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允和是《最后的闺秀》的作者;是近代教育家张冀牗的女儿;是中国汉语拼音缔结者之一周有光的妻子;是当代著名昆曲研究家;也是叶圣陶说的张家四姐妹,谁娶到都会幸福一辈子的张家老二。

张允和的婚姻(张允和是个怎样的女人)(1)

《最后的闺秀》

她是大难不死的女娃

1909年7月25日(阴历六月初九)早晨不到三点钟,张允和出生在安徽合肥龙门巷的一所大院里。出生时脐带缠绕三圈,重量不足4斤,不哭不笑,安安静静。无论是用冷热水交替浇淋背部和胸部还是人工呼吸,抢救了7个多小时的女娃仍无动静,有人说救不活了。

幸亏有祖母的坚持,不然就没有她了。张允和的父亲原是由五房过继给大房的,所以祖母是没有生育过孩子的。加上在她出生前,她母亲生下的三个孩子中只有比她大两岁的大姐(张元和)存活下来,老人家盼孩子的心自是不一般。

张允和的婚姻(张允和是个怎样的女人)(2)

张允和母亲——陆英

后来是一个喜欢抽水烟的女人对着她喷烟救活的。大热天里,一个女人捧着婴儿,一个女人抽着水烟,把烟喷到婴儿的脸上。一袋、两袋,喷了整整100袋水烟,张允和还是没有反应。身旁的人早就累得够呛了,但没有老祖母的命令,她们不敢停止。

老人家是信佛的,佛珠有108颗,就再喷8袋吧。在老人家想看孙女最后一眼作告别时,发现她居然动了!十个小时的坚持,十个小时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张家老二张允和活过来了。

她是个爱哭的孩童

也许是出生是没有哭,哭得不够,后来的张允和一点小事都要哭一场,倒是有种连本带利的感觉。奶妈摔断腿,她睹物思人,哭;半夜惊醒,哭;被妹妹气的,哭;期末考试得零分要留级,哭;被人讥讽苗条得像林黛玉,哭;但凡遇到一点不顺心的小事就哭。12岁母亲离世,大姐不常在家,后面还有8个弟弟妹妹,为了担负“二姐”的责任,张允和改变了原本脆弱的性格,不再做爱哭包了。

张允和的婚姻(张允和是个怎样的女人)(3)

前排左起:充和、允和、元和、兆和; 后排左起:宁和、宇和、寅和、宗和、定和、寰和

她是果敢、勇于追求幸福的女人

1928年某一个星期天,周有光和张允和约会了,这是他们相识三年来的首次约会。两个人从吴淞中国公学大铁门一路走到无风港的石堤,并排而行却又相距一尺,一路同行一路无语,大家默默地走着。在石堤休息时,周有光从口袋里拿了本袖珍英文书,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书签夹着的内容是讲一对恋人相见,大体是“我愿在这一吻中清洗了罪恶!”借书寓意,面对爱情,含蓄得像蓄谋已久一样。

张允和没有允许为他“洗净罪恶”,但手被他抓住的那刻,心也跟着被套牢。周有光在追求张允和说:“我一无所有,不能给你幸福。”允和回答:“幸福不是你给我的,是我们共同创造的。”1933年4月30日,他们结束了8年长跑,在上海八仙桥的青年会举行了婚礼。

张允和的婚姻(张允和是个怎样的女人)(4)

周有光与张允和

她是坚强慈爱的母亲

1934年4月30日,周有光和张允和的长子周晓平出生了;1935年,女儿小禾也诞生了。这个家儿女双全,幸福满满。

1941年5月,小禾盲肠炎转腹膜炎。由于战时特效药以及盘尼西林等药物只允许空军使用,医生只能每天给小禾清洗一次腹部,腹部开了一口,大约二三寸长。清洗时小禾不喊痛,但总要妈妈抱着,只有妈妈抱着她才会觉得好一些。

病在儿身,痛在母心。每天在希望与绝望中穿梭,精神紧绷、身体劳累。此时丈夫周有光因公出差,战事紧张,张允和独自一人担负起照料一家老少的各项事务的责任。泪痕惆怅心难舒,丹唇欲语君不在,两个月后,小禾不治身亡,周有光接到通知回来时,小禾已下葬了。个中悲痛艰苦,全是这个纤小的女人在独自强撑。

张允和的婚姻(张允和是个怎样的女人)(5)

张允和与孩子

她是活到老,学到老的“老顽童”

1995年2月21日,86岁的张允和突发奇想想用打字机写信。她虽为汉语拼音缔造者之一周有光的妻子,但她不懂拼音,也不会说普通话,更不会打字。用打字机写信,对耄耋之年的她而言算匪夷所思了。

有心不怕迟,有竟者事竟成!对学习拼音这事,她的老伴就是她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凡有问题,找老伴!刚开始是从双打全拼的汉语拼音转成汉字,如:Zh+ong就是“中”,她最先打的词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张允和将打字当成游戏,打词语练了一个星期,到2月28日开始写第一封信。这时候的信不是边想边打,而是先写好再看着打,遇到不会的字就对照《新华字典》和《汉语拼音词汇》查找,一个一个输入。等到第六封信,终于成看着打变成想着打。两个月打了9封信,四篇文章,对一个初学的老人而言,除了不容易,还有就是了不起。

张允和的婚姻(张允和是个怎样的女人)(6)

周有光与张允和的“举杯齐眉”

文中图片均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