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问战》,出自《国语》,主要记录了曹刿本人对战争的看法与主张。

曹刿战略思想(曹刿问战经典名言10句)(1)

在《曹刿问战》一文里,鲁庄公认为,若对民众不吝惜衣食、财物,对神不吝惜牺牲、圭璧,那么民众将勇于作战。然而,曹刿却认为这样做还不够,庄公不吝惜财物,只是对少数人施以小恩小惠,对鬼神不吝惜牲玉,是庄公个人对神的恭敬,不能得到民众的普遍拥护。

本文选取《曹刿问战》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曹刿战略思想(曹刿问战经典名言10句)(2)

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长勺之战发生的时候,

曹刿问鲁庄公为什么要与齐国作战。

点评:齐僖公晚年,齐国发生内乱。公子纠和弟弟公子小白分别逃往莒国和鲁国。后来,齐国大臣分别迎公子纠和小白返回齐国,继承王位。

公子小白捷足先登,率先返回齐国,是为齐桓公。桓公一即位,就要求鲁国人杀掉公子纠。鲁国人不同意,于是鲁、齐两国爆发战争,这就是长勺之战的由来。

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牲玉于神。

我对民众从来吝惜衣食,

对神不吝惜牺牲和圭璧。

点评:鲁庄公认为他对民众不吝惜衣事,对鬼神不吝惜牲玉。所以,民众将能用于作战。然而,曹刿却认为做的还不够。

夫惠大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

君主恩惠深厚,民众志归于君主;

民众能够和谐,神就会降下福泽。

点评:鲁庄公认为,他对民众不吝惜衣食,对鬼神不吝惜牺牲璧玉。所以,若发动战争,民众必然勇于作战。然而,曹刿并不赞同,认为上天降下福泽,是民众和谐的原因。

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

能够施恩德于老百姓,

又能平均地安排政事。

点评:曹刿认为,君主既能施恩于百姓,又能治理好政事,这就是对民众最大的恩泽。

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

君子致力于治理国事,

而小人却致力于劳力。

举动不违背农时,

器用不超过礼制,

财用就不会匮乏。

点评:曹刿认为,若能广泛地施恩于民众,让有才德的君主治理国事,让小人致力于劳作。举动不违农时,器用不超越礼制,那么财用就不会匮乏。

曹刿战略思想(曹刿问战经典名言10句)(3)

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

君主在使用民众时就没有人不听从,

求神赐福时就不会得不到丰厚回报。

点评:财物不匮乏,民众志归于上,也能够提供足够多祭祀品。所以,曹刿认为,民众志归上,君主就能使用民众为其效力。

小赐不咸,独恭不优。

小恩小惠是不能够遍及民众的,

个人的恭敬不能优厚地祭祀神。

点评:「咸」是遍布、遍及之意。曹刿认为,鲁庄公只是对个别人施以恩惠,属于小恩小恩,不能够遍及众人。虽然庄公也祭祀鬼神,但不如民众一起祭祀鬼神来得丰厚。

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

不能够遍及民众,那么民心就不能归上;

不能优裕地祀神,那么鬼神就不会赐福。

点评:曹刿认为,只要恩泽遍及民众,那么民众的财富就不会匮乏。到时,祭祀鬼神的祭品,将会十分丰富。如果对外发动战争,战必胜。

曹刿战略思想(曹刿问战经典名言10句)(4)

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

我处理诉讼案件时,

虽然不能遍察全部,

但定会依情理断案。

点评:鲁庄公问曹刿,他处理诉讼案件,虽然不能保证全部公正,但总是依靠情理断案,这样算不算是恩惠遍及民众呢?曹刿认为庄公做得对。

知夫苟中心图民,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心中真能考虑到民众,

虽然智慧不能够达到,

也将接近治国之道了。

点评:曹刿认为,君主能够心存百姓,虽然智慧还不够,也差不多接近治国之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