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行路听风沐雨(亦作逍遥游线上读书会)(1)

编者按

读书,让个人不断成长,遇见更好的自己;让城市文明和谐,成就更美的滨州。倾听,青年的声音。看见,年轻的思想。

本栏目来自滨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青年研习社163位成员。

点击收听

读书行路听风沐雨(亦作逍遥游线上读书会)(2)

节选自《霜冷长河》

作者:余秋雨

朗读者:滨州中院 孙佳佳

霜冷长河》,作者余秋雨。该书是散文集,也是余秋雨在文学创作上的一次转变。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再到《霜冷长河》,余秋雨从历史的大话题转向了历史的小话题,在《霜冷长河》中历史已不再是文章的主体。在经历种种尝试之后,探讨生命成为了文章的主题。

另一次是黑龙江。

这是一条离我更为遥远的河流,遥远的无法忧伤,也没有必要绝望。它几乎就是另一个天域的存在,抽象的横卧在中国地图的上方。

但是,这段河流边上有一大群作家要陪着我去漂流。他们选了一段,从黑河出发,先向东,到著名的瑷珲,再向西,到呼玛,最后回黑河,也是好些个日日夜夜。

惊人的安静,但这种安静使它成了一条最纯粹的河。清亮,冷漠、坦荡,岸边没有热闹,没有观望,甚至几乎没有房舍和码头。因此它也没有降格为一脉水源、一条通道。

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行,让一件件岸边的事情全都过去。不管这些事情一时多么重要,多么残酷,多么振奋,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状态。它有点荒凉,却拒绝驱使;他万分寂寞,却安然自得。很快它会结冰。这是它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休息时也休息的像模像样。

一条梦中的长河,一个同姓的船长,一番奇异的亲热,加上那次幽默的搁浅后的酣畅沉睡。沉睡在中华大地北端界河的中心,沉睡在天苍苍、水泱泱的彻底寂静中。这一切,我都归因于自己与河流的神秘缘分。尤其是黑龙江。

在这深冬季节,黑龙江应该是坚冰如砥了吧?现在还有一批批的狗拉雪橇吗?但到了这个地步,河已冬眠,因此也已经不成其为河。

我所期待的,是春潮初动、冰河解封的时分,而更倾心的,则是秋风初起、霜天水影的景象。为什么更倾心?

因为只有那个时候,春天的激情早已减退,夏天实用也已终结,大地霜降,河水骤冷,冷走了喧闹的附加,冷回了安详的本体。

到今天早已明白,自己一生是来寻找河流的,一旦找到,就等候那个季节。

这种寻找和等候,将会一直延续下去。

但我已不在心焦,因为我已经一次次的找到、等到,并把找到、等到的图景,描绘给别人,赠送给读者。

读书行路听风沐雨(亦作逍遥游线上读书会)(3)

《虽叹行路难,亦作逍遥游》——孙佳佳

《霜冷长河》是余秋雨先生的一部散文集。整本书共分为4辑,收录了关于友情、名誉、谣言、善良、年龄等诸多经典之作。

在《长者》中,他用怀念的笔触描写“当年在长江边与我们同住在肮脏的泥屋里、经常在淤泥中摔跤、塞给我几粒巧克力又告诫我必须用功”的张可老师;

在《壮士》中,他在绝望中不甘心地说“他已无数次地想象过死亡,但从来没有想象到死亡来得那么快,毫无先兆,毫无预告”;

在《琉璃》中,他感叹“她的使命,便是创造美好,守候断裂。永远的创造,永远的守候,没有休止”;

在《垂钓》中,他疑问“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在《关于友情》中,他说“表面上,它是散落四处的点点温馨。平时想起一座城市,先会想起一些风景,到最后,必然只想这座城市的朋友”;

在《关于善良》中,他说“它浅显到人人都能领会,又深奥到无人能够定义。它与人终生相伴,但人们却很少琢磨它、追问它”;

在《关于年龄》中,他说“青年人应该懂得,在我们出生之前,这个世界已经很精精彩彩、复复杂杂地存在过无数年,我们什么也不懂,能够站稳脚下的一角建设一点什么,已是万幸”……

一本小书,多年感触。回望《霜冷长河》,它不是春去秋来的壮丽河山,而是岁月长河里的人情冷暖,更是生命的感悟与闪光的哲思。

愿我们在一半诗意一半烟火中,洗刷掉因生活琐事而沾上的世俗碎屑,寄身星云,行及八荒。正如先生所说,“我们爬山会踩到很多碎石,我们游泳会碰到很多水藻,我们夜行会遇到种种惊吓,我们独坐会听到种种异音。

这才是人世的美丽、生活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