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真实故事(路遥与作家海波谈)(1)

路遥出生于一个平凡家庭。虽然那个年代大家都不富裕,但对于有7个儿女,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王玉宽来说,生活还是非常艰难。面对家族的重担,路遥从少年时就立下一个志向,改变命运,走向城市。无论是在他求学过程中,还是在工作中,路遥都受到来自家人、亲戚、朋友以及各界的帮助:他的养母李桂英靠讨饭供路遥上学,他的同学把自己的饭匀出来给路遥吃,他的妻子林达每个月拿出工资支持他上大学,他得到来自上级和领导的关心,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这些"幕后英雄"默默无闻地帮助路遥,他未必会取得后来很高的艺术成就。

因此,当路遥获得茅盾文学奖后,在陕西各界引起很大反响。路遥一下成了"大人物",正如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里写的:许多人都认为路遥了不起,现在住上别墅,门口还有警卫员站岗;出门坐火车是专列,吃饭用的是金筷子金碗……这让路遥哭笑不得。因为这些传言,家乡的亲友们都希望路遥能帮助他们,给他们找工作、借钱,路遥无奈地道:"小时候,我们常常把亲戚看得多么美好和重要。一旦长大成人,开始独立生活,我们便很快知道,亲戚关系往往是庸俗的,互相设法沾光,沾不上光就开始翻白眼……生活告诉你,亲戚往往不如朋友来的真诚。"作为一个从平凡家庭生长起来的人,相信这是路遥的肺腑之言。

路遥成名后全国皆知,因此朋友们也都希望路遥能帮助他们,有时候不方便直接跟路遥说,便托朋友给路遥捎话。有一次,朋友海波找到路遥,说某某人向你传话,当初帮助了你,现在你应该回报。路遥一听后就急了,说道:"以后这样的话不要给我说。"海波道:"为什么?"路遥道:"我办不了,也不想去办。"海波疑惑地道:"你怎么能这样呢?你应该报恩啊!"路遥道:"正是因为我应该报恩,所以才不能管这些事。"他向海波解释自己"不报恩"的理由:

路遥真实故事(路遥与作家海波谈)(2)

路遥与朋友海波

我们是平凡人,出身于社会最底层,咱们每前进一步都需要得到别人帮助,否则怎么可能走到这一步?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都非常重要,值得我们去报恩。比如在农村种地,你去借人家的䦆头、草绳,人家借不借给你?借给你是情分,不借给你是本分,为什么?因为人家也需要,借给你了,人家用什么?所以说,诸如此类的借东西,虽然事情不大,但恩情不小。工作之后有一个学习名额,领导给你了,别人就得不到,这样的恩情大不大?很大!因为只有这样一个机会!最要紧的是咱们能够离开农村,这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靠的也是别人帮助。

路遥真实故事(路遥与作家海波谈)(3)

路遥给海波的信

这些恩情都非常大,应该报!

但是,恩情如此之多,如果我们一个个去报,怎么能够报得过来?再者说,那些人不知道咱们的能力有多大,就盲目地找咱们来帮忙,可现在是人情社会,咱们还需要去找别人帮忙,人家为什么帮你?就是因为你能够帮助人家,是价值交换,倘若人家帮了你,你帮不上人家,人家凭什么听咱们的?我这样说不是不讲人情,而是实事求是,因为咱们的能力达不到。

如果要说报恩的话,咱们就应该把功夫放在事业上,咱们是作家,就应该好好写出作品来,让那些寻求我们帮助的人看看,从作品里找到需要帮助的力量,不但他们能看到,他们的子孙也能看到,如果我们的作品能够体现他们的真感情,真处境,真希望,那么这种恩情就报的深了,俗话说"大恩不言报",不言报不是不报,而是把恩情捆扎起来,打包起来集中报!

路遥真实故事(路遥与作家海波谈)(4)

工作中的路遥

如果咱们不务正业,天天求人托门路,钻营觅缝,包揽词讼,那就成"二流子"了,最终会一事无成!

海波听路遥这番话后,顿时被说服了!

路遥真实故事(路遥与作家海波谈)(5)

海波谈路遥往事

路遥是有真性情的人,他并非不对别人提供帮助,而是在他的能力范围内对别人提供帮助:作家叶广岑曾是北京的一位女工,因为投稿的缘故而被路遥赏识,给她提供帮助,让她参加 文学培训班的脱产学习;王安忆去陕西采风,路遥给她写了一把关系条子,让她节省了不少路费;作家海波、航宇等人,都在工作上得到过路遥帮助。但是,超出他能力之外的事情,路遥就爱莫能助了,比如他父亲曾让他解决乡亲们的生产生活问题,路遥怎么会有那么大能力?他只能无奈地拒绝!但是,路遥最终以顽强的毅力,践行诺言,创作了影响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文学作品,实现了对这块土地、这些人民的"大报恩"!

路遥真实故事(路遥与作家海波谈)(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