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扶贫人物80后(云南90后电商村官和倩如)(1)

和倩如(左一)与村民开展山货直播 陆娉婷 摄

电商扶贫人物80后(云南90后电商村官和倩如)(2)

农家火塘话发展 陆娉婷 摄

一个村官对一个村寨脱贫致富的贡献有多大?看她的追求是什么!

一个村官的电商扶贫之路能走多远?看她选择的是什么?

和倩如,一个“90后”扶贫干部,听从怒江州脱贫攻坚号角的召唤,扎进大山深处的泸水市鲁掌镇浪坝寨村委会,当一名村官。4年勤勉,苦心探索,走出一条电商扶贫之路,搭建山货出村大平台,较好地解决了山区农民卖特产难的问题,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主心骨”,被村民亲切称为“小和村官”。

电商扶贫人物80后(云南90后电商村官和倩如)(3)

和倩如在工作中 陆娉婷 摄

走进高山:融入群众,探索致富新路

2015年9月,衣食无忧的“乖乖女”和倩如走出大学校门,瞒着家人参加了全省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选聘并被顺利录取。

面对女儿的“任性”,父亲和耀忠刚开始不能接受。

“倩如一直在城市生活,从小到大没吃过苦。到艰苦农村锻炼一两年,扣好人生第一颗纽扣,磨砺意志,对今后的生活会有帮助。” 可女儿这一去,就是4年。

“一个小姑娘,文文弱弱的,怎么想起到我们山旮旯来了?”时年64岁的浪坝寨村委会主任李开忠,见到和倩如,头摇得像个拨浪鼓。

“听说过干村官得有能力,没听说还挑模样啊。” 和倩如一开口,李开忠就乐了:“有个性,欢迎,欢迎。”在村干部们爽朗的笑声中,和倩如走进浪坝寨,开启了充满酸甜苦辣的村官之旅。

整理资料,填写表格,打扫卫生……面对这些琐碎小事。刚开始,和倩如有些茫然——一个大学生天天干这些,怎么实现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雄心壮志?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小事不小,能把小事办好,就是本事。”和倩如的郁闷全被李开忠看在眼里,细心开导。“每一分表,都事关老百姓的生活,填写好了,无任何差错,就是对老百姓负责。”

有一次,和倩如和村“两委”干部徒步13.5公里,到巴寒岭岗小组入户走访。这趟拄着拐杖、来回耗时9小时的行程,让她真正了解了高山农家生活的艰辛,更加坚定了用所学知识为民解困的信心和决心。

巴寒岭岗村民李小成好酒成瘾,妻子常年生病,还要供养两个女儿读书,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穷困潦倒,大女儿读大学的学费也没有着落。

“得为这个家庭做点什么!”走访归来,和倩如凭借大学时做公益积累下的经验,与驻村扶贫工作队员通过“水滴筹”筹到了30000多元爱心款,为李小成上大学和高中的女儿解了燃眉之急。并通过网络,为李小成捐衣赠物。感动于“小和村官”的付出,李小成彻底改变陋习,专心务农,照料妻子,供养女儿,生活逐渐有了起色。

尽管自家离所驻村不到1小时车程,但和倩如却很少回去。“早上七点前和晚上八点后,是走访农家的‘黄金时间’。其他时间,群众都干活去了。”4年的驻村工作经历,让和倩如觉得,多走访村民,多听听村民的想法,干什么事,都很踏实。

“城里来了扶贫小和村官,是我们老百姓的福气! ”和倩如的一言一行,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大家都把她当亲人,有什么话都愿意跟她说,有什么难事也找她商量。

产业是脱贫的根基。2017年,在综合考量浪坝寨村的海拔、气候等优势之后,和倩如与另一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自己筹资5万,在村里试验种植羊肚菌,希望能借此带动群众发展产业、实现增收。

和倩如与同伴早上七点半起床,晚上还要加夜班,耕地,搭棚,开沟,铺培养料,撒菌种……3个月后,合作社6亩羊肚菌迎来了收获的喜悦。

由于对市场估算不足,羊肚菌的销售并不理想。在售卖的过程中,和倩如深刻地体会到了以往村民们销售农产品的那种无奈:浪坝寨到州府六库最近的集市,也要40多公里,车费就要60元。

无尽的焦虑中,她想到了互联网:“一定要打开山货出门的通道。”

电商扶贫人物80后(云南90后电商村官和倩如)(4)

商量直播事宜 陆娉婷 摄

电商扶贫:山货直播,群众“坐在家里等客来”

浪坝寨地处高黎贡山山腰,森林茂密,林地多、水源足、土质好。几年前,泸水市利用该地良好的气候、土壤优势,发动当地群众种植樱桃,打造了受益群众达800户的1000亩高山精准扶贫产业,拓宽山区农民增收渠道。

“我们这里的樱桃,不打化肥、农药,原生态生长。虽然因气候冷,成熟晚,但外观美、口感好,特别受欢迎。”李开忠说,樱桃在深山,顾客在城里,崇山阻隔,以前很难卖出去。

“前年卖樱桃的钱,就买了两双解放鞋!”村民王相友说, 从浪坝寨到六库,往返车费得花60元,背着樱桃去六库卖,成本高,大家舍不得花,只能眼睁睁看着樱桃被鸟儿啄食或掉落树下。

目睹樱桃种植户的销售难景象,想到羊肚菌销售的艰辛,通过网络直播推介浪坝寨山货的想法迅速在和倩如脑中发酵。

2018年春节过后,和倩如将浪坝寨直播第一站放在了登埂澡塘溜索。直播当天接到的第一单订单是包谷砂,拍单人来自湖北武汉,拍单价19.9元。当和倩如公布这一消息时,村民惊讶中交织着的喜悦让她看到了山货出山的前景。

2018年“五一”小长假,由和倩如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策划的推文《甜过初恋的樱桃》在短短几天便刷爆微信朋友圈。

“走,到鲁掌浪坝寨摘樱桃”一度成为当时的流行语,赛过红玛瑙的樱桃,让城里人的欢声笑语在浪坝寨山野弥漫开来。

这一年,村民唐祥开家挂果的30多棵樱桃树,通过现金或微信支付的方式收入5000多元。

樱桃红满山,美了乡村,富了农家。 如今,浪坝寨成了绿树成荫、溪水潺潺、满山鸟语花香的美丽乡村。吸引着六库市民和外地游客采摘樱桃、踏青郊游。樱桃成熟季节,5家农家乐游客爆满,生意兴隆。

“甜过初恋”的浪坝寨樱桃,经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与和倩如的网络直播推荐,红遍怒江峡谷,“鼓”起了村民的腰包。

电商扶贫人物80后(云南90后电商村官和倩如)(5)

和队员核实相关数据 陆娉婷 摄

培育能手:从“自己是主角”到 “村民唱大戏”

几场直播后,和倩如发现,网络直播关注度高,但转化率仅在5%左右。

何不在每次直播时将与山货有关的链接附在其后,让有兴趣的网友通过链接进入淘宝店或添加主播微信了解商品详情?

短短几天,和倩如的微友就增加了200多人,包谷砂、红豆、蜂蜜、董棕粉等大峡谷里的山货迅速受到“追捧”,陆续销往上海、保山和六库城区。随之应运而生的“村居浪坝寨微信群”,则成了展示浪坝寨甚至全州农特产品的绝佳舞台,群里成员包括浪坝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种植户、农家乐主人、村干部、村民以及各地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只要有人“@”,和倩如这个“客服1号”都竭尽所能在第一时间予以回复。

很多人在隔着屏幕感受怒江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也对大峡谷山货“来了电”,浪坝寨羊肚菌、核桃、土鸡蛋和鲁掌高山有机大米等成为点击热卖链接。

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努力下。今年,通过互联网,浪坝寨农副产品卖了80多万,社群电商成交在5万/月,微商代理成交12000元/月,覆盖四县市很多合作社和农户。

如今,浪坝寨村有了自己的电子商务交流群,开网店、做微商的人多了,有两户人家还开起了淘宝店。

根据村民们的学习意愿,和倩如组建了有10多个村民参加的乡村电子商务兴趣群,不定时发布一些诸如《农特网红训练营》、《30天网红速成秘籍》之类的课程,供大家学习研究。

开展电商活动两年来,和倩如投入了大部分的时间、精力在乡村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课程学习上,仅在网上购买相关课程、参加各类培训,自掏腰包将近4万元钱。

轻点鼠标,发布樱桃采摘时间。短短三四天,2亩樱桃被六库市民采摘一空。“现在的问题是樱桃种植面积少,不够卖。”半年多的跟班学习,村民阿龙已出师独立开展电商交易。他还建立一个群,收集各种山货,通过社群去对接外地客户。

同为“90后”的王金香和莫云龙在最短时间内成为村里第一批网络直播的“村花”“村草”。如今的他们,已能对着镜头从容介绍手中山货、回答网民提问、与网民互动,“网络直播”成了浪坝寨妇孺皆知的词。

“现在,一切还在探索中,还在不断的摸索前行。”和倩如坦言,浪坝寨电商条件还很差,改变传统生产意识的村民还是少数,学得好、跟得上的也就五六个人。她眼下主要任务是趁村民们的新鲜劲,帮助村民学习一些网络知识,掌握技能,改变思想观念,将内生动力激发出来,去探索新的致富门路。

“不是每一个村民都要懂电商。”和倩如说,浪坝寨好东西多,有2000亩草果和4500亩核桃,还有客家火腿和农家特色菜,只是藏在深山人未识。“我的愿望是村民把草果、核桃管理好,把农家特色产品经营好,再通过电商能手、带头人卖到各地,大家团结合作,共同拓宽山货出山渠道,实现共同致富。”

“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老百姓在精细耕作、管理的同时,改变观念,跟上时代发展,了解、掌握新的致富技能。这点非常关键!”和倩如说,扶贫干部总有一天会离开村寨,将来的美好生活,还得靠群众自己探索、自己奋斗。“我更希望通过我的工作,激发群众斗志,养成遇到困难和问题,积极思考、应对的良好习惯。敢于去尝试、去创新,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今年,从北京学习电商技术回来,和倩如一刻也没有停歇。她按照村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安排,精心设计社交电商、内容电商和直播方案。

“今后,浪坝寨将结合优质资源禀赋,以“党支部 合作社 农户 电商”的发展模式,提升人居环境,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帮助群众增收。小和村官的电商精准帮扶技能,将为浪坝寨未来的乡村旅游业和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浪坝寨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张雪梅说。

云南网记者 李寿华 通讯员 陆娉婷 杨梦魂

电商扶贫人物80后(云南90后电商村官和倩如)(6)

采摘樱桃 陆娉婷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