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乘专机抵达北京,开始了举世瞩目的破冰之旅。等待在舷梯下的,除了周公外,还有威武雄壮的我军三军仪仗队,尼克松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这辈子走过的最长的路 ,就是这一百多米的检阅之路。

采访迎接尼克松的仪仗队员(迎接尼克松的仪仗队平均身高1.9米)(1)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觉得有必要改善同中国之间的关系。于是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中美两国开始秘密接触,并最终促成了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访华。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一次的访华并不是尼克松第一次到达中国,因为早在此前20年,他就曾到过中国某省,和千里转进到此的某位光头见了面。这一次只是他第一次到达中国大陆而已。

当他走下飞机舷梯时,他主动把手伸了过去,握住了等候在此的周公的手。主动伸手,是他在飞机里就想好了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出美国对于积极转变亚洲政策和对华态度所做的努力”,正如他后来又主动接过周公脱下的大衣一样。

采访迎接尼克松的仪仗队员(迎接尼克松的仪仗队平均身高1.9米)(2)

由于此时两国还没有建交,迎接他的没有礼炮,没有红毯,没有鲜花,也没有美国国旗,只有停机坪外围醒目的标语:全世界被压迫的民族团结起来,打倒美帝国主义及一切反动派。据说,这些标语是故意留下的,不知道翻译有没有向尼克松翻译标语的全部真实内容。

等候在迎接人员外面的就是威武雄壮的我军三军仪仗队。三军仪仗队通常为151人,但迎接尼克松的仪仗队规格却大不同,足足翻了一倍多,有371人。这些人全部来自一支部队:有着万岁军之称的38军。

采访迎接尼克松的仪仗队员(迎接尼克松的仪仗队平均身高1.9米)(3)

他们的平均身高为1.9米,他们目光如炬,表情刚毅,他们的脖子随着尼克松的步伐而转动,不少人的眼中还透出藐视一切敌人的神情。因为他们是38军,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痛击美军,最终打出“万岁军”名号的王牌部队。

尼克松表情凝重,120米的路程让他觉得很漫长。他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中国的仪仗队是我见过的最棒的仪仗队,他们给我一种无形的压迫感,以至于这段路程也变得很漫长。”

尼克松知道志愿军的厉害吗?当然知道!因为19年前,他就以副总统的身份亲临朝鲜战场。尼克松在二战时曾加入美国海军服役,二战结束后,他开始从政,并于1952年加入艾森豪威尔的竞选团队,并最终成功当选副总统。

采访迎接尼克松的仪仗队员(迎接尼克松的仪仗队平均身高1.9米)(4)

【尼克松和李承晚】

那一年,他刚满40岁,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总统。1953年4月,他受艾森豪威尔的委派前往朝鲜,他此行的目的就是敦促李承晚尽快接受停战谈判的条件,实现半岛的停火。他还带来了艾森豪威尔写给李承晚的亲笔信,只可惜李承晚一意孤行,没有听进去。

他到达的当天发表了一场演讲,从杜鲁门主义讲到冷战,又从北约建立讲到麦卡锡主义,最终讲到朝鲜战争为什么必须尽快停战,演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一天正好是他就任的第100天,所以后来在他的回忆录里,这次的演讲也被称为“百日演讲”。

采访迎接尼克松的仪仗队员(迎接尼克松的仪仗队平均身高1.9米)(5)

【尼克松在朝鲜】

尼克松没有亲眼见到志愿军和美军的交战,但满耳听到的,都是这是一场毫无希望的战争,这是一个无法战胜的对手,这让他对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产生了一种敬畏。

他把在战场上的所见所闻带回国内后,更坚定了艾森豪威尔停战的决心。但尼克松的朝鲜之行和艾森豪的亲笔信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李承晚还是决定要自己“单独试试”。

不知好歹的李承晚最后受到志愿军的“特别关照”,用一场金城战役教他学做人。经此一役,李承晚也终于清醒了,知道离开了美国,自己什么也不是。最终促成停战的,不是艾森豪的信,也不是尼克松的嘴,而是志愿军的枪。

采访迎接尼克松的仪仗队员(迎接尼克松的仪仗队平均身高1.9米)(6)

此时的尼克松不会想到,19年后他将踏上中国的土地,去亲眼看看那些在战场上打得美军节节败退的中国的战士们。 那巨大的压迫感不仅仅来自于1.9米的个头和刀一样的眼神,更来自于他们身体里迸发的敢于战胜一切敌人的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