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 70后 80后小时候的回忆(我们的日子60后的想当年)(1)

一个工厂大院,三个东北家庭,两代人的遭际成长,二十多年的潮头涌动。

如果要概括提炼,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和爱奇艺同步热播的《我们的日子》,可以总结成这么一套看起来规规矩矩的年代剧“范式”。但要论这部剧的代入感和感染力,就很难用“范式”来解释了。

60后 70后 80后小时候的回忆(我们的日子60后的想当年)(2)

只消看上五分钟,就很容易被剧中热气腾腾的生活、家长里短的磕碰和对事也对人的较劲卷了进去。接下来,等着你的便是为王宪平(李乃文 饰)一家突遭变故的揪心,被“喜剧人”东方玉树(孙浩 饰)一家带跑偏的乐呵,以及很可能被杨大山(任帅 饰)一家伦理大戏燃起的八卦热情……

《我们的日子》由李小冉、李乃文、周依然、周奇领衔主演,由擅长书写家庭婚姻生活的娟子担任编剧。在这部剧中娟子尝试探入年代纵深,用80后一代的出生与成长,串起时代浪潮下中国北方家庭的变迁,给50、60后的父一辈和80后的子一辈,都留下了丰富的成长空间。导演王雷和联合执导的刘畅、傅子恩,则通过对年代生活的质感还原让故事落地、人物生根。

60后 70后 80后小时候的回忆(我们的日子60后的想当年)(3)

这也是一部能击中几代人的年代剧。它原了50、60后的奋斗岁月,完整呈现了80后的成长史,还满足了90、00后对改开蓬勃岁月的想象。以“年代”为关键词,以“生活”为最大公约数,《我们的日子》找到了国民剧的创作密码。

80后视角打开年代故事

对于80、90后观众,看《我们的日子》很容易产生类似“这就是我的日子”的观感。

这一方面是因为剧集对年代的细致还原。《我们的日子》在年代感的营造上,不仅注重时代符号、物质条件的还原,还强调精神风貌吧、生活节奏的复现。

工厂家属区造型相似、连成一片的砖瓦房,父母穿的工作服、骑的大杠自行车,邻居相互借瓶醋送盘饺子的往来,跟小伙伴们一起没心没肺的玩闹,以及那总是过不完的热闹年……这些80后的共享童年记忆,都被《我们的日子》敏感捕捉。

60后 70后 80后小时候的回忆(我们的日子60后的想当年)(4)

“看到宋春丽老师演的姥姥掀起厨房门帘,就好像回到了小时候”“雪花的粉书包我小时候也有一个,宝贝了好几年”在弹幕和评论区,常能看到类似的共情发言。

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日子》独特的追溯视角。虽然故事发展到第十集,作为80后代言人的青少年王雪花(周依然 饰)还没有正式出场,但整个故事是由她的画外音串联起来。

这种由80后回溯的代际视角设置相当巧妙。虽然画外讲述的比重并不大,但却发挥了预设戏剧悬念和拉开反思距离的双重作用。

比如,王宪平、杨大山两人甫一出场时,便因为竞争保安科长的职务搞到针尖对麦芒。但王雪花却在旁白中“剧透”,这俩人后来会成为最要好的朋友。经历完全不同、观念分歧极大,性格脾气也总不对付的俩人,究竟要怎么化干戈为玉帛?这就成为了让观众悬心的追剧动力。

60后 70后 80后小时候的回忆(我们的日子60后的想当年)(5)

不过,更重要的是,王雪花的回溯视角让反思生活成为可能。这也是年代剧在“怀旧”之意以上,追求的进阶表达。

当她作为女儿反观父母不乏吵闹的相处时,对性格互补和婚姻稳固性之间的思考,便是回溯视角才能展开的表达。同样,当情节聚焦姥姥和母亲之间的矛盾与和解,表现发小之间无忧无虑的童年相处时,雪花所感慨的“无论多老,失去母亲就成为了孤儿”“我以为这是幸福的开始,但其实这就是幸福”,也是当一个人回望自己的全部历史时,才能辨清的道理。

60后 70后 80后小时候的回忆(我们的日子60后的想当年)(6)

年代剧创作,如何兼顾多个代际人物的塑造一直是个难题。我们常能看到一部年代剧,父一辈故事很精彩,可一旦进入到80、90年代,子一代的塑造和年代感的复原都出现乏力的现象。《我们的日子》以80后视角打开年代故事,很好地破解了年代剧创作的代际兼顾难题。

相信,当青年王雪花、东方宏(周奇 饰)、杨思宇(许淇杰 饰)正式出场后,一定能给观众奉上一群年代剧中最鲜活的80后形象。

60后 70后 80后小时候的回忆(我们的日子60后的想当年)(7)

时代“动线”中的东北三家人

除了80后的回溯视角,《我们的日子》中所塑造的三个东北家庭,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这三个家庭中的六位家长,有着50、60后一代的共性经历,但又有着恰到好处的陌生感。

王宪平和刘淑霞(李小冉 饰)是退伍军人和知识女性的组合。他们俩支撑起来的是一个大家庭。长兄为父的王宪平从小带着弟弟王宪安(张奕聪 饰)一起生活,而贴心的刘淑霞则承担了赡养母亲那人和(宋春丽 饰)的任务,再加上儿子王明中(王子桥 饰)、女儿王雪花,整整六口人。

60后 70后 80后小时候的回忆(我们的日子60后的想当年)(8)

这样的家庭组合,是50、60后一代长兄的大概率选择。王宪平也有着那一代家中老大的典型气质:上进、务实,有责任心。如此再加上他军人出身培养出来的强硬、干练性格,正好和浪漫、敏感、理想主义的刘淑霞组成了一对反义词。

60后 70后 80后小时候的回忆(我们的日子60后的想当年)(9)

东方玉树和傅莹(齐欢 饰)是文艺青年和生活好手的配对。热爱音乐文学,会拉手风琴的东方玉树性格细腻,是个会疼人的细心男人。而风风火火的傅莹对这些却不感冒,在工厂食堂工作的她性格泼辣、干活利索,是那种能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典型东北女性。

这样一种女强男弱的组合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冰火相见,矛盾摩擦不会少,笑闹和解也不会少。从目前剧情推进来看,东方玉树和傅莹承担了剧中至少一半的笑点。相信后续,随着社会大环境和两人工作境遇的改编,东方玉树和傅莹的磨合将更加火花四溅。

60后 70后 80后小时候的回忆(我们的日子60后的想当年)(10)

杨大山和方慧(王维唯 饰)的组合最有戏剧性,算是回头浪子和厂花的牵手。杨大山年轻的时候打过群架、混过社会。但在结婚后痛改前非,成了一个能给妻子手工做电烫帽的暖男,还在厂里当上了保卫科长。杨大山有着质朴的生活理念,挣钱养家,让妻儿仰慕,让家人生活过得好一些。

但他和方慧的婚姻中,始终存在一个定时炸弹,那就是儿子杨思宇的身世问题。可以料想,他们家的平静生活,很可能会因为杨思宇生父林俊生(宋楚炎 饰)的到来,翻起巨浪。

60后 70后 80后小时候的回忆(我们的日子60后的想当年)(11)

因为三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孩子,这六位主角的命运紧紧缠绕在了一起。性格各异的他们碰撞出了很多戏剧矛盾,但命运最大的悬念,还是急剧变化的时代所预埋的。

故事发展到第十集,尽管市场经济浪潮还没有正式波及他们所在的工厂,但萌动的个体经济、下海热的前兆已经显形。王宪安因为不懂法,走私旧服装进了监狱;傅莹阴差阳错走出工厂干起了小吃店,而杨大山显然也在酝酿着新营生……

60后 70后 80后小时候的回忆(我们的日子60后的想当年)(12)

在那个巨变周期中,不同性格、能力和知识眼界的人,将走进不同的命运循环。《我们的日子》在这方面预留的戏剧空间,相当引人入胜。

那些超越代际的生活哲学

最后,还想聊一聊剧中那些能够打动95、00后观众的观点表达。

与50、60后的集体记忆,80、90后的成长亲历不同,95、00后与剧中所展的年代生活有距离,对当时的社会氛围乃至家庭结构不熟悉。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从中找到静观的视角,寻觅生活的意义。

60后 70后 80后小时候的回忆(我们的日子60后的想当年)(13)

比如,王宪平在剧中所说的,“人活着就是解决问题”的生活哲学,在老一辈人眼中,这句话意味着成年人需要扛起的责任。但在当下青年文化中,这一句话所述清的生活本质,也正是如今都市快节奏生活的破解法——接受人生偶然性,放下控制欲,以行动求得与焦虑不安和解。

同样,剧中借王雪花之口说出的“我以为这是幸福的开始,但其实这就是幸福”,这不正是如今年轻人所追求的,放下结果、重视过程,重新审视当下的意义吗?

再比如,剧中所呈现的近关系的小城生活,三家人抱团取暖的邻里关系。这与当下不少年轻人渴望的走出数字生活茧房,重建与乡土生活的连接也无缝相融。

60后 70后 80后小时候的回忆(我们的日子60后的想当年)(14)

我们常说,回望大历史能够明理,回望小历史能明心。以家庭为轴心的年代剧,正是一种特殊的小历史。这应该便是《我们的日子》既有年代质感,又能与当下青年文化思潮同频共振的原因所在吧。

【文/铁皮小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