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剧评价 看抗战剧如何突破当年沟通障碍(1)

现如今,国内抗战题材电视剧,为了让观众通俗易懂,日本人直接说起了汉话,只是带了一点点日本腔。

那么,你知道抗战时期日本人与中国人到底是怎么交流的吗?用中文?还是日语?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索下


抗日剧评价 看抗战剧如何突破当年沟通障碍(2)

▲“九一八”事变中的日军士兵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至1945年结束,中国的抗日战争持续了14年之久。在这14年间,日军的侵略除了给中国带来肉眼可见的深重灾难外,在文化、社会风俗等“看不见”的领域也带来了影响,语言就是其中之一。

▲《地雷战》剧照

中国抗日剧里的日语,如果铺开来讲的话,至少能出一本书,即便出不了一本书,至少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跨度是解放后到1995年,代表作有《地道战》《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等老一代经典作品。作品里的日本人说的话几乎算中文,但细一听,又会觉得和中文不太一样。代表性的台词有:“八嘎,你的,死啦死啦的有!”

第二阶段,1995年是一个分水岭。从这个时候起,抗日剧开始大量地走入人们的视野,但伴随着这种快速增长,剧中的日本人很难再说出一口靠谱的日语,于是只能改说中文。

这种尴尬的局面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初,打破它的,是一部叫《亮剑》的片子。

抗日剧评价 看抗战剧如何突破当年沟通障碍(3)

▲《亮剑》剧照

在《亮剑》中,上到皇军少将下到龟田二等兵,说的都是一口日语,虽然这日语很搞笑,而且文法运用得也相当奇葩,比如有少将对传令兵恭恭敬敬地说了一句:“はい、お願いします。”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个进步,至少知道日本人该说日本语了。

第三阶段,本世纪初至今,有艺术追求的抗日剧组,为了追求影视效果,或开拍时让演员勤学苦练,或找人来配音,或直接招募日本演员来演日本人。

抗日剧评价 看抗战剧如何突破当年沟通障碍(4)

▲《热血勇士》剧照 于童 饰演 安藤加代

而在电视剧《热血勇士》中,青年演员于童颠覆以往的“白富美”形象,挑战虐心反派角色安藤加代。她曾在《古城小女人》中饰演一个日本特务的角色。于童为了演好此类形象,苦练日语数月。


日本兵怎么跟中国人交流?

其实这种影视剧中常见的奇怪汉语并非没有来头,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和中国人之间的交流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一种叫做“协和语”的中介语言。

自1931年日军占领东北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大量日本人来华,由于汉语和日语发音相差较大,互通性极低,中介语言应运而生。

抗日剧评价 看抗战剧如何突破当年沟通障碍(5)

▲日军发行的速成标准日本语教材

在双方都不谙对方语言的情况下,说一种不中不日、又中又日的语言,就成了历史的选择,此即所谓的“协和语”。这种语言既不是纯日语也不是纯中国语言,而是日本语言和中国语言之间的变种。它是以日语为主体,或者说以日语词汇作为主词,将日语词汇尽可能地代替汉语词汇,以便让日本人能听(看)懂中国人说(写)的是什么意思,也能让中国人听(看)懂日本人说(写)的是什么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