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开始推行戊戌变法。在此之前,光绪帝在慈禧太后那里做了很多工作,最终慈禧含着泪说:“只要是国家能富强起来,你干吧,我不会干涉你。”从诏书发布的那一天开始,光绪帝意志坚定,绝不允许有人阻碍他的变法大计。

光绪为什么赶走翁同龢(光绪帝身边有实权的大臣不多)(1)

6月14日晚,一场政坛大地震在颐和园里酝酿完毕,光绪帝决定对他的多年倚重的师傅翁同龢下手。15日,翁同龢正常入朝,处理公务。觐见皇帝的时候,其他大臣都进去了,他却被意外地挡在了外面。不久,他接到光绪帝的谕旨,听到了自己被罢免的谕令:

“翁同龢近来办事多不适当,众人议论纷纷,屡屡参奏他。每次召见他,向他询问事情的原委,他的回答很不认真,喜怒于色,渐露大权独揽、悖逆皇上的情状,如此这样断断不能担当重任。本应认真追查,重重惩办,姑且念他多年担任皇帝老师,不忍心严厉谴责,命辞去所有职务,即刻回籍闲住。”(《翁同龢日记》)

翁同龢为什么会被罢官?是光绪的意思还是慈禧的意思?这个问题一直存有争议,大部分人认为是慈禧为了削弱维新势力,强迫光绪罢免了自己的老师。但是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

光绪为什么赶走翁同龢(光绪帝身边有实权的大臣不多)(2)

实际上,光绪帝因为翁同龢不赞成他趋新、变法、屡屡冲撞自己而罢免了自己的老师。不过以当时光绪的权力,还不足以将一个两朝帝师,户部尚书说拿掉就拿掉,这背后肯定也是得到慈禧的点头认可的。只不过光绪并非是被逼无奈,是出自真心想要驱逐翁同龢。

甲午战败后,翁同龢在朝中的势力看涨,在他倡议下,直接责任人李鸿章被免去了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一职。然而激动的群臣平静下来发现,甲午战败让李鸿章一人担责确实冤枉。事实上,慈禧、翁同龢、李鸿章三人都有责任,说到底,大清的政体才是罪魁祸首。

此后,翁同龢与光绪帝又发生了很多不快,在很多场合中翁同龢都仗着皇帝老师的身份,对光绪的提议指指点点,甚至在变法的关键时刻趋于保守。最终,师生两人闹翻也决定了翁同龢的命运。

光绪为什么赶走翁同龢(光绪帝身边有实权的大臣不多)(3)

光绪帝不管是对李鸿章还是翁同龢,他所做出的决定都是草率的。李鸿章暂且不说。翁同龢虽然思想守旧,但是,细数光绪朝中大臣,又有哪一个能像他一样真心呵护光绪帝,忠诚于光绪帝呢?因此,光绪罢免翁同龢,实际上是去除了一堵为自己遮风挡雨的墙壁,当然,年轻的光绪帝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6月16日,被罢官的翁同龢在颐和园拜别光绪帝,他在当天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午正二驾出,余急趋赴宫门,在道右磕头。上回顾无言,臣亦黯然如梦,遂行。”翁同龢教育、照顾、辅佐了光绪帝20多年,这次分别可以说是永别,光绪帝竟然没有和他话别,这明显是说不过去的。

光绪为什么赶走翁同龢(光绪帝身边有实权的大臣不多)(4)

翁同龢被罢官,最受益的还是慈禧,帝党中少了这样一个实权派人物对她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回到常熟老家的翁同龢日子并不好过,戊戌政变后,慈禧又迁怒于他,于1898年12月4日下旨:“翁同龢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晚年的翁同龢在家中时刻提心吊胆,生怕那一天就从北京发来谕旨让他自尽。他做官多年,虽无多大政绩,但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清官。为官几十年下来,并无积蓄。幸亏他的门生故旧伸出了援手,在经济上给了他很大的帮助。

光绪为什么赶走翁同龢(光绪帝身边有实权的大臣不多)(5)

1904年7月4日,75岁的翁同龢去世。光绪帝得知后,态度非常冷漠。或许这时的光绪早已忘记了老师当年的关爱和温暖,忘记了他大部分时间是在老师的陪伴下、指导下度过的。在专制的皇权时代,到处充满了变幻莫测和世态炎凉。直到宣统元年,朝廷才认为翁同龢的遭遇不公,下旨官复原职,赐谥“文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