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成立了黄埔军校。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广大黄埔师生舍生忘死、英勇战斗,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事业建立了彪炳千秋的历史功勋,形成以“爱国、革命”为核心的黄埔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为弘扬黄埔精神,即日起将连载由在津黄埔二代吕燕娜女士根据其父亲--在津黄埔同学、黄埔军校二分校17期学员吕瑞周先生回忆录手稿整理编著的《风雨千秋》一书,让我们共同感悟、弘扬黄埔精神,为促进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复兴积极贡献力量。

90岁抗战老兵的口述(风雨千秋--我的抗战)(1)

莫洛克河畔有一大片草甸子,方圆几百亩,属于我家的土地。但却常年荒芜,只不过任由人们放猪、牧马,饲养牛羊。那时的农民只知道勤耕细作,经营那些旱田作物,而对那一望无垠的大草甸子,他们却不懂得开垦利用,任其荒芜闲置。20世纪,20年代,有10余户朝鲜族人,逃荒来到我们这里。他们长途跋涉,背包载裹,扶老携幼,来到古立板花村。那些朝鲜人看到那一望无垠的大草甸子,又濒临河畔,十分高兴。他们就来我家求二伯和祖父,希望答应他们在本村定居下来,祖父看着那个领头说话的朝鲜汉子和他身后的一大群妇女孩子们,终于点头同意了。祖父为人很仗义,之后他还派了马车、耕牛协助那些朝鲜人把那片闲置荒芜了多年的大草甸子开垦成了水田,种上了水稻,结果第一年就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收成。

朝鲜人,男人女人都下田,朝鲜人是男权主义。朝鲜女人都非常勤劳,但她们在家中没有地位,辛勤劳作、忍辱负重,家里、地里的活从早干到晚,就这样有时还要挨丈夫打。有一户朝鲜人,那个男人爱喝酒,经常喝了酒就打他的女人,打得很凶,像对待牲口一样,那女人真可怜,我那时还很小,常听到那女人悲戚的哭声,感到很可怕,心里很难受。

这些朝鲜人凭着勤劳,得以安居乐业,生活得到了温饱,结束了他们迁徙漂泊的生活。我家也得到他们丰厚的分成,生活自然富裕起来,双方可谓两全其美,各得其所。

曾祖父吕荐发,原籍山东吕家楼,闯关东流落至此,安顿下来。几十年励精图治,惨淡经营,建立起这个封建落后的农民家庭。祖父吕有,理家有方,勤劳节俭,擅长木工。待到20世纪,20年代,吕家已经家业中兴,堪称小康殷实。祖母周老太夫人,生了大伯父喜升,二伯父中南,父亲中魁,老叔中元,还有两个早年逝世的姑姑。母亲于氏老夫人,生了长兄瑞亭,大姐雅贞,二姐雅仙和我四个人。

大伯在扎兰营子开了个小杂货铺,兼种菜园。扎兰营子当地有许多喇嘛庙,有众多的喇嘛,大约有两千多,大伯就经营些糕点、列食、烟酒等杂货,生意很好,颇为得意。

二伯曾开过一个私塾,后来关了。他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对内当家专权,对外管理我家雇佣的那些伙计,后来还当了本村村长,但仍主持家里的一切事务。

父亲则是边做农活边把余粮运至新民、法库、郑家屯、通辽等地出卖,顺便买回一家人需用的生活物资、农具等。

老叔原在“一棵树小学”任教,后来升任康平县第七区区长,管辖附近许多村子。

编著|吕燕娜

审校|丁岩 顾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