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一章,意思是,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是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就是有毛病。

曾仕强先生解读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知道了你不要自满,不要认为自己真的知道了,才是最高境界。

其实大多数人也都知道,道家的修养很重视深藏不露,只是大家听完以后往往会产生一种怀疑,只是有的人不说出来,有的人说出来:深藏不露跟没有才能有什么两样?

有才能不露就等于没有才能。此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上真的是不了解《易经》的思维。深藏不露者不是没有才能的人,没有才能的人不需要深藏不露,因为即使他们全部展露出来也就那么一点点。

深藏不露,跟没有才能的人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深藏不露有个先决条件,就是你一定要有才能,而且你的才能还不小。钱要带好,就表示你赚了不少钱;一共就两个铜板,你拿到路上丢来丢去,也不会被抢。

所以没有才能,或者才能很小,根本不要去想深藏不露,那是笑话,那是贻笑大方。

你越有才能,越要深藏不漏。第一个,人家嫉妒你就会想办法打击你。第二个,人家害怕你,就联合一帮人把你排挤出去。第三个,你曲高和寡,根本没有人听得懂,大家认为你是疯子。

这样大家才知道,以后凡是听到道理就会笑的人,不要理他是最好的,理他完全是白费力气。

我们看到《易经》前面两个卦,第一个叫乾卦,乾卦初九爻,爻辞是潜龙勿用。就算你是一条龙,但是当你没有飞上去以前,你在地上随时会受到各种动物的打击,所以你要潜伏在那里,不要乱动,一动对你就是不利的。

当有朝一日,蓄积到相当大的能量,而且碰到好的机会,一飞冲天的时候,飞龙在天,没有人拿你有办法,你就尽量地飞,不用顾虑。

坤卦,初六爻,也是第一爻,爻辞是履霜,坚冰至。当你踩到霜的时候,要联想到,现在就有霜了,今年的冬天会很冷,所以赶快趁现在大家还没有抢购寒衣,没有涨价以前买一件放在家里面,有备无妨。

我们为什么要守愚如愚,为什么要道隐无名,为什么要以知为不知,就是因为知识范围广了,永远谦虚的人才能够获得更多的东西。

中国人见面老是让对方先说,自己不说,因为先说话的人是最吃亏的,你把所知的东西都说出来了,人家本来不知道,他全听懂了,人家本来缺的,他补全了。

只有你一个人来的时候这么多,走的时候还是这么多,毫无所得,只增加一些白饭而已,那就变饭桶。人家聪明人能不说就不说,眼观四方,耳听八面,就会得到很多东西。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讲得非常妙,老子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一个知道的人,知道就算自己很知道,还是有不知道的部分。

所以“知不知”就是说,我就算知道,不是假装,假装是虚伪,我还要告诉自己有太多的事情是不知道的,这种是最高尚的境界,所以就简单几个字而已“知,不知,上”。

相反,“不知知,病”,根本不知道,或者就知道那么一点点就认为自己都知道了,然后抓到机会就吹嘘,抓到机会就宣扬,抓到机会就说自己有好东西要跟大家分享,弄得人家看到你就很讨厌,就你那一点儿东西还拿来跟我们分享,但是人家不方便明说,所以你永远不知道。

知之者知不知者不知(知不知上)(1)

木兰花

傅佩荣先生解读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知道而不自以为知道,最好;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就是缺点。

换句话说,圣人不会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我们今天讲“知道”这两个字太容易了,别人问你任何事情,你知道吗?我知道。我们就这样回答了。但对道家来说的话,“道”哪里有那么容易“知”呢?但是我们今天已经习惯了,说“知道”并不是与道家有关,而是一般互动的时候说,我了解你在说什么。所以我们今天讲“知道”的时候,有时候偶尔想一下,道家的“道”可没那么容易的。

第一句“知不知,尚矣”。“知不知”三个字有两种翻译,第一种是把它翻成:知道自己不知道。听起来蛮好的,知道自己不知道,这不是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的说法吗?第二种翻译就是现在我们翻的:知道而不自以为知道。

我们采取第二种,因为前面那种知道自己不知道,它的意思如果像苏格拉底说的,但他的做法是什么?是他开放心胸,努力去求真知。

苏格拉底年轻的时候,曾经参加过当时希腊联邦之间的内战,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表现的非常勇敢。但他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已经到了中年的阶段。他是雅典公民,家境小康,可以领固定的生活津贴,他就每天上街与别人聊天。聊到最后,雅典人心惶惶,为什么?因为许多人在与苏格拉底聊天之后,发现自己原来以为自己知道的东西,经过苏格拉底的“反诘法”,就是不断地反问你用的每个概念是怎么回事,请你说清楚,最后发现自己根本无知。

苏格拉底有一个学生很调皮,就跑到供奉太阳神阿波罗的德尔菲神殿。当时雅典人相信神殿的女祭司可以为人解惑。这学生就问一个问题,他说:在雅典有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结果答案出来了,没有。这学生真是高兴得很,马上跑去向苏格拉底说:我去问过神,神认为在雅典你最聪明。

苏格拉底听了之后,觉得这话太夸张了。于是他带着一群年轻人去拜访当时在社会上有地位,公认有知识又聪明的人,三种人:第一种是政治家,第二种是名作家,第三种是负责建筑设计的工程专家。但问到最后,答案都不能让人满意。他们这些人都有一个毛病,就是在某一方面了解一些之后,就以为自己可以扩充范围,对其他任何东西都要表达自己的意见,就是强不知以为知了。

所以苏格拉底下结论说:神认为我最聪明,因为在雅典,只有我知道我是无知的。这就是我们前面说的第一种翻译,知道自己不知道。但是苏格拉底说这个话可以,他不但没有自满,反而继续探讨真理。这就是他成为古希腊时代重要哲学家的缘故。

在这里我们翻译“知不知,尚矣”的时候,把它翻成“知道而不自以为知道”。

有三个理由:第一个,如果你翻成知道自己不知道,那只是一个出发点,而不是最终目标,所以你不能说他是“尚”,“尚”代表最高的水平。第二点,用“尚”来描写圣人是没有问题的,那么请问:圣人是单单知道自己不知道,还是知道而不自以为知道呢?当然是后者。

第三点,配合第二句“不知知,病也”,一般专家的翻译都差不多,把第二句翻成: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这是缺点。既然第二句这样翻,把“不知知”翻成“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那么前面那一句“知不知”不是应该翻成“知道而不自以为知道”吗?重要的是这两句话里面的“自以为”这三个字。你自以为知道就有问题了,因为你恐怕是弄错了。

“知不知,尚矣”。意思就是:知道而不自以为知道,这最好了。这样一来的话,你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要设法悟道,知道前面永远还有更高峰,知道而不自以为知道,要不断保持准备悟道的心态。因为道除了体悟之外,还需要实践。你实践得越深,体验得也越深。

不知,知,病。所以,真正的缺点在于,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你知道的是什么?你知道的只是人类相对的价值观,知道人活在世界上要追求感官的舒畅、生活的享受、名声、富贵荣华等等各种有利的条件。这不是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吗?这不是缺点吗?

“不知知,病也”。你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这就是缺点了。麻烦的是,你这时候自以为知道,可能心情放松,心里想道家也没什么了不起,好像也没什么难嘛。

我们听到老子《道德经》有些反反复复,好像几句口头禅一样的。说来说去都差不多,这可能就是你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后面恐怕将来会一直陷在困惑里面。如果你自以为知道,请问你知道什么?你知道一些话头吗?还是知道根本的原理?你知道之后,就与别人随便聊天介绍吗?还是认真去实践,不断加以验证呢?

所以,知与行要配合。你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你恐怕还没实践,就知行分离了。相反的,前面的好的情况,你知道而不自以为知道,因为你心里有数,了解说这需要实践,你要设法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老子的智慧。

知之者知不知者不知(知不知上)(2)

木兰花

南怀瑾先生解读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真正高明之士,什么都知道,一切都非常了解。但是,他虽真聪明却装糊涂,虽然一切知道了,外表显露出来的是不知,这是第一等人。可是其他的人,自己根本不知,却处处冒充什么都懂,这就是“不知知”,这是人生的大病。

老子这两句话,指出人类千万年来的通病。依我们读书做人几十年的感受,老子这句话极有深意。世界上“不知知”的人太多了,都是强不知以为知。明明不清楚,反而冒充非常了解,这是人们大病之所在。所以,学问真正到家,极端透彻的,他反而是无知,所以“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在文字的组合形态上,后世的文字写法就不同,这是秦汉以上的文字。那个时候,写文章不像现在用笔写,都是用刀刻在竹简或石头上,所以文中的介词尽可能都省掉了。如果现在来写古文的话,应该是“知而不知是为上也,不知而知是为病也”。如果现在用白话文写的话,想写得清楚,要二十多个字,那岂不是又变成不知了吗!有时候越简化反而越容易懂。

除了说明知识以外,老子始终离不开修道的话。为什么现在大家学打坐修道都没有进步呢?因为你知道得太多了,又是禅宗,又是密宗,又练气功,又搞观想,但是任何道理都没有清楚透彻。大家都是不知而妄求知,这里任脉通了,那里督脉通了,结果都是病象而已。所以“不知知病”,就是强不知以为知。

真正的“道”,万缘放下、一念不生就到家了,非常简单。可是,现在也有许多的人都有打坐的经验,明知道要万缘放下、一念皆空,可是坐起来就是放不下,空不了。什么东西空不了呢?就是这一“知”空不了,思想观念在脑子里转个不停;分明教你放下,你却什么都放不下,所以就难在这一“知”。

以禅宗香岩禅师的公案来讲,他打坐参禅学佛二三十年,仍未悟道,他想自己没希望了,决心不再搞这个玩意,但也没有还俗,只是不再去用功参禅了。他改弦易辙去种田,想把身体练好,这样过一辈子算了。他本来参禅盘腿很用心思,后来这一改变,什么都放下不去管了。

有一天挖地,挖出一块瓦片,他捡起来随便一丢,瓦片刚巧碰到一根竹子,啪地一声,他悟道了。因此做一首偈子: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学道者, 咸言上上机。

真正的“道”,用不着做工夫,诸方见道的人都说这就是上上机。自此以后,许多人学他,拿竹子来格物致知,打瓦片,打了几十年也悟不了。所以,借用他人的什么方法是没有用的。这是讲“知”,当你到达了不知之境,天地人我皆空的时候,自然就成道了。这是一个由形而下的知识,到达形而上“无知而知”的道理。

再其次,做人的方法也是这样。比如我们都晓得唐朝代宗皇帝告诉郭子仪的话:“不痴不聋,不作阿姑阿翁。”做长辈的,有时候分明知道,但知而不知,装作没有看见。如果太精明了,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

可是,在我也是只会说而做不到,所以,一辈子也没有福,看不见的也看见了,听不到的也听到了,始终想学“知不知”,而偏偏都知,真的很麻烦。“知不知”也是人生的厚道处,尤其是做长辈的,或者做校长的,或工厂老板的,有时候要学到“知不知”。人就是人,有时犯一点小错误,你要偶然装作看不见,下一次他就不会错了。“知不知”是真聪明、假糊涂。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