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咱们这片拥有上千年文化积淀的土地,所特有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

语言简练但意思深刻,你看,这句话,用了9个字。

是用语句来表达这句话核心意思最简练的组合了。

但用成语的话,“言简意赅”,4字足矣。

这些成语一定要知道(这5个成语居然被误读了这么多年)(1)

不过,因为成语惜字如金,要表达的意思却往往深沉似海。

所以成语被误读是常有的事儿,今天咱们就为成语们叫个屈。

看看都有哪些成语在成百上千年间,在口口相传之时,被人们无意或故意误读了。

是不是以为我第一个要说的成语是“首当其冲”?

放心吧,安安从来不聊别人聊烂了的知识!

这些成语一定要知道(这5个成语居然被误读了这么多年)(2)

1.左右逢源

这个成语,大家应该不陌生的。

即便从来不看书,每天沉迷电视剧,这个词语都算得上是个高频词汇。

老外们要报考汉语言等级考试,恐怕这也是一个汉语四级五星词汇。

现在大家听到什么人被形容为“左右逢源”,基本上就把这个人定性了。

喜提这个成语的人,往往善于钻营,热衷投机取巧。

“左右逢源”表示不太高兴啊,人家本来是个大大的褒义词啊,怎么用着用着就成了贬义了?!

“左右逢源”出自《孟子·离娄下》,原句是: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原(通“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看不懂是吧,必然的!

即便倒退一千年,回到古代,文言文也不是随便拉一个人就能听懂的。

翻译一下:人呐,知识学的脑壳都装不下了,那就可以开挂了,随便向左向右向前看,哪哪都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也就是说,孟子所说的左右逢源,指的是学识广博,做什么都能得心应手。

是不是跟现在的意思差了十万八千里?

其实,倒退100年,这个词还是以本来面目示人的。

这些成语一定要知道(这5个成语居然被误读了这么多年)(3)

邹韬奋

比如民国时期伟大的共产主义学者邹韬奋,

在《经历·青年“老学究”》一文中,

就用“成竹在胸”和“左右逢源”这两个词,

来形容撰写文章的功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词开始走了下坡路。

尽管现代成语词典里,“左右逢源”还是有一个褒义的释义,但人们,很少褒义地运用这个成语了。

如果有一天,听到谁把这个成语用在了恰当的褒义语境中,给ta一个眼神肯定。

这些成语一定要知道(这5个成语居然被误读了这么多年)(4)

2.呆若木鸡

这个成语群众基础更广泛了,随随便便就能在各种聊天场景中出现。

就是说一个人傻呆呆的像只木鸡一样嘛,三岁孩子都知道用这个词形容别人跟骂人差球不多。

但是!!!

“呆若木鸡”表示不服!!!

这些成语一定要知道(这5个成语居然被误读了这么多年)(5)

这个词出自《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什么意思呢?

西周时期,一个叫纪渻子的哥们给周宣王训练斗鸡。

宣王是个急性子,过了十天就问鸡训的怎么样了。纪渻子说早着呢,这鸡燥的很,点火就着,处于得谁问谁“你瞅啥”的初级阶段。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又问,纪渻子说:这鸡虽然过了主动询问别人“你瞅啥”的阶段,但又进入了“瞅你咋地”的不服阶段,还欠训。

再过了二十天,周宣王终于等到了最想要的回答:这鸡成了,即便摆一圈惨叫鸡在它周围,它也会面无表情波澜不惊,呆的仿佛一只木鸡,德行齐备,别的鸡根本不敢直视它,都只能绕着它走,斗鸡中的战斗机!

所以说,庄子本来说“呆若木鸡”是指一个人大智若愚、拥有深沉且高明的精神内功。

然而,今时今日,这个成语原本的意思,已经被抹的干干净净了。

“呆若木鸡”要么被用来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要么被用来形容别人痴傻呆愣。

不知道是从哪位大神开始望文生义,把这么个有故事的成语搞得寡淡无趣。

可叹可叹!

这些成语一定要知道(这5个成语居然被误读了这么多年)(6)

3.槁木死灰

这是个非常迎合“丧”文化的成语,心情低落、意志消沉的最佳表述。

这四个字每一个单拉出来,看着都够丧眉耷眼的,组合起来就更别提了。

然而,这个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是个发人深省的质问:就算身体干枯了,精神和思想就一定灰飞烟灭吗?显然,这是一句表达精神不灭的鸡汤口号,表达了精神境界高于肉体境界的崇高哲学思想。

形虽如槁木,但心绝不会成死灰!

但客观说,这个成语,还是今天的释义用起来更顺畅一些。

所以成语的误读,也不都是望文生义的锅,毕竟人们用着习惯,也是进步的体现。

这些成语一定要知道(这5个成语居然被误读了这么多年)(7)

4.空穴来风

这个成语,讲真,更尴尬了。

在不久之前,这个成语还保留着它原始的释义:比喻消息和传说是有根据的。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和2012年第6版,现在居然规定了这个成语比喻消息和传说是没有根据的。

这些成语一定要知道(这5个成语居然被误读了这么多年)(8)

好吧,这是误读战胜原意最大的一次胜利。

家里有学生的,敲黑板了,这里一定要记住,看看考试大纲是依据哪版词典制定的。

找对词典,这是一道送分题,找错,就是一道送命题了。

“空穴来风”出自《风赋》,作者是跟潘安、兰陵王、卫玠并列为古代四大美男的宋玉。

这些成语一定要知道(这5个成语居然被误读了这么多年)(9)

宋玉

原句是:“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意思是:乔木弯曲有叉,容易引鸟筑巢。有空洞的地方,风才会吹过来。

只有空穴,才会来风,没穴,当然也就招不来风。

只有有根据,才会有传言,没有根据,传言是传不起来的。

你看,美男子宋玉的意思,就这么被人误读了,所以说古人惜字如金也不是什么好习惯。

除了节省纸张和墨,没啥优势。

这些成语一定要知道(这5个成语居然被误读了这么多年)(10)

5.目无全牛

这个成语没有被官方误读,释义仍然保留了原始内核。

但普通大众,看见这四个字非常容易想当然,觉得这是个形容人以偏概全、没有全局观念的贬义词。

其实,这是个形容人技艺高超的褒义词。

最早出自《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这些成语一定要知道(这5个成语居然被误读了这么多年)(11)

这也是个故事:战国时期,有个星级大厨,给魏惠王表演现宰肥牛,耍了一套中华小当家。

魏惠王惊得呆若木鸡!这厨师表示,一开始我也菜的一比,眼睛只能看到一整头牛,根本不知道从哪下手。

后来练得多了,面对一头牛,我基本可以左右逢源了,根本就不把它当做一整头牛来看,我只看得到我要下刀的地方,手起刀落,刀刀切中目标。

所以说,目无全牛,指的是:技艺得心应手,已经到达了纯属的境界。

以后,遇到有手艺的人,你就可以夸他一句“目无全牛”。

然后,在他发火之前,赶紧把上面那个庖丁解牛的故事讲给他。

不然对方给你一拳,你可就得槁木死灰了。

这些成语一定要知道(这5个成语居然被误读了这么多年)(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