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理的是黄河还是长江(大禹治水为何不会发生在黄河与长江)(1)

(作者:赵辉)大禹治水,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其历史真实性受到越来越多的现代历史学者的质疑或否定,成为困扰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重大未解之谜。大禹治水被认为是奠定了我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的关键事件,因此,确定大禹治水的历史真实而不是神话传说,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因为《尚书》中的《禹贡》篇章和《史记》中对《禹贡》内容的采纳,大禹治水也被无限夸张地解读为大禹遍及全国各地、遍及九州、遍及黄河、长江、淮河,遍及中国各大主要河流。因为《禹贡》影响的深远与长久,全国各地也附会了许多大禹治水的所谓遗迹与治水故事,成为历史研究中探寻大禹治水真实性的主要干扰因素。

大禹治理的是黄河还是长江(大禹治水为何不会发生在黄河与长江)(2)

在现在夏文化研究中,中国历史学界与考古考古学界,基本以《禹贡》为主要线索从事对夏朝的研究,将夏朝遗迹的重点寻找工作定位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实际研究结果却让学界很失望,进而否定夏朝存在的观点也甚嚣尘上,成为中国历史学界与考古考古学界无法跨越的障碍。

如果我们对中国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降水情况、河流情况细加研究,就会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大禹治水不会是在黄河、长江治水,不会是全国九州治水,只是在淮河的部分重点区域治理水患,以解决淮河流域的经常性的水患。

大禹治理的是黄河还是长江(大禹治水为何不会发生在黄河与长江)(3)

众所周知,黄河与长江均发源于青藏高原,河流高度落差大,水源来自于高山融雪,中上游河段经过亿万年的地质变迁、流水冲击,已经形成稳定固定的河道,人力以无法改变。黄河与长江在下游河段已经形成滔滔水流,四季流水相对稳定而且水势宏大,以四千年前的生产力水平、人力资源也无能为力。

黄河流域属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夏季常年降雨偏少,冬季水源以降雪为主,无法形成自然降水对地区水患的形成。黄河下游也无法形成经常性的水患,需要耗时耗力地对黄河下游进行治水。

长江下游是中国的南方地区,是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经常遭受台风的影响,降水集中规模宏大,所受水患非人力所能改变。长江下游地区,自然降水长期稳定丰富,经过亿万年的自然演变,已经形成稳定的泄洪蓄水系统,河流湖泊众多,当地部落族群已经形成固定趋利避害的生活地区,也无需对长江下游进行水患治理,只能顺势而为,臣服于自然。

大禹治理的是黄河还是长江(大禹治水为何不会发生在黄河与长江)(4)

因此,黄河与长江流到中下游区域,河流以成雷霆之势,势不可挡,人力已无法改变,只能顺应自然,完全可以排除大禹在黄河与长江流域治水的可能性。以《禹贡》为依据的大禹在黄河与长江治水故事,基本属于后世对大禹崇拜的附会与崇敬,不能做为中国历史研究的依据,尤其是对夏文化研究的参考。

淮河位于中国东部,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淮河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和济水并称“四渎”,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发源于中国中部的桐柏山。淮河干流全长1000公里,总落差仅200米。洪河口以上为上游,长360公里,地面落差178米,流域面积3.06万平方公里;洪河口以下至洪泽湖出口中渡为中游,长490公里,地面落差16米,中渡以上流域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中渡以下至三江营为下游入江水道,长150公里,三江营以上流域面积为16.46万平方公里。

大禹治理的是黄河还是长江(大禹治水为何不会发生在黄河与长江)(5)

从淮河流域水系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淮河流域基本为平原地区,河流湖泊众多,中下游水位落差只有16米,水源完全来自于自然降水。在此情况下,季节性降水成为淮河流域水源主要形式,冬季水量偏少,夏季水量偏多,降雨集中,容易形成每年季节性的水患。淮河中下游水位落差低,河流泄洪不畅,使得淮河每年季节性的水患经常发生。

而淮河流域,平坦的地势、众多的河流湖泊、肥沃的土地,是华夏先民们依赖自然环境,从采集生活,走向渔猎文明,最终形成农耕文明的最佳地理环境。温暖的气候条件下,河流湖泊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一年四季的渔业资源保障了先民的稳定发展与人口繁衍。在此环境下,人们对淮河每年形成的季节性水患,有必要、有条件、有能力对淮河进行区域性的治理,降低季节性水患发生的频率,改善淮河中下游的人类生存条件。

大禹治理的是黄河还是长江(大禹治水为何不会发生在黄河与长江)(6)

荆涂二山对淮河干流的阻挡,抬高了淮河水位,加重了淮河的流水不畅。因此,开凿疏通荆涂二山之间的河道,就成为当地人民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旧县志:淮河在县东南二里,源发豫之胎簪山,至桐柏山而始大,书曰遵之,东行数百里至于荆山,至淮浦入海。水经云:淮水出荆之左,迂回以入涡,麓高水汇为患,禹鑿(凿)荆涂二山之峡,使淮出于其间,水乃安流。所鑿(凿)处有遗迹,冬月可见。” “按名胜志谓,淮水初从荆山西麓迂回入涡,禹疏二山水乃安流,今老河口上至石羊霸,遇盛涨,淮每由此入涡,意即迂回入涡旧迹也。”当地县志的记载,非常明确地记载了大禹在此治水的原因与功绩,是我们研究大禹治水历史事实的唯一有据可靠的文献与遗迹。

大禹治理的是黄河还是长江(大禹治水为何不会发生在黄河与长江)(7)

大禹在荆涂二山的凿山导淮,治理淮河水患,在远古时期,只能是一件当地人解决当地水患的工程;而不会发生千里之外的黄河流域先民和长江流域先民到淮河荆涂地区治理当地的水患;异地人到异地去根治水患,这种情况远古时期不可能发生,现在也不会发生,未来也不会发生。治水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事情,这种工程只能是当地人才有决心与意志去全力解决,以造福本族与子孙后代。在古代,只有掠夺性的侵略,才会发生遥远部落人们远征异地的情况。大禹在涂山领导的凿山导淮工程,说明了一个基本事实:大禹治水确有其事,大禹与治水的民众只能是涂山地区本地氏族部落的先民们。

大禹治理的是黄河还是长江(大禹治水为何不会发生在黄河与长江)(8)

事实证明,我国考古学界与历史学界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对夏文明的寻找,是一个根本性、原则性的错误,其最终结果可以预见。在华夏文化的发展形成过程中,荆涂地区的华夏先民们,在大禹父子艰苦卓越的努力下,成功凿山导淮,根本上解决了淮河中下游的每年季节性的水患,为淮河中下游地区人民的安居乐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得到了淮河中下游地区以及周边地区的爱戴与拥护,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础,建立了夏朝。(作者:赵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