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讯 小时候看过一部科幻短篇小说,至今想起来仍不寒而栗。

故事说的是未来某一年,地球上空气污染到人类已经无法生存了,很多有条件的人都移民到宜居星球上去了。剩下这些留守的人只能在全封闭的室内生活,如果要暂时出去一下,就要换上类似宇航服一样的防护装备。

孩子们从小就被教导不要到室外。可是透过屋里的窗户,却看到外面是一番蓝天白云、青山绿树、鸟语花香的景象。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大人们为了让孩子记住地球原来的样子,所以用一种特殊的材料做的窗户,被称为“时间玻璃”。光线要透过这种玻璃,要走上几万年。也就是说——

孩子们看到的是几万年前地球上的景象!

故事在有一个孩子勇敢地推开房门时戛然而止,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可是我每每思之却后怕,人类千万不要“沦落”到那一天啊!

英国人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丘吉尔(雾都伦敦的迷雾)(1)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

实际上,故事的场景如果不算那块想象出来的“时间玻璃”,几乎可以替换成60多年前的伦敦。

1952年12月4日,年近80岁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办公桌上多了一份气象部门递上来的天气预警——即将有大雾天气到来。

丘吉尔对此嗤之以鼻,当年发动闪电战的纳粹都被他领导英国人民顶住了,“区区大雾,能奈我何?等风来,吹走它!”

雾霾第二天就来了。

第三天伦敦就什么都看不见了。伊丽莎白女王外事活动都是坐车的,破天荒头一回改步行了,大白天由侍从打灯笼在前面导引着!

如果说女王有严密的保护措施,那普通市民呢?人们眼睛刺痛、呼吸困难;交通混乱,重大事故频发,报纸上说:“通往墓地的路上,每天有络绎不绝的人和车子。”

这不是夸张,短短几个星期,就死了12000多人!就连丘吉尔的秘书也因车祸丧生。

英国人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丘吉尔(雾都伦敦的迷雾)(2)

丘吉尔在演讲

丘吉尔自己也说:“那是一段堪比闪电战的黑暗日子。”

雾霾兵临城下,这位八旬老人再次整装上阵,赶赴医院慰问病人、紧急成立调查委员会、迅速出台一系列应对措施……两个月后,雾霾散去了。这只是阶段性“胜利”,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痛定思痛的英国政府,1953年出台了《空气清洁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空气污染的立法;1974年颁行《污染控制法案》;1995年又制定《国家空气质量》战略;2003年,对进入伦敦市中心私家车收“拥堵费”……

即使如此下重拳,2014年,伦敦还是被评为“欧洲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

鲍里斯·约翰逊当伦敦市长的时候,投入了140万英镑用于伦敦空气专项治理;投放了10000多辆共享单车、在繁华地段设了700多个车点,并在任内普及了新型环保公共汽车。

算起来从工业革命开始,伦敦已经有250多年的雾霾“病史”了。相比较而言,60多年的治理时间不算长,但是对于其他国家却是个“老资格”。尤其是对于处在发展关键期的国家,伦敦治理雾霾的经验和教训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了。(子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