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是很受欢迎的水果。著名的吃货苏轼因为有荔枝可吃,被发配到“蛮荒之地”的郁闷都减轻了许多。不过,没到荔枝上市,关于它的各种传言就会刷遍朋友圈,下面将一一分析这些说法。如果你还听说过本文没有提到的,欢迎留言。

荔枝到底能不能吃(荔枝好吃是非也多)(1)

传言一:不法商贩用“药水泡荔枝”,小朋友吃了会得手足口病真相: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病,常见于儿童。泡荔枝的“药水”是防腐保鲜剂,不会产生肠道病毒,也不会帮助病毒传播。

传言二:不法商贩用“化学药水”喷洒荔枝,产生“毒荔枝”真相:荔枝是热带水果,外皮看起来很厚,但充满了孔隙,既不能保水,也不能阻止细菌入侵。荔枝的外皮和果肉中含有丰富的多酚化合物,很容易氧化变色。如果不进行保鲜防腐保鲜处理,荔枝很快就会变坏。

农业部发布了一个《龙眼、荔枝产后贮运保鲜技术规程》,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杀菌保鲜剂以及使用方法,比如漂白粉溶液、抑霉唑、咪鲜胺、特克多、噻菌灵等等。这些“化学药水”毒性很低,效果好,并不需要“违规使用”就能获得足够的保鲜效果。它们也很容易洗去,哪怕偶尔遭遇“过量”,也不至于危害健康。

传言三:不法商贩用甲醛和二氧化硫喷洒荔枝,这会对人体产生伤害真相:甲醛的挥发性很强,用到足以防腐的量会有明显的刺激性气味,消费者不大可能会买。

二氧化硫是常用的保鲜剂,能够抑制多酚被氧化,此外它还可以抑制霉菌等微生物,从而防止荔枝腐坏。在生产中不一定是用硫磺熏蒸,还可以采用各种能产生二氧化硫的化合物,比如喷洒焦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等亚硫酸盐的水溶液。

吸入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硫气体对健康的确有很大危害,但这跟食物上的二氧化硫残留是两码事。二氧化硫是广泛使用的食品加工助剂,一定量的残留并不会危害健康。

2007年农业部发布的《热带水果中二氧化硫残留限量》中规定,荔枝、龙眼等鲜果,二氧化硫残留限量为“30毫克/每公斤”。而在2015开始实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的二氧化硫允许残留量为“50毫克/每公斤”。这个“允许残留量”的含义是:只要不超过它,对人体就不会有任何方面的危害。有一些媒体报道过对荔枝中二氧化硫的检测,结果都没有超过这些限量标准。

传言四:不法商贩用硫酸浸泡荔枝,会使手脱皮,嘴起泡,还可能烧伤肠胃真相:前面说了荔枝中有很多多酚化合物,容易氧化变色。而酸性环境能抑制氧化的发生,所以用酸浸泡一下荔枝是有利于荔枝保鲜的。在国家标准中,柠檬酸和盐酸可以随便使用。从作用机理上说,硫酸跟它们是一样的。

不过硫酸并未被批准用于处理荔枝等新鲜水果。也就是说,用硫酸泡荔枝,算是违法操作。但这并不意味着被稀硫酸浸泡过的荔枝就会“有毒”。所谓“手脱皮、嘴起泡、烧伤肠胃”,需要浓度很高的硫酸,而浸泡荔枝只需要很低的浓度就可以了。

传言五:不法商贩用乙烯利水喷洒荔枝真相:乙烯利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果实成熟。使用乙烯利并不会危害健康。用它来催熟香蕉、芒果等提前采摘的水果,在农业生产中是很常规的操作。

不过,用乙烯利来处理荔枝纯属臆想。荔枝需要保鲜,不仅不需要“催熟”,反而是要抑制成熟,比如使用冰盒冰块。

传言六:大量吃荔枝可能会出现低血糖和“荔枝病”真相:所谓“荔枝病”,是指在印度穆扎法尔布尔地区出现的急性神经系统疾病。一般是在荔枝成熟的6月前后爆发,多数是儿童。除了印度,在越南北部也有不少病例。许多病例伴随着低血糖。在中国,还没有这种“急性神经系统疾病”的报道,不过有一些吃荔枝之后出现低血糖的病例。

目前,“荔枝病”和吃荔枝后出现低血糖的原因还没有完全弄清。从现在的研究进展来看,很可能和荔枝中的两种毒素有关,这两种毒素会干扰体内的能量代谢,从而导致低血糖的出现或者加剧。

这两种毒素在未完全成熟的荔枝中含量会高一些,一般出现在“空腹大量吃荔枝”的儿童身上,其他人群风险并不高。如果担心孩子中招,可以给孩子吃成熟的荔枝,并且控制摄入量,不要让孩子空腹吃。

传言七:吃荔枝会被测出“酒驾”真相:吹气是检测人们是否酒驾的一种初级检测手段。它检测的是呼出的气体中的酒精含量。荔枝是一种含糖量很高的水果,成熟的荔枝在储存中可能会因发酵而产生酒精,吃过之后口腔中就会有残留的酒精。这时候“吹气”,酒精含量就可能超标。

不过这跟喝酒之后吹气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吃成熟荔枝摄入的酒精量很少,而且主要在口腔中,过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再吹就不会超标了。而喝过酒之后,过几个小时甚至过夜之后吹,都依然会超标。

如果没有喝酒而只是吃了荔枝被检测出“酒驾”,可以要求过一会儿再吹,甚至抽血检验。血检的结果才是最准确的,而吃荔枝不会导致血液酒精含量超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