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丽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

知了的皮儿怎么吃(舌尖上的知了经济)(1)

对丽水人来说,夏天吃知了,是一种“执念”。

而这份对知了的热爱,让丽水基本形成完整的知了供销链:

每年6月下旬,随着知了破土而出,一批从事知了收购的商人“卷土重来”,数百名擅长“掐头去尾”的工人应运而生。各大菜场、酒店、会所、大排档无一不青睐这道最热门的“应景美食”;知了专卖店更是喜出望外——终于盼来一年中最期待的旺季和“补货季”。

收购,从凌晨开始

小暑已过,气温轻而易举地飙升35℃以上。此时,和高温一起到来的,还有知了收购商。

“今年知了上市比往年迟一些,货源依然来自衢州。”从事知了收购25年,青田人应丽勇是丽水较大的知了供应商,“目前处于上市初期,收购量非常有限,每天大约只有1000斤。”进入中期后,每天的供应量会大大增加,平均每天1万斤以上,“最多的一天,甚至会超过2万斤”。

收购的知了,应丽勇通过批发形式,销往市区府前菜场、知了专卖店,以及金华永康等地。因为供不应求,所以20多年来,他“只批发不零售”。

市场上的知了,靠人工捕捉,加上受欢迎程度极高,价格自然居高不下。“最近刚上市,(生知了肉)批发价每斤在150元左右。”他告诉记者,“过些天价格平稳了,会降到每斤120元左右。”

即便炎热、忙碌也辛苦,应丽勇依然钟爱夏天,因为知了能给他带来不错的收入。进入旺季后,他每天的营业额有七八十万元,一个知了季,营业额可以达到一千多万元,“最多的一年,销售了20万斤,营业额突破两千万元呢!”

和应丽勇这样的“老牌”供应商不同,“80后”胡坚坚是名“新晋”知了批发商。

2020年夏天,因为知了,他开启了别样的夏日生活:凌晨两三点,当天第一批知了运到丽水,他和工人一起到高速口接货;早上9时左右,第二批知了到货。他说,之所以选择从衢州收购知了,是基于运输成本和成活率两方面因素。从衢州到丽水,车程2个多小时,“不算太远”。

活知了保存时间有限,需要当天捕捉、收购,运输中离不开冷藏。打包也有讲究,先将知了用网兜装起来,每袋大约2斤,接着装入泡沫箱。装箱也有特定方法,“一层知了、一层冰,这样间隔铺起来后,它会进入‘假冬眠’状态,达到保鲜目的。”虽然从事这个行业不久,但胡坚坚已渐渐摸索出其中的门道。运到销售点后,他将知了从箱内取出。回到常温环境后,知了渐渐“苏醒”,恢复活力。

每到这个季节,销售点总会多出一些陌生面孔,要求送货上门。因为气温骤升,店里每天至少备足五六袋冰块,“一袋足足30斤”。“这个天气,即便是十分钟路程,知了也离不开冰块。”他看了看头顶的日头,擦了一把汗,又出门送货了。

知了收购商的夏天,刚刚开始。

“掐头去尾”,一分钟32只

丽水人吃知了,习惯“掐头去尾”,只留背部有肉部分。

上世纪90年代末,应丽勇卖的是活知了,“那时卖给府前菜场,每斤3-5元。”当时市面上并没有大规模的知了需求,大家都从菜场买活知了,因为数量少,自行处理也很方便。随着吃知了的氛围越来越浓,需求量越来越大,很多批发商无法自行完成“掐头去尾”的工序。渐渐地,给知了“掐头去尾”的专业工出现了。

应丽勇回忆,大约在2008年左右,金华永康开始出现知了专卖店。为了节省时间,店主要求到货的知了必须“掐头去尾”,于是,他开始雇人处理知了。这种方式,很快就被更多的客户接受。

从那时起,他变成了收购活知了,销售“知了肉”。

“最忙时,光是剥知了,我每天就要请100多人。”在应丽勇眼里,如此热闹壮观的场面,不亚于乡村集市。

来自安徽阜阳的高大姐,在丽水定居多年。从2011年开始,一到夏天,她就转型成为一名“知了工”,天天和知了打交道。

“头几年,我每天凌晨2点半起床,3点到批发点开始处理知了。”她说,当时量很大,常常到下午4点多才结束。

“中途会休息吗?”

“休息?”她愣了一下,笑着反问,“喝口水、上个厕所,算不算?”在忙碌的十多个小时里,她和其他工友连午饭也解决得十分迅速,“五分钟就搞定”。

凭着多年积累的经验,即便戴着橡胶手套,高大姐也练就了一双灵活的快手——每分钟能给32只知了“掐头去尾”。

给一只活知了“掐头去尾”,她只需要3个步骤:掐头,摘翅,去尾。因为速度过快,旁人看起来,她只不过是简单地扯了四下,知了就剩下中间部分了。

10年前,给一斤活知了“掐头去尾”能赚1元钱,如今价格已经翻了一倍。“这些天量不大,7点多开始,中午12点多就收工。”她告诉记者,按照一斤活知了110只计算,结合自己的速度,半天收入在150元左右。

这种因吃知了而诞生的新型职业,门槛不高,收入可观。每年,高大姐都会和亲友一起,组团当“知了工”。

从树上到餐桌,身价倍翻

在丽水,吃知了,可不是夏天的特权。

2014年夏天,市区第一家知了专卖店在厦河开业,取名“四季知了”,意为“一年四季,都有知了,只卖知了”。经营者是季丽勇和妻子毛芳芳。原味、微辣、中辣,是店里主打的三种口味。次年,夫妻俩把店铺搬到了地理位置更为中心的丽阳街上。

夫妻俩有3部手机,共5个微信号,每天同时接单。因为单子太多,白天,手机就像”长”在手里,一刻也放不下。

烧熟的知了肉被一份份装在盒内,每盒250克,售价100元,相比收购价,涨了一倍。“在知了大量上市后,我们会将每盒知了定价在80元,一直到第二年上市前。”季丽勇介绍。

这些年来,他们的日发货量逐渐递增,从个位数升至三位数,其中60%发往外地。去年,他们租下了隔壁两间店铺,经营面积扩至120多平方米。“这块区域,主要用于打包,最忙时,会有三四个快递员同时上门帮忙。”季丽勇自豪地说,自家的知了,发往全国各地,从长三角一带到东北三省,从新疆到广东,“都有人吃过他们家的红烧知了”。毛芳芳回忆道,某年中秋前夕,一位温州顾客一次性购买了50斤知了送亲友,“万万没想到,知了会代替月饼和海鲜,变成一种伴手礼。”

每年知了的上市时间只有短短两个月左右,之后就宣告散市了,“价格再高也买不到活知了”。为此,夫妻俩每年都会在夏天大量囤货,储存在两个大冰库里,以保证一整年的销售量。

一年四季,夫妻俩都围绕着知了转。“我们家的房子、车子,都是知了给的呢!”夫妻俩喜笑盈盈。

周建伟是“中国十大名厨”之一,也是“浙江工匠”、市“五养”技能大师,红烧知了是他的拿手菜之一。谈起知了,他感触颇深:“这种高蛋白的昆虫类美食,不仅是舌尖上的美食,更是舌尖上的经济。”一次,一位顾客将他烧的知了带回杭州和邻居分享,想不到吸引了一整栋楼的人,“每户都加了我的微信,一买就是七八年。”他感慨不已,“丽水知了,就是有这样的裂变效应。”

每年夏天,他都会受邀到温州、杭州等地的酒店分享知了的烧制方法,以此作为招牌菜吸引顾客。从大排档到高端会所,知了总能轻松“登堂入室”,价格虽然高,却从来没有人因此而放弃吃知了。“一边喊着贵,一边吃得津津有味”,在周建伟看来,这是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

周建伟告诉记者,继哈蒙、萨拉米之后,知了是第三样可以和红酒搭配的美食。一边品红酒,一边吃知了,让很多丽水人乐在其中。

身为丽水美食文化传播者,周建伟有着自己的期待:举办一场知了美食节,欢迎全国各地的食客,一起分享,一同交流,催生更强大的知了经济。

本文来自【丽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