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表演艺术家小筱月珍老师天赋聪明,嗓音清脆,咬字清晰有力,素有沪剧“金嗓子”的美誉,在沪剧的观众中也可谓家喻户晓。

沪剧十二个名家 沪剧人生她凭借一副(1)

小筱月珍便装照

作为铁杆戏迷的我,对于小筱月珍老师精湛的唱功和台风早已仰慕许久。记得有一年,共舞台举办《沪剧赋子板专场》,由于演员阵容强大,戏票早已一抢而空,为了一睹偶像的风采,我和朋友一起站在门口,等待别人退票,功夫不负有心人,等了许久终于等来了票子,虽然票价翻倍,却很高兴。舞台上,小筱月珍老师演唱了名段《吃馄饨》,一气呵成,浑然天成,宝刀未老的唱功令我如痴如醉,过足了戏瘾。

结束后,我慕名去后台看望小筱月珍老师,老师看到青年人如此喜欢沪剧,非常开心,并主动留给我地址和电话,邀请我上门去玩。一位如此有名望的老艺术家,对我这位陌生的观众如此热情,完全出乎人们意料,令我受宠若惊。

第一次去小筱月珍老师家,大约是在1998年前后,卢湾区一个叫唐家湾附近的老式里弄里,近百年的老房子显得十分破旧。小筱月珍老师以前曾住在愚园路附近,为了子女才与别人换房子搬到这里,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多年。

小筱月珍老师见到我上门非常亲热,一边讲述着自己从艺的经历,一边还拿出许多照片给我看,许多照片都非常珍贵,只是较零乱。我提议帮她整理这些旧照片,她没丝毫顾虑就一口答应并把全部照片让我带回去。回家后,特地买了本新的影集,认真地整理照片,精心粘贴。事后,把整理好的影集送到老师手中,她非常高兴,几十年的照片从来没人帮她整理过,如今,整理成册,看照片也方便多了。

与小筱老师的交谈中得知老师的原来的名字叫黄素珍,苏州人氏,1920年出生于苏州城内的金家花园,因家境贫困,九岁随父到上海,居住在老闸桥附近的弄堂里。1934年,刚满十五岁的她,就经人介绍拜著名沪剧前辈琴师杨鸿声为师学唱申曲,取名杨玉美,并加入了由前辈名家沈桂英、沈筱英母女组织的申曲班社“桂英社”在大世界学习演出。在学习期间得到了诸多前辈,如:曹掌生、鲍福奎等老师的指导,尤其是素有“电台皇后”之称的申曲名旦沈筱英老师明快流畅的演唱风格为杨玉美日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一曲《西厢开篇》得到了众多老师的赞赏。

杨鸿声有个儿子叫杨关寿,也是非常优秀的琴师,他从小喜欢练武、摔交,却常常把师妹杨玉美打得浑身青肿,看到师兄来她就尽量躲开。此时,杨鸿声的前妻杨月英看中了年幼的杨玉美,叫她离开先生,到文月社搭班。

此事说到了她的心里,她很想离开杨鸿声,怎奈关书在老师那里,无法脱身。杨月英问杨玉美是否知道关书放在哪里?能不能拿出来看看。杨玉美趁先生不在,偷偷地打开了先生藏关书的盒子,还好父亲的名字是认识的,就把有父亲答名的一张契约“偷“了出来,她开心死了,跑回家对父亲说。父亲是个老实人,胆子小,关照她把关书放回去。杨玉美只得听父亲的话将关书放回原来的地方。杨月英又来问此事,杨玉美求杨月英帮忙。后来,还是筱月珍和杨月英出面,给了杨鸿声一百块大洋“买”走了杨玉美。

1936年,杨玉美加入由筱文滨、筱月珍领衔的“文月社”。由于她的勤奋好学、虚心求教,得到了申曲名旦筱月珍的青睐,此后即改艺名为“小筱月珍”。她潜心揣摩、认真模仿,学习筱月珍的唱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渐渐地形成了她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中,既有筱月珍(刚腔)起伏大,吐字清晰、铿锵有力的特点;又具备了沈筱英低沉飘逸的神韵。

小筱月珍老师常说,自已的艺术是代角色代出来的。因为当时的主要演员除了演出之外,剧团还有固定电台要播唱,还有许多的堂会,应酬等,所以当时的团台柱“申曲皇后“王雅琴,凌爱珍等经常因事缠身不能如期登台。幸好小筱月珍平时暗暗“偷”学到许多,所以代过一次,大家都觉得不错,以后就经常叫她代替“垫角色”,王筱新还给她提了绰号“阿垫”。

久而久之,她看戏更认真,演出更投入。使她有更多的舞台实践机会,渐渐地成了文滨剧团的主要演员、上世纪40年代初,小筱月珍与丁是娥、汪秀英,顾月珍齐名,一并被誉为沪剧“四小名旦”。

沪剧十二个名家 沪剧人生她凭借一副(2)

小筱月珍和她的弟子们

1950年初(农历春节),在丈夫叶志成的策划下,小筱月珍和著名演员赵云声、周丽丽、王中玉、筱正武等在新都剧场组建了新艺沪剧团,乐队主胡许龙龙。剧团演出了《凤还巢》、《玉梨恨》、《马寡妇开店》、《再生花》、《玫瑰多刺》等剧日。更有意义的是,小筱月珍根据雪声越剧团的版本,移植改编演出了沪剧《祥林嫂》,使鲁迅著作首次搬上沪剧舞台。剧中小筱月珍扮演祥林嫂、赵云声扮演贺老六,筱正武扮演卫癞子,观众反响热烈,成为沪剧经典。

1951年,小筱月珍积极投身抗美援朝工作,在新光剧场联合许多沪剧名家合演大型古装戏(秦香连)。剧中小筱月珍扮演秦香连,名家荟萃、阵容强大,连续十天共二十场的演出所得款项全部支援前线战斗。

1957年,由于顾月珍的身体原因,请小筱月珍来努力沪剧团工作并请她担任剧团副团长一职,演出了《赵一曼》、《欺嫂失妻》等剧目。1959年,沪剧界组织《雷雨》大汇串,小筱月珍代表努力沪剧团参加演出,饰演“鲁妈”,与石筱英轮换演出,可惜未留下录音资料。1962年,小筱月珍重新回到艺华沪剧团。

文革后她与王雅琴、王盘声等一起积极参加剧团筹建工作,并成为新艺华沪剧团副团长之职。退休后她还积极参加各项演出活动。1987年为出版《沪剧志》筹款积极参加《陆雅臣卖娘子》的演出,一曲赋子板“吃馄饨”令观众至今难以忘怀。实际上安排角色的时候,小筱月珍是饰演卖娘子时候的岳母,石筱英才是和丁是娥组合演出“回娘家”一折。由于当时石筱英自觉身体不好,演唱大段“赋子板”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效果,就主动提议,和小筱月珍换一下场次。当小筱月珍拿到剧本后,也有过压力,感觉有负担。但是小筱月珍毕竟也是位卓有成就的老艺术家,经过自己对唱腔的琢磨、打造,“吃馄饨”一炮打响,成了经典名段,在观众中广为流传。

小筱月珍扮相朴实、大方,擅演悲旦,并兼演老旦及村姑;演出过大量沪剧传统的滩簧老戏、改良弹词戏、时装戏和现代戏。曾先后饰演了《绣荷包》中的杨凤宝、《庵堂相会》中的金秀英、《拔兰花》中的李金姐、《连环计》中的秀卿妻、《白兔记》中的李三娘、《冰娘惨史》中的谢冰娘、《欺嫂失妻》中的大嫂、《碧落黄泉》中的李玉茹和汪母等众多不同性格与命运的妇女形象,深受观众的好评。

但如此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在生活中却是非常谦虚,她总说“我和别人比还差得远”。记得有一次,小筱月珍老师带我去柳林沪剧沙龙,大家邀请小筱月珍演唱,她唱了段《吃馄饨》后,观众还不肯罢体,她知道我会唱《问叔叔》,便主动要我陪她唱《问叔叔》,许多观众都羡慕我,能和名家一起演唱,心里有说不出的甜蜜。

小筱月珍当年创办了新艺沪剧团,也可谓曲艺芬芳,桃李满天下,尽管他们也都已经70多岁了,但他们依旧非常爱戴和尊敬老师,把小筱老师当作母亲一样,并经常上门看望老师,带老师出外散心、聊天等,真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母”。

沪剧十二个名家 沪剧人生她凭借一副(3)

《庵堂相会》小筱月珍和钱逸梦

从2010年开始,小筱老师与病魔抗争了整整七年,她是坚强的。虽然不能言语表达,但是她内心是明白的,每当问她,“吃馄饨”忘记吗?她就立刻用右手打起了节奏,她的内心是多么想开口唱呀。2017年,小筱老师功德圆满,驾鹤西行。想必在另一个世界里,她与其他一些老前辈们又相聚在一起,开始了他们的会串演出。

朗诵:高佩明

沪剧十二个名家 沪剧人生她凭借一副(4)

闵行区融媒体中心 主持人,“学上海话”微信公众号首席播音员,普通话一级播音员。

从事播音工作近40年,历年来有多部电视新闻、电视专题及播音作品获奖。2013年编导、策划闵行电视台“我是明星”沪剧电视大赛,并担当大赛主持人及大赛观察员。2014年编导策划了上海市“乡音和曲”“我是明星”沪剧电视大赛。

作者:陶一铭

播音:高佩明

制作:刘帆

顾问:洪立勇

制片:孙立、周俊

监制:茅杰

编辑:宿铭珊

沪剧十二个名家 沪剧人生她凭借一副(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