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来的十年,是中国食品安全产业链梳理、构建和不断强化的十年,也是食品安全水平逐渐提升的十年。建立强大的自身,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是舆情向好的基础”,1月12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布报告指出,中国食品安全的风险永远存在,食品微生物污染仍是2017年三大风险首位;未来行业还需要关注6大隐患。
1、去年食品安全风险舆情向好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孟素荷在会议上指出,2017年全年,在国家食药监总局食监三司指导下,学会共计完成29期食品安全风险解析,128人次专家参与。
从危机应对为特征的“热点解析”,到和平时期以风险预防为特征的预警提示,从2013年的100%下降到2017年的62.1%。显示我国对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管理更加主动、从容,与世界接轨。
对于2017年舆情逐渐向好的原因,孟素荷指出有三点因素:实力提升、监管到位、“共治”显效
在监管方面,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具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日趋完善、冷静和到位。2017年,在受各方高度关注的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的审批中,政府部门专业、有序的办事效率出乎企业的意外,受到高度好评。而对难度最大的网络谣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2017年成功地打出了组合拳,在系统内建立了3960个涵盖国家、省、市、县四级微信号、头条号的矩阵。与科技界合作,201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辟谣信息85条次,凌厉、快速的澄清谣言,净化了舆论环境。2017年,公安、网信部门对食品安全谣言制造者实行治安拘留等处罚50件次,以正压邪,显示了较高的管理水平。
与此同时,政府、企业、消费者、科技界、媒体人构成“社会共治”的主体,2017年两个最明显的特征:一是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成“辟谣”的生力军,仅腾讯一年发布辟谣文章1411篇;二是企业、科技界、媒体在科普战线形成集结。
2、食品微生物污染位居三大风险首位
不过,孟素荷也指出中国食品安全的风险永远存在,2017年的三个主要风险依次为: 食品微生物污染(30.4%)、 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24%)、 农残和药残问题(21.9%)。在2017年前三季度的国家抽检中,以上三大问题占抽检不合格率的67.3%。
比较而言,2017年,微生物污染问题较上年下降了5.2%,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较上年下降了6.1%。而食品中农兽药残留指标不合格问题更加突出,占问题总数的21.9%,较上年同期上升了12.6个百分点,原料污染成中国食品安全的顽疾,且短期内难以化解。
3、未来要关注6大食品安全隐患
综合国内外食品安全热点事件可以看出,在全球大同的趋势下,国内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点已逐渐与国际接轨,而在全球视野下审视食品安全的隐患,也给中国的食品产业发展带来更多启发,会议指出,未来行业需要关注以下几点安全隐患:
首先是微生物污染。微生物污染包括食源性致病菌、食源性寄生虫、食源性病毒。目前在国内乃至全球仍是对消费者健康危害最大的风险之一。为全方位保障我国人群的健康水平,保障健康公平的食品贸易,食品安全相关政府部门亟待予以重视和投入,特别应强化国家风险监测及溯源体系的建设。
第二是食物致敏原标示。与会专家指出,食品生产者应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中的相关规定。对过敏体质的消费者而言,食品标签中致敏物质的标示就是对他们健康的重要保护。同时,也应从美国召回事件中汲取教训,避免因包装和标签的失误而导致产品召回带来的重大经济损失,甚至引起消费者过敏病例的发生。
第三是兽药残留问题。
兽药是养殖业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的生产投入品。为防治动物疾病,保障养殖生产,改善动物生产性能,提高养殖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食品中农兽药残留指标不合格问题较为突出,2017年该问题占抽检问题总数的21.9%,较上年同期上升了12.6个百分点,原料污染成为中国食品安全的顽疾,且短期内难以化解。我国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兽药使用的监管,建立和健全休药期制度。生产企业应遵循国家兽药相关法规,加强自律,健全良好兽药使用规范,健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全程控制措施。
第四大隐患是“食品造假”的问题,而这也是全球问题。
产地标识是食品价值的重要组成,而从国内外案例分析,食品掺假已经成为需全球共同应对的问题。不法商家利用消费者“无力分辨”或“无意分辨”,宣称是“正宗”或“品牌”商品,卖的却是赝品。该行为尽管没有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产生直接危害,却是对消费者的严重欺骗,属于“食品造假”,应予以高度关注和严厉打击。
孟素荷指出,网络食品与餐饮也成为未来新焦点。急速发展的中国网络食品和快餐平台,既是中国食品消费的增长点,又是新一轮安全问题和矛盾的关注点,同时,亦是政府工作中的创新点,在打磨出有效治理和监管的“中国方案”时,各方需耐心和包容。
对于另一大隐患则是“阴性标签”和“养生节目”。“着需要有效管理、应清理规范”,孟素荷指出,在国际上,以贬损同行为目标,以声称“不含有XXX”为内容的标签,被称为“阴性标签”。在我国,部分产品广告以宣称“不加防腐剂、不加糖、不加食品添加剂……”的宣传,将合规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污名化,打擦边球,具不良诱导的嫌疑,且在主流媒体中经常出现,应予以规范管理。
此外,一些地方电视台的养生节目中,大量传播的“伪科学”观点,成为谬论传播的官方平台,应予以有效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