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真正热情的观众没几个。开始时我们都是坐在座位上的,没等明星出场,很多年轻人就已经站到舞台跟前去了。记得在各种歌手选秀活动中,总有一些人是被安排在歌手脚下的,他们的任务就是挥手、尖叫和热泪盈眶,我总是觉得这个很假。在现场来看,确实有那么一些“粉丝”,他们那种表达的热情方式好像必须站到离偶像最近的地方。这些粉丝的手真的是一直举着的,只要一有机会就抢着和明星握手。最有意思的是还有一位妈妈级别的“粉丝”,竟直接把孩子举给明星去看,看来年龄已经不是界定“粉丝”的标准。我一直是站在前面的,偶尔回头看一下,发现大部分老年人一直是坐在后面。

第四,不管是什么音乐,重低音喇叭总让人躁动不安,现场音乐会最让我受不了的就是那种让人心慌的重低音音响。不管什么音乐,架子鼓里的低音鼓的鼓点永远是最主要的刺激,旋律什么的根本就成为背景音乐,这种强烈的韵律感确实能让我有随着鼓点摇摆的冲动。在我看来,现场音乐会简直就是对旋律的摧残,难怪中国古典音乐不适合这种形式。

第五,美国人真的是喜欢随音乐起舞。一开始的时候,就有几对年轻人在舞台前跳牛仔风格的交谊舞(我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舞,似乎是一种西部风格的套路)。等到高潮的时候,站在前排的人都在摇头晃脑,不少人似乎都想开始摇摆。现场的气氛不够热烈,最终没有形成众人狂舞的局面。

对最后一点我能理解,因为想疯一下一定得有相应的氛围。看得出,当时大部分人都是想要“疯狂”一下的,但是看到周围没什么气氛也都停了下来。无怪乎美国人喜欢party,就是那种大家都要一起疯的聚会。以前我不是很理解,为什么美国年轻人在描述party时会说就是要“疯狂”一下,我去过的party都是根本找不到什么理由去“疯狂”的。在我看来,party就是一堆人在一起听着音乐拿着吃的东西乱逛,再就是几个人聚在一起闲聊。party是被美国人赋予特殊的意义,只要说开party,每个参加者就有义务去“造势”。倒并不是说Party内容本身有什么让人兴奋的,Party就是一个信号:大家要一起疯一下。这就有点像中国的春节联欢晚会,就算节目再糟糕也不要紧,大家图的就是“今儿个咱们老百姓就是要高兴”的氛围。用符号学来解释的话,美国的音乐会、party和中国的“春晚”一样,都是携带着需要集体欢乐一下的符号,这些符号一出现,大家就开始欢乐起舞,这特别证明了符号意义。

音乐会的组成部分有哪些(音乐会的符号意义)(1)

留学生生存状态、读博实录、美国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