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为中国文化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哲学理念深深的烙在了每个中国人的基因里。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到达了顶峰,且出现了空前的文化繁荣盛况。
历史进入春秋时期,随着奴隶制度的彻底崩溃与瓦解,各诸侯国之间的争霸越来越激烈,土地兼并战争也日益频繁,在这一过程中,各诸侯国霸主为了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就接纳与培养了大量的有志之士,这些人才不仅拥有较大的抱负,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才干,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出谋划策,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这些人才大部分都各成一家,但却也有属于自己的精髓思想,并在积极的帮助诸侯各国进行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由于这些制度的改革为广大的平民谋取了较多的利益,因此得到了各诸侯国以及百姓的爱戴与拥护,且各种思想在各国之间不断的发展与传播,最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且为百家争鸣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当时的奴隶社会被彻底瓦解,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育已经不再是奴隶主贵族单独享,而是普通平民大众也可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随着各阶层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文化思想就越来越多,就形成了百家争鸣文化繁荣盛况,并影响着日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其战争频发,但其经济的发展水平却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新的突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化方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随着地主阶级的不断壮大与发展,井田制的彻底崩溃与瓦解,这就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且土地被大量的集聚起来,从而为粮食生产营造了良好的生产环境,同时部分无地而种的游子也凭借着自身的才华,投奔名士贤臣并进行思想研究,这就在无形中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同时随着我国牛耕与铁具的发明进一步解放了当时的劳动生产力,为思想争鸣局面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私学风气的盛行,且从根本上打破了“学在官府”的现象,教育日渐平民化。在私学不断盛行的过程中,孔子凭借着有教无类的思想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并在一程度上为百家争鸣的局面的形成奠定了人才基础。同时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之前已经有所发展,因此为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现象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例如:甲骨文与金文的出现,天文学与农学的发展。等等为之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稷下学宫等相关团体的产生不仅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平台,还创造了较为自由的思想文化氛围,培养出了大量的思想文化集大成者,例如荀子与韩非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