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冬,洛阳城北邙山。
寂静的夜,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夜空中飞舞着片片雪花,整个洛阳城笼罩在夜色中。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狗吠,随即便被黑暗吞噬。
北邙夜色
邙山上遍地松柏,数座土冢散布其间,其中位于瀍河西岸的一座土冢附近时不时传出阵阵微弱的响声。
黑暗中,一缕烛光照亮了三张面无表情的脸庞。一只粗糙的手将蜡烛凑近墓室棺床边的一方墓志,拭去表面的尘土,一行碑文浮现在烛光下。
随即一个低沉的声音略显吃力地念道:
魏故使持节、侍中……太尉公、清河文献王墓志……
元怿墓志
这座被盗的古墓位于洛阳老城安喜门北四里的邙山南坡,东临瀍河故道,居高临下俯视市区。古墓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经过千百年来的风雨侵蚀,早已不复当年的模样,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土冢矗立在瀍河西岸的山坡上,仿佛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心底埋藏着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
元怿墓
古墓被盗之前,当地乡民并不清楚墓主人的真实身份,民间一直称之为“青菜冢”。至于为什么叫这个名字,目前尚不得而知。
清朝乾隆年间,由于业余文物保护者洛阳知县龚松林的好心添乱,给这座古墓的身份认定又蒙上了一层迷雾。经过他的“认真考证”,给古墓立了一通墓碑,上书“司马懿墓”,从此在乡民口中这座古墓的主人就变成了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司马懿了,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称之为“司马懿墓”,可见影响之深远。
清河文献王墓志铭盗掘出土后,人们才意识到这座古墓根本就不是什么司马懿墓,而是一座北魏的王侯贵族大墓。那么,这位清河文献王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据墓志记载,清河文献王名元怿,字宣仁,河南洛阳人氏,他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的第四子,封清河王,因死后谥“文献”,故而墓志称之为清河文献王。
元怿在记载北魏历史的《魏书》里有传,虽然着墨不多,但毕竟留下了第一手资料,元怿墓志的出土弥补了《魏书》的诸多缺失,丰富了关于元怿的资料。
孝文帝元宏不但在北魏历史上甚至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帝王,他一手推动的汉化改革以及迁都洛阳的举动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世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史载孝文帝对他的儿子们极为重视,寄托了厚望。孝文帝共有七子,除一子早夭外,存活的六个儿子中长子元恂立为太子,后因反对老爹的汉化改革触怒孝文帝而被废死于河阳。次子元恪吸取大哥教训,紧跟老爹改革步伐如愿立为太子,三子元愉封为京兆王,四子元怿封清河王,五子元怀封广平王,六子元悦封汝南王。
元怿幼时因聪明伶俐,眉清目秀而深受孝文帝喜爱,六叔彭城王元勰看到元怿后称赞他志存高远,日后如果上天眷顾,当不在周公、召公二贤之下。
少年时期的元怿学习刻苦,博览群书,文采出众,口才也不错,年纪轻轻却老成持重,喜怒不形于色。
太和二十一年,元怿和几位兄弟同时封王,受封清河王。两年后,孝文帝病死于南征归途中,太子元恪即位,拜元怿为侍中、尚书仆射。
元恪即位后重用国舅高肇,随着高肇权力欲的急剧膨胀,很快便和担任军政要职的元氏宗亲发生了冲突。为了扫除揽权障碍,高肇处心积虑处处打压元氏子弟,先是逼反了京兆王元愉,又借机大肆搜捕元愉同党,甚至连德高望重的辅政大臣、皇叔彭城王元勰都被牵扯其中,迫害致死。
元怿为了自保一直和高肇斗智斗勇,双方旗鼓相当,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宣武帝元恪驾崩,新君孝明帝即位才打破。
元老派发动政变,诛杀高肇夺回朝政大权。年幼的孝明帝无力处置繁杂的政务,由母亲灵太后胡氏临朝听政。这位女主非常器重荣升皇叔的元怿,不但加官进爵,还让他执掌门下省,其权柄威势直逼周公、霍光。
胡太后这个人私德有亏,用现在话说叫生活作风有问题,在宫中公然蓄养男宠,全然不在乎小皇帝的感受。最后发展到公然引诱勾搭小叔子元怿的地步,迫于太后的淫威,元怿万般无奈,被迫上了太后的贼床,从此留下了抹不去的污点。
在重用元怿的同时,太后又对自己妹夫元乂恩宠有加。元乂是大丞相、江阳王元继之子,因娶了太后妹妹而飞黄腾达,官拜侍中、领军将军,此人仗着太后恩宠,骄横不法,飞扬跋扈,俨然一幅“高肇第二”的派头。
元乂墓
元乂的骄横不法很快便引起执法刚直的元怿注意,两人你来我往几个回合后便结下仇。
元乂和元怿虽然都是元氏宗亲,不过从辈分上看元乂要高元怿几辈,算是元怿叔祖辈的人物。元怿虽然是晚辈,但执掌中枢,大权在握,眼中不揉沙子,多次责罚元乂的违法之事,元乂怀恨在心,图谋报复。
后来元乂和宦官刘腾勾结在一起,设计陷害元怿,他们劫持小皇帝,发出圣旨斥责元怿谋反,并派人逮捕了进宫上朝的元怿,当天夜里元怿就被秘密杀害,年仅34岁,时为正光元年七月。
噩耗传出后举国哗然,朝野内外认识不认识他的人无不含悲丧气,甚至连在京的外国人都为他痛哭,他们按自己的风俗用刀割破脸面以示哀悼,竟多达数百人。
杀害元怿后,元乂和刘腾共同把持朝政,不久刘腾病死,元乂一人手握大权。随着元乂警惕心的减弱,胡太后找准时机联合小皇帝发动政变,将元乂贬斥为庶人,夺回大权,一举摧毁元乂团伙。
不久在百官的强烈要求下,胡太后被迫赐元乂于家中自尽。
元乂恶贯满盈,恶有恶报,终于死了,只是可惜了这位清河王。
胡太后重新掌权后想死了冤死的元怿,心中追悔莫及,为了弥补自己犯下的大错,她下令隆重安葬元怿于洛阳城西北十余里处的瀍河西岸山坡上。
元怿墓
从这里向西可以看到他老爹孝文帝的长陵,而瀍河东岸的山坡上有他儿子常山王元邵的墓,父子俩就这样隔河相望。
元怿墓南距市区安喜门仅四里地,是距离市区最近的北魏古墓之一。正因此,元怿墓保存状况非常糟糕,南侧被民房挤占,西侧被公路削去一角,每天川流不息的人流车流就从豁口下经过,对封土的破坏可想而知。
墓冢东侧居高临下,正对着干涸的瀍河故道,北侧是唯一保存较好的一面,也被村民开梯田种了地,西北角有一条曲折的小路能登上冢顶,冢顶被村民种了菜(不知青菜冢之名是否与此有关)。由于雨水浸泡的缘故,冢顶塌陷了一个大坑,下面墓室的情况只怕也不容乐观。
元怿墓位于城乡结合部,近年来随着周围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推进,元怿墓的处境日益恶化,亟待加强保护。
六月下旬的一个午后再次造访元怿墓,那里并没有大变样,依旧是车水马龙。但当我转到西南角时,一处塌方滑坡的缺口赫然映入眼帘,墓冢下方的民房也被滑落的泥土掩埋,现场触目惊心,一片狼藉。
受连日强降雨影响,元怿墓基本已岌岌可危的墓冢封土再遭重创,出现了坍塌滑坡,现场的交通也受到一定影响,车辆通行缓慢。
元怿墓坍塌
元怿墓损毁严重
令人费解的是元怿墓这座高等级北魏贵族大墓早已确定了身份,却至今连一块墓碑都没有,也不知道属于哪一级文保单位,甚至看不到任何保护设施,不明白文物部门为什么对这座城郊的大墓视而不见。
不过据说元怿墓墓室已经整体搬迁到古墓博物馆复原了,如果消息属实,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无人关心这座“土堆”的生死了。
离开元怿墓后一路向东越过瀍河,赶往盘龙冢村,那里是元怿儿子常山王元邵的墓地。
元邵是元怿的次子,封常山王,后来死于著名的河阴之变,事后被草草安葬于瀍河东岸的山坡上,位于盘龙冢村南,墓志及陪葬品于1965年发掘出土,如今父子俩的墓志都收藏在古墓博物馆里。
在盘龙冢村转了一圈,找到了文昭皇后高照容的终宁陵,唯独找不到元邵墓,查询资料后才得知当年发掘元邵墓时就没有封土,有墓无冢,地面没有什么痕迹。
几年前曾专程到古墓博物馆欣赏那一方方飘逸的魏碑墓志,元怿父子俩的墓志就静静地躺在展柜里,一排排苍劲有力的碑文似乎向游客诉说着那个遥远时代的人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