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径千分尺怎么校准(千分尺的使用和校准)(1)

概述

分类和结构

外径千分尺怎么校准(千分尺的使用和校准)(2)

外径千分尺怎么校准(千分尺的使用和校准)(3)

外径千分尺怎么校准(千分尺的使用和校准)(4)

外径千分尺怎么校准(千分尺的使用和校准)(5)

外径千分尺怎么校准(千分尺的使用和校准)(6)

数显外径千分尺

工作原理

运用螺旋副传动原理,借助测微螺杆与螺母配合,将螺杆的回转运动变为直线运动,从固定套管和微分筒上读出长度尺寸。

读数

读数原理:微分筒读数以固定套管的纵刻线为基准线,纵刻线上下有50个分度,每个分度为0.5mm。微分筒圆周刻有50个等分,测微螺杆的螺距为0.5mm, 微分筒旋转一周。微分螺杆移动0.5mm,微分筒旋转一个分度时(1/50转)测微螺杆移动0.01mm。

读数举例:

外径千分尺怎么校准(千分尺的使用和校准)(7)

校准和技术要求

3、4等量块(专用量块)

平面平晶、平行平晶、刀口尺

1、外观和各部分相互作用:目力观察和手动试验

2、测微螺杆的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手感检查

必要时使用杠杆千分尺检查( 要求≤0.01mm)

外径千分尺怎么校准(千分尺的使用和校准)(8)

3、测力:用分度值不大于0.2N的专用测力计

测力应为(5~10)N

4、微分筒锥面的端面棱边至固定套管刻线面的距离:

用0.4mm的塞尺置于固定套管上比较测量( ≤ 0.4mm )

5、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毫米刻线的相对距离:

当测量下限调整正确后,读取微分筒的零刻线与固定套管纵 向刻线右边缘的偏移量

要求:压线≤0.05mm 离线≤0.1mm

6、测量面的平面度:用平面平晶以技术光波干涉法

对于后续校准的可用刀口尺以光隙法

要求: 外径千分尺 ≤0.6um

壁厚、板厚千分尺 ≤1.5um

数显外径千分尺≤0.3um

7、数显外径千分尺的示值重复性:

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测量5次分别读数,以最大与最小读数差确定

要求: ≤1um

8、两测量面的平行度:测量上限至100mm用平行平晶检查,或可用量块检查。

采用量块时,其4块尺寸差为1/4螺距,每个量块以其同一部位放入下图所示的测量面间的4个位置上分别读数,以四组差值中最大值来确定。

外径千分尺怎么校准(千分尺的使用和校准)(9)

要求:见下表

外径千分尺怎么校准(千分尺的使用和校准)(10)

千分尺示值的最大允许误差及两测量面的平行度

9、示值误差:

外径(壁厚、板厚)用5等量块,数显用4等量块校准,或用千分尺专用量块。

在测量范围内均匀分布5点放入量块直接测量。

(A 5.12, A 10.24, A 15.36, A 21.50, A 25.00)

A—测量下限值

示值误差要求见上表

10、数显千分尺的细分误差:在任意位置上,沿测量方向转动微分筒,每间隔0.04mm检查一次,共计12次,分别读出各受检点数显值与微分筒读数值之差,以其最大差值确定。

要求≤±2um

11、校对用量杆(尺寸及变动量):

外径:在光学计或测长机上用4等量块以比较法

数显:在光学计或测长机上用3等量块以比较法

外径千分尺怎么校准(千分尺的使用和校准)(11)

尺寸:如图所示5点中最大偏差

变动量:如图所示5点中最大与最小尺寸之差

外径千分尺怎么校准(千分尺的使用和校准)(12)

千分尺校对用量杆的尺寸偏差和变动量

正确使用和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