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离不开语言,语言也是在某个特定的言语团体中使用的,社会生活必然对语言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在语言现象中,习惯的力量很大,因为习惯而形成的不合规则或不合逻辑的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约定俗成”,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少儿说文解字大全讲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少儿说文解字大全讲解(说文解字系列之)

少儿说文解字大全讲解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离不开语言,语言也是在某个特定的言语团体中使用的,社会生活必然对语言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在语言现象中,习惯的力量很大,因为习惯而形成的不合规则或不合逻辑的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约定俗成”。

“约定俗成”很像不成文的法则,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表达。歌德的名言告诉我们:“理论是灰色的,生活才是常青的。”它提醒我们,语言理论是严格的,是一丝不苟的,但语言现象却像一个万花筒,五彩缤纷、绚烂多姿。所以,评价一句话对不对,就不能仅仅看理论法则,还要同样关注它是否体现着“约定俗成”的传统习惯。一个人因病就医,有人问,你的病怎么样了?患者说,“好了!”意思是说病痊愈了。如果患者说“好多了!”,增加了一个“多”字,反而是说病还未完全痊愈!从语法的角度来看,“病好了。”是一个单纯的主谓结构;而“病好多了”则较前者多了一个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补语“多”,反而是说明病还没有完全好。这算不算一种“约定俗成”?“你比以前胖多了。”在“胖”的程度上显然是比说“你比以前胖了"在程度上是递增的,而“病好多了”比“病好了”在程度上则是递减的意味。这从语法逻辑等方面都不能解释,就是一种“约定俗成”。

再举两方面的例子。

一是有关“二”和“两”的用法。从表达数字的方面看,二者无别,都表示“一加一后所得”。但在具体用法上,他们却不一样。(1)读数目字,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三分之二”。(2)一般的序数也用“二”不用“两”。如“第二”、“二哥”。(3)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两个”、“两本”、“两条”等。但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二”和“两”都可用(“二两”不能说成“两两”),而在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4)在多位数中,个位数、十位数中用“二”不用“两”,如“三十二”、“二十二”;而在百、千、万的前面,“二”和“两”都可用;而在“亿”的单位前,则一般说“两亿”,不说“二亿”;而“二十亿”则绝不说“两十亿”;但“两百亿”却又可以说成“二百亿”!

还有,在多位数中,表示百位的数字,“二”和“两”一般都可用。“一千两百万”也可说“一千二百万”。我们习惯说“两千万”,而不说“二千万”。我们习惯说“两亿两千两百万”,一般不说“二亿二千二百万”,等等。

所有这些,都没有什么道理或规则可讲。从理论上来说,无论哪种表达都没有错误,但人们所具有的这种选择性,就是一种多年来人们的一种习惯性的表达,久而久之,皆成自然,言者凿凿,闻着昭昭。

二是有关叠音词的情况。叠音词的情况也很复杂,我们只就形容词性的叠音词举例。很多双音节形容词(ab式),可以重叠为aabb式。如,高兴(高高兴兴)、大方(大大方方)、清楚(清清楚楚)、明白(明明白白)、干净(干干净净)、利索(利利索索)等 等。而同为形容词,有的却不能重叠。如,伟大,不说“伟伟大大”;光荣,也不能说(写)成“光光容容”;糊涂,不能说(写)成“糊糊涂涂”;温柔,也不能说(写)为”温温柔柔”等等。

叠音词的形式还有好多种,不管是哪一种形式,都有其固定的用词用字,不能随意更换、颠倒。这也是人们长期使用的习惯使然,如果有人要问为什么,只能说是一种约定俗成,别无它说。有一种叠音词是abb式的三字叠音词(如“亮晶晶”、“黑黢黢”),这类叠音词中,有的或者说大部分的字词组合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更改和移动位置的。如,“香喷喷”和“臭哄哄”,就不能说成“香哄哄”和“臭喷喷”,这倒不是所说“喷喷”就一定是表示“香”的意思,“哄哄”就一定表示臭的意思,其中并无道理可讲,也不是哪里所规定了的,而是人们的一种长期习惯使用的结果。再,“香喷喷”可以倒过来说“喷喷香”(词典中有“喷香”一词,表香气浓厚),而“臭哄哄”却不可以倒过来说“哄哄臭”,这同样也没有道理可讲,没有为什么。

记不得哪部电视剧中,有一句人物台词,大意是说“我愿意看到你们 幸幸福福的样子”,让人听了感觉很别扭,原因可能就是把不能重叠的“幸福”说成了“aabb式”的叠音词了。这个不能说是错误,但不合习惯,不合“约定俗成”,也就难为大众所接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