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虚戈

这次我省举办的戏曲优秀青年演员评比演出,有不少演员,在他们的拿手戏中运用了特技表演。精湛的技艺,丰富的表演,使不少人惊叹、赞颂不已。

散文每日朗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1)

戏曲中的特技,是戏曲表演艺术中的精华,是突出表现剧中人物内心情感及一些重要情节的特殊手段。所谓“特技”,就是确有独到之处,它要求高,难度大,技术性强、功底深厚,非一般演员所能胜任。常见的特技有:“翎子功”、“翅子功”、“稍子功”、“髯口功”、“椅子功”、“喷火”、“舞盘”、“耍马鞭”及“打出手”等。这些特技,一些前辈名老艺人,有的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如已故晋剧表演艺术家丁果仙在《详状》中表演的耍茶盘、茶杯;郭凤英在《小宴》中表演的耍翎子;程玲仙在《游西湖》中表演的“喷火”;还有冀萍在《杀官》中的椅子功等,至今仍为我省广大群众所传颂。特别是我省蒲剧一些老前辈表演的特技,如已故魏博娃的稍子功曾轰动一时;已故阎逢春的翅子功更是无可相比,在他所演的《杀驿》、《跑城》等戏中,结合剧情,创造性地用纱帽翅的“上下齐动”、“一个动,一个不动”、“上下互动”、“同上同下”和不规律的“前后摇着动”,把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的强烈共鸣,还有名老艺人张庆奎在《观阵》里的髯口功,杨虎山在《赠绵袍》中的“吃草”以及王秀兰在《少华山》中迭衣衫的表演,观众都无不拍手叫绝。这些老前辈为我省戏曲艺术的宝库都增添过可贵的财富。

散文每日朗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2)

可惜十年之久,这些特技都打入了十八层地狱。我省的戏曲艺术,特别是特技表演,已经到了灭迹、失传的绝境。可喜的才仅仅几年,展现在我们今天戏曲舞台上的后起之秀,仅特技表演一项,献给观众的就有《观阵》、《出棠邑》里的髯口功、《小宴》里的翎子功、《挂画》里的椅子功、《表花》里的耍扇子舞手绢、《金山寺》、《八仙过海》里的打出手……真是琳琅满目,不胜枚举。

散文每日朗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3)

《挂画》是蒲剧已故名老艺人王存才的拿手好戏,其中以椅子功最为精彩。此次运城演出的《挂画》,扮演含嫣的是一位年仅十六岁的演员,可她在椅子上表演的“左右金鸡独立”、“卧鱼”、“偏腿转椅”等特技,把含嫣闻知花云就要来府前又惊又喜的心情,匆匆忙忙整理闺房挂画时的情景,表现得维妙维肖。从她细腻生动的表演可以看出,她不只继承了王存才许多特技的表演技巧,而且有所发展有所创造。

《观阵》是蒲剧须生的功架戏,没有真功底的演员,休想啃它。但此次运城、临汾演出的两台《观阵》,虽说扮演秦琼的都是二十来岁的演员,但从他们“单足行马”“斜跨回头望”、“亮靴底”、“鹞子翻身”以及“朝天蹬过桥”、“跺蹉步曳马”等十分严紧的表演,已经看出他们有了过硬的基本功,特别是在做这些难度很大的身段时,还要耍“髯口功”,表现出“远望”、“近看”、“望高”、“眺望”,把胡子左绺过去,右推过来,反正表演几次,突出表现了秦琼的英雄气概,从外形动作上准确形象地揭示出秦琼的心理活动,成功地塑造出了秦琼的英雄形像。

想当年,张庆奎同志的《观阵》名传省内外,今天,青年演员的《观阵》又获好评,真可谓“名师出高徒”。

“打出手”实际是踢枪杆,此种特技,常在神仙戏里出现,表现神仙们搏斗时神出鬼没、变化无穷的情景。“打出手”是一种集体艺术,它不只要求演员要有深厚的基本功,而且在表演时,一定要做到全神贯注,眼观四面,耳听八方,手、眼,身,步配合协调,动作灵敏,来不得半丝半毫的疏忽或迟顿。精彩的打出手表演,高潮时如彩练缤纷,如天女散花,似万箭齐发,似蛟龙飞舞。变化多端,奇异壮观,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把人们引入了另一番境界。这次晋中演出团的《水斗》、省京剧团的《金山寺》、省戏剧学校实习演出团的《八仙过海》,都有精彩的“打出手”,无论是偏挑、旁踢、吊鱼、后踢,还是左碰右碰、踢四杆、转身串边前后踢,都显示出了这些青年演员功底的深厚及配合的严谨,所以打得好,踢得妙,有水平。

耍手绢、舞扇子、转茶盘等特技,在雁北演出团的一台小戏中,运用的较多,便这些小戏的表演增添了一定的光彩和耐人寻味的情趣,也给了观众一次难得的美的艺术享受。

台上精彩表演一分钟,台下勤学苦练几年功。仅从我们看到的这些特技表演,可想而知,这些艺令并不长,舞台实践经验还不太丰富的青年演员,为繁荣我省戏曲表演艺术,在短短时间内不知流了多少汗,费了多少心血,真是令人敬佩!看艺苑,新秀倍出,如蓓蕾初绽,千姿百态,姹紫嫣红;赞新秀,风华正茂,如初升太阳,蒸蒸日上,前程似锦。我省艺园百花盛开春意盎然,戏曲战线后继有人,青出于蓝胜于蓝,愿特技——前辈心血的结晶,戏曲表演艺术园地的一朵鲜花,开得更加鲜艳,更加光彩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