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筑安澜,兴水润民生。为护“一河清水”永续北上,河湖长制工作开展以来,伊通满族自治县创新理念,开挖11个泡塘连成“串湖”,建设表流湿地,修复漫滩植被,对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深度处理,持续稳步提升水质,确保伊通河水长治久清。

河湖治理规范化精细化(治水为民共享生态福祉)(1)

如今,这些曾经毫无关联的泡塘,已被连接并建设成兼具生态、景观、休闲功能于一体的人工湿地生态园。伊通生态治河理念,铸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河湖崭新画卷。

聚焦生态区位 实现清水永续

伊通满族自治县是伊通河的发源地,因河得县名,素有伊水满乡之美誉。伊通河全长342公里,流经长春市、德惠市、农安县后,与饮马河汇合,注入第二松花江。“伊通”为满语音译,意为“宏大、汹涌之河”,其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河湖长制工作实施以来,伊通进一步扩大绿地湿地面积,积极谋划实施了伊通河左岸河漫滩湿地补充工程、伊通河右岸河漫滩治理与水环境保护工程,目前项目正在有序施工建设中。

将11个自然泡塘连成“串湖”,通过逐层过滤,生态净化尾水,稳步提升伊通河水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诸多努力,皆为实现清水永续。

河湖治理规范化精细化(治水为民共享生态福祉)(2)

伊通河左岸河漫滩湿地工程,总投资1.2亿元,建设总面积55公顷、全长4.4公里。泡塘变湿地,开始对三达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净化,提升伊通河水质。治水的生态效应正在释放和显现——水更清、天更蓝,树更绿,花更香,伊溪湿地成为乐水亲水的伊通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竞相前往的网红打卡地。

这里以“水”为脉,以“文”为魂,将水、植被、湿地以及满族人文景观有机融合,形成一核、三线、四区的多元空间格局。以中心区域莲花广场为核心,景观向南北两侧延伸;以生态足迹线、车行体验线、步行探索线三线融合,构建多元化的湿地景观体验点;以水岸乐活区、文脉演绎区、生态花溪区、山水和园区四区融合,给游客带来层次丰富的湿地水韵风情感受。走进湿地,水庭诗语、童趣晨光、康体广场、曲桥风荷、水韵廊影、荷塘雅韵、莲花广场、芳菲花溪、三岛清曲、绿岸织锦等漫滩十景自南向北依次展开。

漫步其间,道路两边的泡塘种满了各类湿地植被,水面荷花迎风摇曳,芦苇茂密湖水清澈,满池绿植郁郁葱葱,消弭了污浊,远离了喧嚣,呈现的是“城市绿肺”美好!

建设幸福河湖,打造生态满乡,为让河湖长工作与生态治水的红利惠及全县人民,伊通县委县政府深入谋划,今年将持续推进右岸花海建设,启动省级万里绿水长廊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伊通河左岸河漫滩湿地建设,为河流永续筑牢生态根基,助推伊通生态文明建设提档升级,提升全县人民的幸福生活指数!

建设绿水长廊 打造生态满乡

伊通河发源于伊通满族自治县南部的青顶子山,地处上游,使命在肩。为治理域内80.2公里的伊通河段,伊通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紧盯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倒排工期,以责任倒逼落实、以时限倒逼进度,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

工程治理和生态治理并行推进,建设表流湿地,修复漫滩植被,在这片泡塘之间,一队队施工队伍紧锣密鼓、火速推进工期。各部门各司其职、挂图作战、合力攻坚,仅用4个月时间,高标准高效率如期建成省内第一个河漫滩湿地。

据了解,伊通满族自治县通过创新设计理念,将11个自然泡塘连成“串湖”,采用“表流人工湿地后接稳定塘水处理技术”对污水厂尾水进行深度处理,针对不同区位设置工程措施,因地制宜配置水生植物群落,利用植物对污染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吸附和降解。由透水性基质、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种群4部分组成的生态净化系统,将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进行生态净化,使区域生态环境获得明显改善,年净化处理尾水630万立方米。

河湖治理规范化精细化(治水为民共享生态福祉)(3)

如今的伊通河水质已稳定达到Ⅲ类及以上,治水的生态效应正在释放和显现——天更蓝、水更清、树更绿、花更香。最新的监测数据结果表明,污水厂尾水经过人工湿地处理后污染物浓度得到了有效的降低,人工湿地生态成效显著。

走进伊溪湿地,漫滩十景自南向北依次展开。漫步其间,道路两边的泡塘种满了各类湿地植被,水面荷花迎风摇曳,芦苇茂密湖水清澈,满池绿植郁郁葱葱,消弭了污浊,远离了喧嚣,呈现的是“城市绿肺”美好!

在着重提升伊通河水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时,伊通还倾力打造兼具生态绿化、休闲游憩、文化活动、旅游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人工湿地生态园,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满族文化有机融合,给游人带来了层次丰富的湿地水韵风情感受。此外,湿地公园还建设了多功能运动场地,铺设了8600米的慢跑道,成为了群众乐水亲水、休闲运动的好去处,竞相前往的网红打卡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建设绿水长廊,打造生态满乡,伊通积极探索系统、精准、高效的生态治水新模式,坚持共建共享,以可持续的生态化目标,让生态红利惠及万千群众。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毕玮琳 任胜章

编辑:马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