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于12月20号至21号在北京举行上一次中央层面召开城市工作会议,还是1978年37年后,中国城市发展进入新拐点以后城市怎么变?小编带你看要点,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评论城市套路深?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评论城市套路深(评论城市有病)

评论城市套路深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于12月20号至21号在北京举行。上一次中央层面召开城市工作会议,还是1978年。37年后,中国城市发展进入新拐点。以后城市怎么变?小编带你看要点!

会议提出城市发展的六大要求:

第一,尊重城市发展规律。

第二,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

第三,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

第四,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

第五,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

第六,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

会议要点摘要: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口号。刚刚闭幕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了什么?用一句生动直白的话概括,就是要努力“让城市更美好”。

我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54.77%,这意味着一多半人常年住在城镇里。乡村里的太多人也跟城市有关联。一个出了问题的城市,还能让生活更美好吗?看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部署,处处体现了“问题导向”。中国的城市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在这里,归纳了十种带有普遍性的城市“病”——

病症一:重户籍人口,轻外来人口

很多城市的公共政策、优质公共资源习惯性地向本地户籍人口倾斜,而长年忽略对外来常住人口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这导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过大,其间有近3亿人属于“半市民化”的“漂泊人群”。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反复强调“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就是要治这种病。

病症二: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

特大城市功能过度聚集、人口过度聚集,城市病集中爆发,接近资源承载力极限;而大批中小城市人口聚集度不足,人口净流出严重。几年来中央反复强调发展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均衡发展”,就是要治这种病。

病症三:重大拆大建,轻城市治理

一些城市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喜欢大拆大建,不顾本地实际能力和资源承载力,可着劲儿地把城市规模“搞大”,却忽略城市本身的内涵式发展,忽视对城市的有效治理。

病症四:重锦上添花,轻弥补短板

一些城市只顾着建高楼大厦,乐于搞大路大街大广场,却长期忽视对本城市里的棚户区、城中村的及时改造治理,导致一个城市里“锦上添花”处不少,亟需“雪中送炭”处更多。

病症五:重好看,轻好用

一些城市只注重城市的视角形象,只图好看、漂亮,却忽视城市基础设施是不是好用,城市资源的配置是不是让市民觉得生活便利。

病症六:重表面,轻地下

很多城市的管理者长年只重视地面上各种城市建设,却轻视地面下的基础设施建设,一些大城市、老城市对地下基础设施的改造总是拖拖拉拉,“城中看海”屡屡发生。

病症七:重贪大求洋,轻文化特色

有些城市管理者无视本地文化特色,盲目照搬国际经验,贪大求洋;一些小城市、小城镇简单照搬大中城市的建设风格、方式,导致千城一面,文化特色尽失。

病症八:重行政管理,轻公共服务

城市需要管理,但现代城市治理的精髓在于服务。有些城市管理者仍习惯于传统型的行政管理,习惯自上而下地管理城市,而忽视对市民提供有温度的贴近服务。

病症九:重折腾规划,轻一图到底

“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现实中,很多城市还真的被书记这句话说中了。一些城市总是在“折腾”自己的规划,换一任领导就换一次规划,而不能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

病症十:重长官意志,轻依法办事

城市治理需要依法而行。很多城市管理者仍然习惯按“长官意志”办事,而忽视依法行政,结果城市一线管理者经常跟市民发生不该有的冲突。

城市发展中各种病症的清单,当然不只是这些。这些病症,也经常在某一个城市里同时出现,构成一种多病症同时发生、相互作用的局面。

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成体系的要求,核心是聚焦“人”,尊重人的权利,尊重自然人的选择,满足城市里的人的需求。这些要求并非突然提出,而是体现了全社会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提高,也与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十三五”规划建议》等提出的要求一脉相承。

有针对性地治“病”,才能让城市更美好。城市更和谐美好,城市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文 / 央视特约评论员 杨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