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选读 以公灭私,民其允怀,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作文素材大全40篇励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作文素材大全40篇励志(经典作文素材分类汇编)

作文素材大全40篇励志

格言选读

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尚书·周官》

大义灭亲。

——《左传·隐公四年》

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

——《左传·僖公九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孟子·滕文公上》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

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不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

——贾谊《新书·阶级》

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

——《淮南子·主术训》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淮南子·泛论训》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淮南子·修务训》

奉公如法则上下平。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史记·太史公自序》

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

——刘向《说苑·正理》

圣人不敢以亲戚之恩而废刑罚,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废庆赏。

——徐干《中论·赏罚》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

——傅玄《傅子·通志》

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

——包拯《论星变》

有功则赏,有罪则刑。

——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

——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刘鹗《老残游记》

鞠躬尽瘁

孔明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没有遇到自己心仪的明主,二十七岁了还没有走上仕途。后来,刘备三顾茅庐,拜他为军师,他才得以纵横天下。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孔明竭力辅佐刘备攻打天下,并拟订了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魏,伺机逐鹿中原的隆中对策,为以后的蜀汉制定了战略纲领。

赤壁之战中,孔明和江东周瑜、鲁肃共同努力,并亲至东吴游说,促成孙权、刘备的联合,击溃了不可一世的曹魏大军。

后来,孔明辅助刘备取荆州四郡,出任军师中郎将。又从荆州率军溯江入蜀,助刘备包围成都,推翻刘璋统治,夺得益州。

刘备兵败后,临终托孤于孔明。

后主刘禅继位后,蜀国动荡不安,外辱内患交相煎迫,但孔明不负刘备重托,发动了五月渡泸、平定边患、六出祁山、抵御司马等一系列重要的军事行动。为了蜀国的发展,孔明殚精竭虑,从不谋求一己私利。

孔明坚持与孙吴的联盟,并多次进行北伐,虽苦心筹谋,企图消灭曹魏,恢复汉室,但由于双方力量相差悬殊,屡遭挫败,未能成功。

在最后一次北伐中,孔明因病逝世于五丈原。就这样,孔明日积月累地劳碌,终于耗尽了全部精力,为了蜀汉献出了生命。

由于后主刘禅软弱无能。为了激励后主北伐的信心,孔明曾经两度上奏《出师表》,表明自己忠心为国的志向和决心,并为后主详细分析当时的内外局势。第二次上奏的《出师表》中有这样两句话:“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正是孔明一生的真实写照。

大义灭亲

在西周时期,卫庄公的妻妾生了一个儿子叫州吁,从小聪明伶俐,深受卫庄公与妻妾的宠爱。但州吁始终不务正业,一天到晚只喜欢舞枪弄棒。

卫庄公属下的大夫石碏也生了一个儿子,名叫石厚。石厚与州吁臭味相投,两个人的关系非常亲密。后来,卫庄公死了,公子完继位为卫恒公。此时,石碏因年纪老迈又不满州吁的所作所为,便主动辞职告老还乡了。

有一天,卫恒公要到洛邑去拜见周王,州吁和石厚便借送行的机会杀死了卫恒公,并夺取了王位。可是,州吁即位后非常不得人心,于是他们商量找石碏帮助,以安抚民心。石碏告诉前来求助的儿子说:“名不正,言不顺。你们只要去请陈王帮你们在周王面前说说情,得到周王的批准就没有问题了。”于是石厚和州吁带上礼物奔赴陈国。

在州吁和石厚去陈国的途中,石碏暗中写信密告陈王,请他派人捉拿杀害卫恒公的凶手。石厚和州吁一到陈国就被抓起来了。接着,陈王派人去问石碏,应当如何惩治州吁和石厚两个凶手。石碏回答说:“他们不忠不孝,留在世上只能祸害百姓,请陈王依法惩办。”于是,陈王下令将州吁和石厚斩首示众了。

石碏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不惜借他国的力量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这种做法得到了世人的钦佩。成语“大义灭亲”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总结出来的。

晁错削地

西汉时期,诸侯王的势力很大,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御史大夫晁错建议汉景帝削减诸侯的封地,以此削弱诸侯王对朝廷的威胁。汉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

正要削减吴王濞的封地时,吴王濞起兵造反了。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煽动其他诸侯一起叛乱,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开始了。

有人妒忌晁错的才能,便说七国之乱是因晁错引起的,要求汉景帝杀了晁错,并恢复诸侯的封地,以平息这场战乱。汉景帝心想:只要诸侯们撤兵,我何必怜惜晁错一个人的安危。为了保住皇位,汉景帝昧着良心,下令将晁错处以腰斩之刑。

汉景帝杀了晁错之后,下诏书勒令七国退兵。但此时七国已经连续打了多次胜仗,占领了很多土地。他们无视汉景帝的命令,拒绝退兵。

前线有个官员名叫邓公,他负责到长安向景帝报告最新的军事情况。汉景帝问他:“你从军营里来,可知晁错已经处死了?七国是否愿意退兵了?”

邓公说:“七国为了造反已经准备了数十年之久。这次只不过以削地为发兵的借口而已,根本就不是因为晁错呢?陛下误杀晁错了,恐怕今后没有人敢为朝廷出谋划策了。”

汉景帝这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但已经后悔莫及了。多亏周亚夫将军擅长用兵。他不与七国正面交锋,而是避开其锋芒,派轻骑部队抄他们的后路,断绝了叛军的粮道。七国军队没有粮食,自己先乱起来。周亚夫将军不失时机地发动精兵出击,一举将七国兵马打得落花流水。

叛乱平定之后,汉景帝仍旧封七国诸侯的后代继承王位,但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征收租税,不得干预地方行政。诸侯国的权力从此大大削弱了,汉朝的中央政权才得以巩固下来。

晁错冒死削地,这一改革举措得到了历史的肯定,其不顾个人安危的奉公精神也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公而忘私

故事发生在我国的春秋时期,那时晋平公已经当上了晋国的君王,南阳县空缺一个官职,晋平公想挑选一个合适的人担任这个职位。

晋平公问祁黄羊:“你认为谁能够当好这个县官?”祁黄羊说:“解狐这个人很不错,他能够胜任这个职位,而且他现在正好在家赋闲,随时可以走马上任。”晋平公感到十分纳闷,问祁黄羊说:“你和解狐之间不是有些过节吗?你怎么能举荐自己的仇人呢?”祁黄羊莞尔一笑,回答说:“您问的是谁能够担当这个职位,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啊?”晋平公非常欣赏祁黄羊不计私怨、一心为公的精神,当下就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解狐赴南阳担任县令。在后来的工作中,解狐果然没有辜负祁黄羊的举荐及晋平公的厚望,踏踏实实地为当地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受到了南阳地区老百姓的一致爱戴。

后来,宫室里有一个法官的位置空缺,晋平公来征求祁黄羊的意见。晋平公说:“你认为谁可以做好这份工作呢?”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很好地担当此项任务。”晋平公再次感到不解,问:“祁午不是你的亲生儿子吗?你怎么能任人唯亲呢?”祁黄羊说:“您问的是谁可以做一个合格的法官,而不是问谁是我的亲生儿子。”晋平公对祁黄羊的答复感到十分满意,立即采纳了他的意见,任命祁午当宫室里的法官。祁午果然没有令祁黄羊和晋平公失望,他很快就成了一名秉公执法、公正不阿的法官。

祁黄羊善于发掘、举荐人才,而且只看人本身的能力和品德,不顾忌对方与自己的关系如何。对别人不记恨私人的恩怨情仇,对自己则举贤不避亲,真正做到了公而忘私。他的精神值得后人永远地奉为学习的楷模。

克己奉公

东汉建立之初,颍阳地区有一个名叫祭遵的人。他自幼好学上进、知书达理,虽然出身名门富豪,却始终自觉地过着俭朴的生活。

公元24年,刘秀率军攻打颍阳一带,祭遵投奔刘秀,被刘秀收为门下吏,长期追随刘秀征战各地。刘秀进攻河北时,委任祭遵担任军中的执法官。祭遵做人做官都堂堂正正,执法时公正、严明,从不徇私情,为人们所称道。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侍卫在外面犯了法,祭遵查明实情后,依法将他处以死刑。刘秀知道后非常愤慨,想不到祭遵胆敢处置他的亲信,便下令把祭遵逮捕了起来,欲降罪于他。

幸好有人为祭遵求情说:“严明军令,本来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于公于私都没有做错,这不正是您所希望的吗?也只有这样做,军队的领袖才会有威望啊!”刘秀听了,觉得言之有理,非但没有治罪于祭遵,还拜他为征虏将军。后来祭遵多次建立功勋,职位逐步晋升,直到被封为颍阳侯。为了维持军队纪律,刘秀经常吓唬各级的将领,说:“你们都给我老实一点,免得祭遵来收拾你们。他连我的侍卫都敢杀,对普通人就更加不会讲私情了。”

祭遵一生克己奉公,在东汉初年对朝廷的文武百官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祭遵崇尚俭朴的生活,即使得到了刘秀的赏赐,他也不会将这些赏赐放进自己的腰包,而是全部贡献出来,分给属下的人。祭遵死后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私人财产,根据他临终前的嘱咐,丧事举办得非常简陋,他的遗骸用廉价的棺木盛放,被一辆牛车拉到洛阳城外草率地埋葬了。

披荆斩棘

光武帝刘秀属下有一个名叫冯异的人,他长期与刘秀患难与共,为东汉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秀称帝之前遭遇过很多困难。曾经有人悬重赏追捕刘秀,害得他带着随从四处逃窜,一路上狼狈不堪。有一次,刘秀等人连续三天没有吃过东西了,饿得大家头晕眼花。多亏冯异找来了大米,煮了一大锅稀饭,挽救了大家的性命。又有一次,赶路时遇到了暴风雨,大家全部淋成了落汤鸡。多亏冯异找来了木柴,生了一堆熊熊烈火,刘秀等人烤火取暖,还烘干了衣服。

后来,大难不死的刘秀命令冯异招募士兵、整编军队,并封冯异为偏将军。有了军队后,冯异在消灭政敌的战役多次建立奇功,晋升为应侯。

刘秀称帝后,冯异奉命讨伐赤眉军,平定关中,长期驻扎长安。有人向光武帝进谗言,说冯异专制关中,威权太重,百姓人心归附,称他为“咸阳王”,要防备不测。刘秀把这个奏章送给冯异看。冯异很惶恐,上奏章给刘秀,表明自己受知遇之恩,忠于朝廷,谨慎办事,不敢有丝毫忤逆之心。刘秀亦回信表明自己和冯异道义上是君臣,恩情却如同父子,不会因小人的谗言而心生疑忌。

冯异来到宫廷后,刘秀指着冯异对朝廷中的公卿大臣们说:“他是我起兵时的主簿,为我披荆斩棘,平定了关中。”退朝后,刘秀派人赠送大量珍宝、衣服、钱帛给冯异。冯异进宫谢恩,和刘秀谈起了陈年往事,他说:“我曾听说过,春秋时期齐国建成了霸业以后,管仲对齐桓公说:‘希望主君不要忘掉射钩的危难,我也不忘掉囚车的忧苦。’齐国就是凭着君臣们这种居安思危的精神不断强盛起来的。现在我也希望皇上不要忘记过去经历的危难,我也不敢忘记皇上的恩德。”

冯异为刘秀披荆斩棘的故事历来被人们传为美谈,冯异也因此成为后人奉公为国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