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现代,还是在古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徐州圣旨博物馆中,有件“特殊”的文物,它是清代宫廷女子的必备品——大拉翅。在《还珠格格》中,我们就能看到宫中女子戴着它生活、游乐和宴饮的画面。各位读者,你们是否知道这件物品是谁发明的。传说中,它的发明人是慈禧太后,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徐州龟山汉墓圣旨博物馆:徐州圣旨博物馆藏有一个(1)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慈禧是晚清时期实际的统治者,我们可以用一手遮天来形容她。在日常生活中,慈禧是一位懂得享受的女人,除了每天山珍海味外,她非常喜欢打扮自己,因没有约束,她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来。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慈禧非常喜欢佩戴昂贵的首饰,让自己变得华丽端庄。在休息时,慈禧会脱下华服,换上红绸缎子睡衣,让自己入睡更佳安稳。

徐州龟山汉墓圣旨博物馆:徐州圣旨博物馆藏有一个(2)

从上面的记载中,我们得知慈禧喜欢带佩戴名贵的发饰,但为何她却要发明“大拉翅”呢?

清廷入关前,主要流行“辫长盘鬓”,它是一种通用发型,无论男女老少,身份贵贱。而盘鬓又分为单鬓和双鬓,单鬓是已婚女子所梳的发型,双鬓是未婚少女所梳的发型。这种发型主要将辫子集中在头顶,行动起来非常方便,摆脱了长发的困扰。

徐州龟山汉墓圣旨博物馆:徐州圣旨博物馆藏有一个(3)

清朝初期,女子的发型出现变化,开始流行梳两个横长鬓。这种发型非常适合佩戴各式各样的钗子,虽然稳定性较强,但无法佩戴分量重的首饰。当嫔妃们梳横长鬓后,民间的女子纷纷效仿。

随着清朝不断强大,经济快速发展,全国各地的首饰不断送入皇宫后,后宫的嫔妃掀起攀比风,为将更多的发饰带在头上,她们在发型上做出相应改变。当梳头专用的“发架”出现时,高鬓开始流行,这种发型类形似于待飞的燕子,可佩戴较多的发饰。

徐州龟山汉墓圣旨博物馆:徐州圣旨博物馆藏有一个(4)

后宫女子想要获得宠爱,除了争奇斗艳的首饰外,还必须保养好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众多妃子中脱颖而出。随着时间的流失,慈禧的年龄越来越大,看着老去的容貌后,慈禧心中十分焦躁。

人变老后有很多症状,比如皮肤松弛,眼角出现皱纹,经常掉头发等等。而慈禧掉头发掉得非常厉害,看到精致的发饰无法插到头上,慈禧变得暴躁起来。该如何掩饰头发即将掉光的事实呢?

徐州龟山汉墓圣旨博物馆:徐州圣旨博物馆藏有一个(5)

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后,慈禧发明“大拉翅”。它是以头顶的发鬓为座,上面放置旗头。在大拉翅的正面,会用各种珠宝做配饰,侧面会加上流苏,不同等级的嫔妃,流苏会有明显的区别。

慈禧将大拉翅戴在头上后,完全可以掩饰头发稀疏等问题。除了掩盖头发稀疏外,还缩短整理发型的时间,大部分的配饰都在大拉翅上,摘戴都非常方便。这种物品类似于现代的假发,它们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

徐州龟山汉墓圣旨博物馆:徐州圣旨博物馆藏有一个(6)

随着清朝的灭亡,大拉翅逐渐被淘汰,它消失只有一个原因,因其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如果各位读者对徐州圣旨博物馆收藏的大拉翅感兴趣,可以抽空前去看一看,并感受一下我国古代发饰之美,以及它代表的清朝的宫廷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