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与“望远镜”的中西发明说法

为检查磨制出来的透镜质量,把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镜排成一条线,通过透镜看过去,发现远处的教堂塔尖好像变大拉近了,于是在无意中发现了望远镜的秘密。1608年他为自己制作的望远镜申请专利,并遵从当局的要求,造了一个双筒望远镜。据说小镇好几十个眼镜匠都声称发明了望远镜,不过一般都认为利伯希是望远镜的发明者。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明朝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后,据说也“带来”了望远镜。

利玛窦,1578年到印度,1583年到中国,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时带来了望远镜和世界地图,并将《四书》译为拉丁文。

这样就产生了矛盾,利玛窦在1601年“带来”了望远镜,既然同时期的西方已经了望远镜,那么就没有必要在1608年再“发明”一遍望远镜了!

这显然是1601年利玛窦在中国获得了望远镜,传入西方在1608年有可能是仿制成功,或者是获得望远镜的时间!

因为眼镜的功能已经能够让人知道,通过镜片“老年观书,小字看大”可以看清楚字迹,甚至是远处的景物,根本不可能是通过偶然将“两块镜片可以看清远处的景物”才知道这个功能的!

关于眼镜,西方可是这么说的:

1268年,罗吉尔·培根最早记录了用于光学目的的透镜。

在欧洲,最早的眼镜出现在意大利,由Alessandro di Spina of Florence引入,最早有眼镜的画像《Hugh of Provence》是Tommaso da Modena于1352年绘制的,据说是一位名叫阿尔马托的光学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萨市的意大利人斯皮纳发明的。

也就是说,最早的眼镜出现在意大利,历史上第一幅出现戴眼镜的人物画像是托马索于1352年在物雷维索所作的普罗旺斯像,此时相当于我国明朝洪武年间。

既然,明朝洪武年间,西方已经有了眼镜,就应该知道镜片“老年观书,小字看大”的功能了,为什么还要在“发明”望远镜的时候,说是“偶然发现用两块镜片可以看清远处的景物”时才知道这个功能的呢?!

西方的透镜总不可能是先制造出透镜,再发现透镜放大功能啊,都不知道透镜具有什么功能,又怎么可能去制造透镜呢?西方的玻璃透镜是怎么得来的?

这是透镜“先”出现于西方对透镜的认识啊!

倒不如说是西方通过望远镜,才知道这件事,而非早就“发明”了眼镜、望远镜!

这只能是西方直接获得了望远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给西方的望远镜一个“出处”,证明是西方自己“发明”的,才这么说!

而中国的历史记载,也已经说明“眼镜”的历史悠久,远比西方所宣称的最早时间1268年要早的多,用水晶制的放大镜片在魏晋古墓也有出土!

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历史记录中眼镜的雏形出现在中国。目前发掘到的最古老的眼镜,产于我国东汉末年。

眼镜的“进化史”,经历了原始传说、单片单柄、双片无腿、双片单腿、双片曲腿5个阶段。最早的眼镜,度数和镜片颜色都由水晶本身质地说了算。

可是,另一方面我们却又经常能够看到眼镜是“外来”的,是西方“发明”“传入中国”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就是不承认眼镜是中国本土发明的,明明中国有历史有记载有文物互相多方面验证,却就是要采纳“西方传入中国的”作为结论。

既然已经能够证明眼镜是中国发明的了,而我们的历史记载,出土文物都能够说明“眼镜”并非是外来的,为什么现在偏偏要写成最早的“眼镜”出现在意大利呢?!

真实的历史,应该是中国的眼镜传入意大利才对!

而眼镜与望远镜的关系,难道就没有人去研究一下吗?!就这样轻易的相信“望远镜”是利玛窦“带来”中国的吗?!

毕竟,镜片磨制的技术,中国很早就有了,而凹凸透镜的应用也包括了眼镜和望远镜的!

西方“眼镜”的演变过程,再到“望远镜”的出现,都是模糊不清的,没有清晰的证据链,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是西方“发明”的!

中国都需要几千年的时间,才使得各项技术逐渐进步,明朝时的西方,根本不可能“带来”望远镜!

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切“发明”都是爆发式的,没有积累过程,又怎么能够相信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西方就什么都会了呢?!

当然,更奇怪的是没有天文历法,没有历史的西方,为什么有确切的历史记载时间,真是件怪事呢!

因此,所谓明代传教士从西方“带来”望远镜的说法,都是有着极大问题的!还不如说是利玛窦到了中国,才知道的望远镜!明明就是中国望远镜传入西方!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写的“望远镜”的利伯希申请的专利时间是1608年了!而不可能是利玛窦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时“带来”了望远镜的时间。

因为,西方可能获得“望远镜”的时间就是1608年(存疑),西方根本没有“发明”望远镜,真正发明“望远镜”的中国!(这个问题以后还会在相关文章里逐渐详细说明的。)

--------------------------------------

简述下“眼镜”、“望远镜”制造需要的一些条件

为什么要介绍这些呢?

这就是眼镜镜片的功能,比如明朝时期,郎瑛提到了眼镜“老年观书,小字看大”的功能,而这就是凸凹透镜,以适应眼屈光的需要。

凹凸透镜:是中央部分较厚的透镜。凸透镜分为双凸、平凸和凹凸(或正弯月形)等形式。薄凸透镜有会聚作用故又称聚光透镜,较厚的凸透镜则有望远、发散或会聚等作用,这与透镜的厚度有关。

凸凹透镜的实际应用:

1、照相机;

2、幻灯机;

3、投影仪;

4、老花镜;

5、显微镜;

6、望远镜;

7、近视眼镜。

不懂凹凸透镜的原理,不懂凹凸透镜的制造,那也就无法相应的应用透镜望远、发散和会聚的作用来发明各种光学仪器了。

--------------------------------------

“琉璃(玻璃)窗”的使用

也许有人说中国的“琉璃”不透明,但并非如此,透明的琉璃窗中国古代就有记载了!

《世说新语•言语》的记载,晋朝晋武帝的时候已经有了琉璃(玻璃)窗:

“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季节不同,对窗户的称呼也不同,春谓东窗;夏谓南窗;秋谓西窗;冬谓北窗。”

《西京杂记》:赵飞燕女弟居昭阳殿,窗扉多是绿琉璃,亦皆达照,毛发不得藏焉。

王子年《拾遗记》-----孙亮作琉璃屏风,甚薄而莹彻。每于月下清夜舒之,尝与爱姬四人,皆振古绝色。一名朝姝,二名丽居,三名洛珍,四名洁华。使四人坐屏风内而外望之,了如无隔,惟香气不通于外,为四人合四气香,百浣不歇,名曰“百濯”。或以人名香,每游皆与同舆席,以前后为次。所居室,名为“思香媚寝”。

图 《世说新语》的记载,晋朝晋武帝的时候已经有了琉璃(玻璃)窗

望远镜是哪位意大利科学家发明的(眼镜与望远镜)(1)

说明透明的玻璃制造,在中国也早已存在,明朝也一直有使用,根本不是问题!

但是,满清雍正时期,琉璃屏风据说已经不能制造了,需要“引进”西方琉璃屏风了!

满清的历史本就有问题,如果是真的话,说明满清统治下,中国失去了制造琉璃屏风的能力;如果是假的话,历史被篡改,西方盗窃了中国制造琉璃屏风的技术,却写成了中国“引进”西方制造的琉璃屏风!

不论是哪种结论,都很悲哀,其心可诛啊!说明是满清统治者和西方传教士们一起同流合污,使得中国丧失大量技术,还篡改了历史,让华夏文明备受蒙冤!还好意思诬赖到华夏文明身上!

--------------------------------------

“琉璃(玻璃)”的制造

手工镜片磨制在今天需要玻璃、金刚砂等,而透明钠钙玻璃在今天被当成是“西方科学技术的重要发明”,常用来责怪中国人不重视玻璃,错失发现现代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等的机会!

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其实,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等的出现研究并不是因为透明玻璃才发展进步的,完全无视了中国历史上对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的起源发展演变,这个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科技,研究需要时间技术财富,一步登天,全面爆发式的科技只存在于西方,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因为崇拜西方“科学教”,这种不正常反而当成了神迹来崇拜,从而发现不了其中的问题。

这更是对科技发展的误解,在中国,它是烧制瓷器的副产品,瓷器本身的釉,就是玻璃!还有天然的玻璃,黑曜石属于火山琉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水晶。

玻璃没有熔点,只有软化点。通常软化点600度左右,随着温度的增高,其流动性会越来越好。

熔制玻璃需要1500度的温度是因为有些原料需要这么高温度才能熔化,还有排除刚形成的玻璃液中的气泡(CO2)也需要有很高的温度。

而玻璃的高温制造,需要一系列条件:要达到1200℃度的“较低”炉温,也需要一个特别的附加设备实现“风箱”,这里的风箱是指“双动式活塞风箱”,而1200摄氏度高温,炉子就必须用耐火砖,耐火砖的成分,跟陶瓷的成分类似!

春秋末期,炼铁炉温提高,得到含碳3.5%以上的生铁,可以在较低温度(1200℃)熔化、铸造,并通过加热退火,消除脆性,得到韧性铸铁器件。这一发明早于欧洲约2000年。战国中期,铁在农具、手工工具、兵器上大规模应用,冶铁业中心逐渐形成。

说明在中国想要达到1200℃度的“较低”炉温是能够做到的,至少春秋末期就已经能够实现了!

还有熔化的玻璃或者钢铁,要有容器装,不然熔化了跟煤渣混在一起,又变成矿石了,这就需要陶瓷做的坩埚才能盛放!

也就是说,制造玻璃需要有“成套装备”!在中国是有一系列相关技术来支持的,因此只有中国才有“成套设备”!其中,涉及的技术、设备更多,专业人士懂的更多,就不班门弄斧啦!大家仔细思考也能够联想到更多的!

据说“古埃及”可以在“沙子上篝火完了得到玻璃”,真的能信吗?!

人类第一次记录这种自然条件下沙子被火烧过变成玻璃的纪录,是美国人1945年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后,在爆点看到的,“古埃及”当时能实现这种高温吗?!这都是谎话啊!

西方没有瓷器,就别提“发明”玻璃了,更别提透镜的磨制技术了,压根就没有!

--------------------------------------

西方盗窃瓷器技术

西方真正获得瓷器的技术,是由(1664年-1741年)汉名为殷弘绪的传教士从中国景德镇获得的,它是天主教耶稣会法国籍传教士,工业间谍。他曾在中国景德镇居住过7年,1712年他写信给法国的传教士,详细地介绍了瓷器的原材料和瓷器的制作方法,从而使法国人在法国本地仿造出瓷器。以后又传遍欧洲各地。

“殷弘绪”是他的中国名字,洋名字叫“佩里·昂特雷科莱”。他跟随白晋一起搭乘“安斐特里特”号来中国,身份是法国教会派出的传教士。白晋是法王路易十四派往中国的传教士,为法王康熙帝的隔海友谊架起了桥梁。殷弘绪与其他传教士一起,于1698年在广州登陆。他的官派传教士身份,为他在景德镇从事“间谍”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他的一生中做过两件轰动欧洲,甚至世界的大事。第一件大事是将人痘接种的方法传到了欧洲,从而结束天花没法预防的历史;第二件大事就是深入景德镇的窑厂,破解了困扰欧洲长达几百年的秘密——中国瓷器的秘密。

这两件事都是走人情办成的,前者是他用礼物结交宫廷御医,弄到了人痘种和种痘方式;后者是他搭上了江西巡抚郎廷极的关系,通过进贡一批法国葡萄酒,讨得康熙帝的欢心,得到常驻景德镇传教的差事。

如今,西方不承认这段从中国获得“人痘接种”方法的历史啦!变成它们自己“发明”的了,中医是“落后”的!

在西方,仿制中国瓷器,最先取得成功的是“严谨”的德国人。1708年,炼金士伯特格在国王奥古斯都二世的资助下,经过无数次配方实验,终于成功烧制出三炉色白透明的“中国瓷器”。国王下令建立迈森皇家瓷厂,专门烧制“中国瓷器”,即高温硬质瓷。继德国人掘得第一桶金之后,奥地利人也成功烧制出了真正的高温硬质瓷。奥地利皇室随即也在维也纳成立皇家瓷厂。为了迎合欧洲市场,两家皇家瓷厂所烧制的高温硬质瓷都带有中国元素。

此时,德国人烧制的瓷器属于粗瓷,是“一元配方”的粗瓷。德国炼金术士伯特格最开始是用瓷石为原料做瓷器的,没有使用高岭土,所以他们只能作出粗瓷,不可否认他后面收到法国传教士的信件影响惨入了高岭土,制作出细瓷。

荷兰代尔夫特最早是用陶代替瓷器制作类似青花瓷的蓝陶,但是后面也受中国影响制作了细瓷。

图 欧洲生产的瓷器,An early Meissen teabowl and saucer, c.1724

望远镜是哪位意大利科学家发明的(眼镜与望远镜)(2)

1712年,一封记载着中国瓷器秘密的万言信,连同原材料样品,漂洋过海来到欧洲耶稣会奥日神父的手里。殷弘绪在信中写到:“制瓷原料是由叫做白不子和高岭的两种土合成的”,白不子的颗粒非常微细光滑,高岭土则是一种微微发光的特殊山土,掺水之后黏性大,一旦经过高温焙烧就变得非常洁白。将这两种材料加以适当调配,就能达到“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效果。

图 殷弘绪写往欧洲的信件

望远镜是哪位意大利科学家发明的(眼镜与望远镜)(3)

殷弘绪在信中提到:“精瓷之所以密实, 完全是因为含有高岭。高岭可比作瓷器的神经。同样, 软土的混合物增加了白不子的强度, 使它比岩石还要坚硬。一个富商说:若干年前,英国人,也许是荷兰人把白不子买回本国,试图烧造瓷器,但他没有使用高岭,因而事归失败,这是他们后来谈出来的。关于这件事情,这个商人笑着对我说:他们不用骨骼,而只想用肌肉造出结实的身体。”“在这以前,英国人或是荷兰人曾经把白不子买回去试图烧造瓷器,因没有使用高岭土,终未成功。”……1716年,《科学》杂志上刊发了殷弘绪的万言信。

图 高岭土

望远镜是哪位意大利科学家发明的(眼镜与望远镜)(4)

从此,中国瓷器的秘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制胎法,不再是秘密了。欧洲人都知道想要烧制出真正的中国瓷器,必须先找到神奇而又神秘的高岭土。于是一场寻找高岭土、制造中国瓷器的热潮,席卷了整个欧洲。

高岭土成就了法国的“景德镇”除了烧制中国瓷器的原料配方外,殷弘绪还详细揭示了胚体的成型、釉料的处理、彩绘的方法、窑的结构和烧窑的燃料等制瓷诀窍。此信一经刊发,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挡欧洲人烧制中国瓷器的道路了。但事与愿违,好些年过去了,欧洲人学习制瓷的热情一直没减,却始终没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是万言信里所提及的配方或诀窍有问题?还是在景德镇里仍有未揭示的秘密?

为了解开这谜团,殷弘绪再次回到景德镇展开调查。这次的调查结果也被他写信寄回欧洲。随信附上的还有高岭土的样品。他在信中再次提到“石是瓷器的肌肉,而高岭土则是瓷器的骨胳”。

他不但对前一封信说所说的内容作了详细补充,还破解了金彩、色釉瓷、紫金釉、龙泉瓷、黑釉、红釉、窑变等技术特点和制作要领。在前后两封信的启迪下,欧洲人终于茅塞顿开。

欧洲人虽然能烧制高温硬质瓷了,瓷厂也一家家建立,但因为一直找不到配方中的高岭土,瓷器的品质仍无法与中国瓷器相比。

转机出现在1768年,法国中部一个叫“圣提勒”的小镇上。圣提勒小镇位于圣·依希丽斯山丘上,隶属于利摩日。利摩日是法国南部上维埃纳省的一个城市,距离巴黎409公里。黛莱特是镇上一位外科医生的妻子。她偶然发现自家院子里的白色黏土具有增白功效,就用它来替代漂白粉洗衣服。

这消息一传开,立刻就引起相关人士的注意。实验证明,从白色黏土中所提炼出的瓷土天然纯正、洁白无瑕,是优质的制瓷原料。一直苦苦寻觅高岭土而不得的欧洲人,终于被“馅饼”狠狠砸到了头。高岭土的发现使烧制完美的中国瓷器成为了可能。利摩日因为高岭土而成为法国的“景德镇”。它的陶瓷与珐琅的技艺闻名欧洲,“利摩日出品”成为高档欧洲瓷器的标志。

图 利摩日产瓷对瓶

望远镜是哪位意大利科学家发明的(眼镜与望远镜)(5)

利摩日高岭土矿的发现影响巨大。在此之前,法国以及欧洲大部,生产的都是以软质瓷器为主。虽然硬度较低,但也不乏精品。

直到此时,欧洲才算掌握了“瓷器”的烧造工艺,如果按照西方所说,“玻璃”是西方的强项,起码此时西方才有容器盛放融化的玻璃啊!西方的那些“发明”、“实验”等等,出现的太早了啊!没能等到西方“发明”瓷器啊!而相比瓷器,玻璃的性能并不好,所以,在中国玻璃器的重视程度显然不如瓷器了!

而且,琉璃器在中国的努力方向是类似“玉”,不说钠钙玻璃到底是谁的,起码中国铅钡玻璃、钾玻璃等等发展的很好,很多琉璃器在古代都有些逐渐从宫廷流入平民百姓家了,说明玻璃在中国并不那么稀罕,也就没有多少人当回事,怕是在西方,玻璃器是个稀罕珍贵之物,这种影响后来影响到了中国,从此惹得现代中国人大惊小怪珍惜起玻璃器来了。

【现在总是有人说欧洲瓷器、日本瓷器取代了景德镇瓷器,实际上根本不是那回事。

17世纪,日本伊万里的瓷器工艺之所以能暂时取代景德镇瓷器在欧洲市场的地位,是因为景德镇在明清更迭之际,产业毁于战火。

在上世界80年代,日本瓷器还没有超越景德镇瓷器。那时候买景德镇瓷器的时候赠送日本瓷器。那时候日本瓷器和现在的潮州瓷质量差不多,都是中温瓷为主。殷弘绪整篇信都说日本都从中国购买瓷器。

而且,欧洲瓷器、日本瓷器并不属于高端瓷器,那是与中国瓷器相比,中国瓷器是艺术品,欧洲瓷器、日本瓷器是工艺品才对!只不过,有些人眼里就是能美化这些欧洲瓷器、日本瓷器,好像它们能打败中国瓷器,就能沾光有好处似的!

就是现在西方还是不断的有人要来景德镇学习,因为只有在景德镇才能实现做到它们想要做的瓷器!】

除了温度的问题,那么玻璃和陶瓷到底有没有关系呢?一直是有说法玻璃是烧制陶瓷器的副产品,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我们以后会在以后的文章中讲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