细节上的错漏(毕竟只有77则而已),但我认为她没有过分解读,而且中心思想还原得比较可信。

PS:本系列实为缠师解《论语》的学习笔记。有些地方解释显得啰嗦,是为了备查。影响阅读流畅性,望请谅解。也因是笔记,难免有错、有漏、有不得要领之处,欢迎指正。指正时,请务必写明依据,拜谢。

(另外,极度看不起抄了缠师的,还不标明出处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