槎山,常年云遮雾绕,山如海上行槎,因而得名。又因绵延九顶,其色如铁似黛,故称九顶铁槎山。槎山自古就闻名海内外,佛寺道观,香火旺盛,特别是道教全真派据此修真传道后,槎山更是被誉为“大东胜境”。民国版《山东通志》载“铁槎积翠层,仰贯斗之形;玉海环沧夹岸,控朝宗之勢。”

威海猫头山第二观景台(威海这座云雾缭绕的山竟然是封神榜中的仙山)(1)

威海猫头山第二观景台(威海这座云雾缭绕的山竟然是封神榜中的仙山)(2)

威海猫头山第二观景台(威海这座云雾缭绕的山竟然是封神榜中的仙山)(3)

威海猫头山第二观景台(威海这座云雾缭绕的山竟然是封神榜中的仙山)(4)

槎山风光,也引得《封神演义》的作者,把持有定风珠的度厄真人仙府置于槎山。这才有《封神演义》第四十五回《燃灯议破十绝阵》中槎山借宝的情节。

威海猫头山第二观景台(威海这座云雾缭绕的山竟然是封神榜中的仙山)(5)

威海猫头山第二观景台(威海这座云雾缭绕的山竟然是封神榜中的仙山)(6)

威海猫头山第二观景台(威海这座云雾缭绕的山竟然是封神榜中的仙山)(7)

槎山

【明】许仲琳

嵯峨矗矗,

峻险巍巍。

嵯峨矗矗冲霄汉,

峻险巍巍碧碍空。

怪石乱堆如坐虎,

苍松斜挂似飞龙。

岭上鸟啼娇韵美,

崖前梅放异香浓。

涧水潺潺流出冷,

巔云黯淡过来凶。

又见飘飘雾,

凛凛风,

咆哮饿虎吼山中。

寒鸦拣树无栖处,

皱眉愁脸把头蒙。

威海猫头山第二观景台(威海这座云雾缭绕的山竟然是封神榜中的仙山)(8)

许仲琳

(约1570年-1630年),号钟山逸叟,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人,生活于明代中后期隆庆、万历年间。文史界大多认为许仲琳,是长篇小说《封神演义》的作者。

作者笔下,槎山之美在静与动中转换相得。“嵯峨矗矗,峻险巍巍。”这样的山势,既有雄阔壮美,又不失灵秀端庄,仿佛真地把读者带到了一个如仙家洞府般存在。乱石穿空,苍松斜挂,如虎踞,似龙盘,这样的大美之中,还点缀着崖前梅花、深涧流水之灵秀。

威海猫头山第二观景台(威海这座云雾缭绕的山竟然是封神榜中的仙山)(9)

威海猫头山第二观景台(威海这座云雾缭绕的山竟然是封神榜中的仙山)(10)

威海猫头山第二观景台(威海这座云雾缭绕的山竟然是封神榜中的仙山)(11)

槎山于海边矗立,水汽蒸腾,常年缭绕于山间,所以槎山又被称为云雾铁槎山。槎山的云雾,因海风作用,常常急速变幻,槎山风貌也因此而时隐时现,如真似幻。这正是世人眼中仙家府邸的景象。何况还有鸟啼娇韵,饿虎啸谷,寒鸦拣枝,野鹿寻窝,这些仙家灵兽,更为槎山洞府增添了仙家生机。

威海猫头山第二观景台(威海这座云雾缭绕的山竟然是封神榜中的仙山)(12)

威海猫头山第二观景台(威海这座云雾缭绕的山竟然是封神榜中的仙山)(13)

威海猫头山第二观景台(威海这座云雾缭绕的山竟然是封神榜中的仙山)(14)

威海猫头山第二观景台(威海这座云雾缭绕的山竟然是封神榜中的仙山)(15)

《封神演义》的作者是否到过槎山不可考,作者可能全凭想象,就勾勒了槎山的危峰兀立,巍峨峻拔,云雾缥缈,雄伟壮观。作者笔下的槎山,与槎山的真实风貌何其吻合,令熟悉槎山景色的读者拍案惊奇。

威海猫头山第二观景台(威海这座云雾缭绕的山竟然是封神榜中的仙山)(16)

威海猫头山第二观景台(威海这座云雾缭绕的山竟然是封神榜中的仙山)(17)

威海猫头山第二观景台(威海这座云雾缭绕的山竟然是封神榜中的仙山)(18)

威海猫头山第二观景台(威海这座云雾缭绕的山竟然是封神榜中的仙山)(19)

来源:荣成市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