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他们团圆了,我打心眼儿里为他们高兴。”
1月27日,“女子自学十几种方言帮300家庭寻亲”的话题登上热搜,主人公就是42岁的山东大姐谭英换。
九年助人寻亲
加入300多个寻亲群
在山东德州,谭英换是小有名气的寻亲志愿者。这些年来,因为帮助寻亲,谭英换收到了一面又一面锦旗。
义务寻亲源于9年前的一次偶然,那时候,谭英换刚换上智能手机。“2014年12月份,我意外加入了一个寻亲群,认识了广东男孩小江。”在养父母家庭长大的小江,如今生活并不好,孤苦伶仃漂泊在外的日子,让小江无比渴望亲生父母的温暖。
“在得知小江的情况后,我就决定要帮助他。”那是谭英换第一次尝试帮人寻亲,磕磕绊绊地摸索着。小江的声音一听就是外地人,但是哪里的,谭英换研究了很长时间。“和小江聊的时候,他也会有一些小时候细碎的记忆。”最终,她锁定了小江的老家在贵州四川重庆一带。
“好消息是转过年2015年听到的。”谭英换记得,在经历了几个月的寻找和当地志愿者的配合和帮助下,小江坐上了回老家重庆的飞机。没过多久,她就接到了一个特殊的电话,那是小江的亲生父母打来的,对方在电话中止不住地感谢。一个多小时的电话,小江的父母哭了,谭英换也哭了。
此后,她更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帮助寻亲的路。为失踪人群提供寻人帮助,帮助走失、被拐的孩子寻找亲人,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回归正常生活,这成了谭英换心里的牵挂。
2016年10月份,谭英换注册了微信号。她对自己注册这些号码的日子记得特别熟,因为从啥时候注册的,号上就会加入一堆的寻亲群。白天打零工,晚上她就把空余时间花在帮助寻亲上。“最多的时候,我加入的寻亲微信群有300多个,群里都是发寻亲信息的,但我们最希望看到的,还是哪个家庭团圆的消息。”
从细节中找线索
辗转为寻亲老人找家
帮助寻亲的日子长了,和天南海北的人接触也多了,慢慢地,谭英换也找到了技巧,在细节中进行精准比对,从方言中得到关键信息,帮助走失的人回家。
“广州那边有个寻亲信息,好像是个山东的老人,你快看看。”年前几天,谭英换接到了一个志愿者的信息,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听不懂老人的话,沟通变得异常艰难。听闻消息,她赶紧联系了救助站,“我是山东的,我可以用山东方言跟他交流,咱们加个联系方式,我可以和老人视频一下。”
尽管遇到了山东老乡,但老人也不太配合,“工作人员说是济南的,我和老人沟通了一下,最后确定是济宁的。”济宁地方大,老人却不肯说出自己家在哪儿,“我就跟老人说,我也是济宁的,我们是老乡。”在断断续续的聊天中,老人吐露出自己是兖州漕河人,离家30多年没有回过家,家里还有个哥哥。
得到了关键信息后,谭英换立马找人确认。信息的确认也费了一番功夫——先是搜地图,看看有没有这个地方,再去找电话、联系村里的人。辗转之下,谭英换联系上了村里人,幸运的是,她得到了一个关键线索:老人是西曹村的。
这时候,谭英换想起来,在细碎的聊天中,老人也提起了这个地方。她赶紧和老人确认,“你是兖州西曹村的吗?”“你怎么知道?”老人下意识一问,让谭英换一下子确定了,最终联系上了老人的侄子。
“年后,老人就要回家了。”谭英换很欣慰,离家数十年,老人的家人都盼望着老人回家,在声声感谢中,谭英换盼望着老人能够安顿好生活,也盼望着这样的好消息能再多一些。
熟知全国多地方言
也曾委屈被误解
42岁的山东大姐谭英换,没出过几次远门,但却熟悉着云南、陕西、山西、湖南、广东等许多地方的方言。
“山东的方言仔细听都能差不多听懂了,省外的得仔细听,现在差不多能听明白十几个地方的方言了。”九年的寻亲之路,谭英换也逐渐熟悉了各地的方言。“尤其是省外的,他们说的每个字都要反复听,陕西话和山西话有区别,山东省内的城市也有区别,威海烟台的话很有特色,更需要仔细听。”
谭英换习惯了晚上安静的时候听,有时候为了辨别,寻亲人说的一个词、一段视频、一句话都要反复听上十天半个月。“
时间长了,谭英换也掌握了不少窍门,不同地方的方言,也要结合当地的习俗和特征,比如济南的特产、著名的景点等等,这样也能便于听明白对方的话。
这些年来,谭英换见证的团圆家庭越来越多,但她却经历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委屈。“有时候会在电话上被人骂一顿,说我是骗子。”她还记得,前些年帮贵州的一位老人寻亲,被老人的家人误以为是骗子,“后来我就发了老人的照片,又一直在打电话,手机号被拉黑了,换个手机再打,直到对方被打动了。”在反反复复的耐心中,谭英换得到了对方诚恳的道歉。“我也理解现在网络时代大家都很谨慎,所以我也不怕受些委屈,问心无愧,最后能有好消息就好。”
好在,九年助人寻亲路,谭英换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好消息。如今,谭英换也成为了德州红十字应急蓝天救援协会平原分队的一名成员,和大家一起做着更多温暖社会的事情。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回家,谭英换很动容,“我也希望能一直用自己的能力回报和帮助更多的人,让越来越多的家庭骨肉团圆。”
转自|齐鲁壹点 记者:夏侯凤超
来源: 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