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文献给先祖范文正公——

关于范氏家族的作文450字(寻范文正公范小红)(1)

作者在范园

万安苍苍,伊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题记

有些事,注定终生难忘。

1981年的春节,我12岁,大哥16岁,小弟9岁。

渴望过年。

北方乡村的腊月,风刮得柿子树的枝条乱摆,狗也躲进了背风的墙角里。不知道是谁在空中放了一个“二踢脚”,“砰——啪——”,全村的人都能听见。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放假,正在教室里抄写《岳阳楼记》。听见炮响,猛一激灵,这年说来就来了。

腊月二十七一大早,母亲把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照例,院中央摆上桌子,亮伯、遂亮叔如约而来,叠纸,割纸,倒墨,写对联。不管谁家,只要拿着红纸过来,一律满足。加上父亲三个人轮着写,有个对联本,几乎不用看。“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春风得意花千树,秋月扬辉桂一枝”“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既对仗又气派,看得我手痒痒。歇的那当儿,看我手痒,父亲会教我上手写个“小心灯火”或是“满院春光”“五谷丰登”的小贴。以至于许多年后,回到老家,再看到院墙上、灶台上自己当年的“墨宝”时,总有一种羞涩感,用大哥的话说,“留住就是乡愁”。那些年月我们村大渠上多家的对联都是从我家院子里写出来的。

和往年一样,除夕,吃过年夜饭,我们弟兄三个的“背诗会”就要开始了。“背诗会”的忠实观众和服务员就是母亲,每次,她都会早早准备好油食、花生、糖块之类,以款待“评委”。评委就是大舅、叔叔和父亲。那年父亲第一次给家里拿回了一小捆木炭,母亲把炭火烧得很旺,屋里暖烘烘的,两岁多的妹妹安安生生坐在火盆边,也算个小观众。

起步,弟弟是50首,我是70首,大哥是100首。每超一首奖金1毛,不封顶。

年前,父亲特地布置“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篇可抵8首诗”,他给我们每个人抄了一份,毛笔写的。《岳阳楼记》对弟弟是个挑战,他根本看不懂,我曾暗自偷笑“他不一定能背下来”,看过他拿的文章里,标了很多拼音。

弟弟是第一个出场,他竟选择了先背《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一字不差,滚瓜烂熟,弟弟一口气背完,扭头瞅了我一眼。那意思:“咋样?别小看我!”几十年后,再想起弟弟那个眼神,还和他互开玩笑,那一眼,还真让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以至于上场时我在“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卡了壳,幸亏及时调整,顺利过关。大哥当然不在话下,其实他早都会背诵了。

皆大欢喜。

领了奖金,发了鞭炮,母亲把新衣服都拿出来,我们姊妹四个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妹妹的虎头靴子是母亲亲手做的,红绿花格子很好看,棉袄棉裤都是新棉花,摸上去可软和了。只是三十多年之后从父亲的日记中得知那年他和母亲都没有添新衣。

新衣服、鞭炮和奖金着实让人兴奋。深夜里,和我同床的弟弟翻来翻去不睡觉,我拍拍他说:“赶紧睡,明天早上早点起,今年轮到你放鞭了!”

他悄悄趴到我耳朵上问:“二哥,咱爸说范仲淹那三绝碑通体闪着金光几百年你信吗?”

“不信!赶紧睡!”我说。

“反正我信,咱爸又不会骗咱们!”弟弟不服。

“咋?打个赌吧!输了两块钱!”我试着戏笑弟弟。

他一骨碌坐了起来:“来来来,拉钩!”

“谁怕谁,我肯定赢。过了年就去证!”我俩通头睡了,鞭炮都捂在二层的被窝里,新衣服都套好也盖在被窝里。

我一直惦记着弟弟那两块钱呢!当然,弟弟也一定惦记着我的两块,拉过钩的,弟弟懂什么?那么小,世上哪有闪金光的石碑?我赢定了。

“如何让大哥带着我俩才能成行?”在自由和肆意的当儿,我也没忘绞尽脑汁。

过罢初五,父亲带我们到县城住几天,他当时在县文化馆工作,还要布置元宵节文化活动。那个时代,逢年过节,文化部门真是忙,猜灯谜,说书,唱戏,耍狮子,划旱船,人山人海,每年都热闹得很。

头天晚上,我的提议得到弟弟极力的响应,大哥也是经不起我们磨缠,终于同意,可能他觉得趁假期去看看范仲淹一定非常有意思,当然大哥不知道我和弟弟的“赌局”。

我们的这次行动没有告诉父亲和母亲。一是担心他们怕不同意;二是我们每个人兜里都有超过十块的“巨款”,有钱就胆大;再就是大哥去过洛阳知道路,“沿着洛栾公路往洛阳方向到伊川朝彭婆一拐就到了,那地方叫范园”。

应该是初七的早上,吃过早饭,大哥骑着从大舅家借来“二八”自行车,后架上带着弟弟,我则骑着小姑家的“二六”自行车,从县城出发了。

寒冷的大冬天,有喜鹊在头顶跟着飞,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全不在眼里。

有小鸟在前面带路,骑车就更是一件快乐的事儿,寒风刮得脸生疼,戴着手套也挡不住冷,但这完全不算什么,兴奋能遮挡寒冷和生疼。

出县城,过城关,进入大坪,大坪岭是个大上坡,我学着大哥把车子骑成S字型,这样省些力。到了岭脊,我把棉袄的扣子解开了仨,气喘吁吁有点骑不动了。

大哥指着路边一个村子说:这就是民间故事嵩县八大景——源头活水的东源头村。

关于范氏家族的作文450字(寻范文正公范小红)(2)

我和弟弟一下子又兴奋了,书里面的东西原来在这儿。

“你说说嵩县八大景都有啥?”大哥问弟弟。

这个难不住弟弟,他双手松开大哥的腰扭过头对着我做了个鬼脸,大声回答:西岩戴雪、七峰叠翠、鹤鸣九皋、陆浑春晓、曲里温泉、源头活水、伊水秋声、三涂雾雨。

我毫不示弱,说:“八大景编写的对联我知道!”

大哥说:“你说说。”

“左凤山右伊水相处陆浑春晓,远七峰近温泉耳闻九皋鹤鸣。左雾雨右戴雪见七峰叠翠举目观陆浑春晓;依活水望温泉闻九皋鹤鸣倾耳听伊水秋声。”

就这样一路骑一路讲,到田湖两程故里时,我讲了“七峰叠翠和陆浑春晓”,弟弟讲了“三涂雾雨和伊水秋声”。

讲着说着笑着,我的累劲儿也就过去了,竟骑得一身轻松。

坐在两程故里的牌坊下,大哥拿出保国叔退伍时送给我们的军用水壶,三人轮流补给,弟弟先喝,等大哥喝完盖上盖子,我有点想吃油条了。大哥打开黄挎包,一根油条撕成两半,弟弟一半,剩下一半再撕开,我俩一人一份,吃着真是香。

骑上车,路很平,大哥骑得飞快,我咋也赶不上。他在前面“单丢把”……

过鸣皋进伊川县,很顺利。问了一次路,我们就往彭婆许营村赶了,范园就在许营村。村中小路崎岖不平,加上积雪初化泥泞不堪,难走。

路边竟然停着一辆吉普车?我和大哥推着车扒着车窗往里看,没人,弟弟也过来凑热闹,我假装说“这有啥好看,赶紧走”。其实很是羡慕和好奇,吉普车可是“大干部”坐的。抬望眼,远处村边上有一片柏树林,不用说那就是范园了。

史书中记载:范园北依万安山,南面曲河水,东临九龙山,西望龙门山,嵩山少林位其左,伊河之水出其右,山重水复,气聚风藏,风水宝地也。

范园就背靠着万安山,绵延的万安山犹如一尊卧佛,半山腰还能看到没有融化的积雪;曲河水里的冰已经化开,淙淙清流哗哗作响;龙门山近在咫尺,卢舍那大佛目光所及正是范园的方向;九龙山就是万安的一只有力的臂膀护拦着范园;伊河从范园侧身穿过,四季常流,奔腾入海;范仲淹曾经留恋的嵩山少林距此直线距离如此之近。

正月里的豫西,除了范园那一片郁郁青青的柏树林,几乎没有一点亮色。

田野里,享受了一场被雪滋润的麦子长势不错,许是年节,并无劳作的人。我和大哥推着车子,弟弟跟在车后,径直往范园走。

越走越近!

柏树林里高高树立着一通石碑,超过两人高,那碑前围着一群人,有六七个。半塌的一个院落,杂草丛生,有风化的石羊、石人和残缺的碑块凌乱堆放着。

见我们弟兄到来,一群人甚是好奇,为首的一定是个“大干部”,50多岁的样子,穿中山装,口袋里别着一支笔。不用问,他是坐吉普车来的。

只听到其中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这里守墓,这是范家的规矩,几百年没有变,范老夫子能为世人敬仰也是我们范氏后人的荣耀啊……

那个“大干部”立马拉了老者的手说:“谢谢你们啊,范文正公是中国的良心,我去过岳阳登过岳阳楼,在那里读过《岳阳楼记》,千古名篇千古名篇啊……”

这人登过岳阳楼?读过《岳阳楼记》?知道范仲淹?

我们哥仨立马支起车子往人堆里凑了凑,支起耳朵。

“大干部”又说:“范仲淹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看到那个九皋山了吗?”

他指着范园南面的九皋山说:“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范仲淹一生就像鹤一样多次为民鸣号,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忧国忧民,从不计个人得失。”

收回目光,“大干部”突然问我们:

“你们仨今天跑这里干啥?”

我和弟弟都看着大哥,大哥说:“我们都姓范!”

“大干部”又是一惊:“哪个村的?”

“嵩县大章!”我一说出来就后悔了,下意识地捂了嘴。

“你们从嵩县骑来的?”“大干部”推开众人站到了我们面前。继而又蹲下来拉着弟弟手:你多大?

“九岁!”弟弟说。

“你呢?”他转向我问。

“我十二,我们都会背《岳阳楼记》!”不知哪里来的勇气,我竟说出了这句话。

一堆人七嘴八舌:“来来,背背,背背……”

我看看“大干部”,他冲我有力地点点头。

我们齐声背诵了《岳阳楼记》,弟弟声音最大,大哥声音最小。大哥搂着我的肩,我搂着弟弟的肩。

“谁教你们的?!”看得出“大干部”很满意,哥哥从黄挎包里取出来父亲给我们抄的《岳阳楼记》。

“大干部”看后,取下钢笔,在上面写了一句话,递给了大哥,拍拍我们的头和众人一起告辞了。

我看时那上面写着:“名门望族,更上层楼。”落款是李?,后面那个字有些潦草,笔画可稠,都认不得。

就剩下我仨和那个讲解的老人了,老人姓范,是守墓的。

老人领着我们在荒芜的园子讲了一遍,哪个是范仲淹的墓,哪个是范母的,哪个是儿子孙子的,还讲了范园独有的墓穴结构“扯儿背孙”。最关紧的是老人也讲了“三绝碑”,仁宗皇帝亲题,欧阳修亲撰,王洙亲书,和父亲讲的一样。

在荒凉的旷野里“三绝碑”显得有些孤零零。弟弟很失望。哪有什么金光闪闪?

我窃喜,两块钱如探囊取物,这个词好像是从《三国演义》里学来的。

大哥不知道我俩的小心思,看得出他对范园的落寞有点猝不及防。许是老人看出大哥的情绪,他执意招呼我们回村里,路上他讲了一个我们从未听过的故事——说是朱元璋当皇帝那会儿,有个御史叫范从文,因言获罪要斩首,朱元璋翻阅花名册时发现范从文籍贯苏州,便问“你是范仲淹后人?”回答说:“范仲淹第十二代孙。”

朱皇帝闻听赶紧派人取来五条锦帛,御笔上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交给范从文——“免你五死!”

在家里老人烧了开水给我们喝,拿麻花给我们吃,临走灌满了军用水壶。

趁着大哥灌水的功夫,我把弟弟叫出来,要了赢来的两块钱。愿赌服输,弟弟乖乖交了钱。

午后的太阳已经偏西,整个范园沐浴在阳光里。相比起来,范园东边200米的姚崇墓就更荒凉了。

返程再次路过“三绝碑”,弟弟突然指着天空喊了一声:“二哥,快看,金光!”

我看时,果然。

关于范氏家族的作文450字(寻范文正公范小红)(3)

渐渐偏西的太阳周围围着一圈彩云,橘红色、深绿色相间,越散越大。 我们几乎是跳下车子:“祥云托日,吉兆。”大哥抬头喊了一句。“扑通”一声,他带头跪在了碑前,紧跟着是我俩。磕了三个头,恍惚间,我看见一个古代戴着官帽的人从头上飘然而过,像三国里的诸葛亮,是摇着扇子么?

“轰隆隆——”,万安山上好似一声春雷响过来。多年以后,哥哥说他听到的是炸药包声,弟弟说他听到的是放雷管。

反正是大哥慌不迭地拉起弟弟,我们谁也不说话匆匆离开。赶紧回家,天不早了。

路上我主动提出拿出一块钱买东西大家吃,哥哥很是高兴也同意拿出一块,我俩决定不让弟弟出。

返程很艰难,路途遥远,精疲力尽。一想起还要骑那么远的路才能回到家,我很是害怕。弟弟无所谓,他是坐车的。

大哥说:你要勇敢,坚持,要给弟弟做榜样,坚持骑回家奖励你一块钱,随便你买啥。

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还是起了作用。一度我骑在大哥和弟弟的前面,甩他们好远,下坡路,大路上根本没有车过。

终于越骑越没劲,越骑越累,还是骑不动了。进嵩县界,我说啥也不骑了,靠在路边的一根电线杆上有点瘫。大哥蹲下来说,我给你讲个范仲淹儿子的故事吧......

我眯了一会儿眼,突然站起来说:“放心大哥,我要给弟弟作表率,一定能骑回家。”

掌灯时分,我们回到了文化馆门口,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回家了。

我们做好了挨训的准备。

“爸,那碑不会发金光,但是有光环……”弟弟不怕训。

父亲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哈哈大笑起来——“原来,你们哥仨是去看金光闪闪去了?”

末了,我们给父亲说那个叫李?的大干部给题词的事,父亲赶紧让大哥取出来看看。

大哥翻遍黄挎包,也没有找到。不用说,路上取东西的时候掏丟了。

“好好记住那句话,丢了也就丢了,丢了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遗憾,日后别给老祖宗丢脸就行。”

然而这个大大的遗憾还是在35年之后轰然化解了。

那是我从县里调到省城上班的第三个年头。有一天,我带着自己的刊物去见“老杨会客厅”的主人杨先生。约好的时间,赶到郑东新区时,杨先生临时有事需要等两个小时,重回单位吧来不及,干脆在附近转转等吧。

我沿着国际会展中心周围漫无目的地转悠,一抬头竟到了省文化馆的门口。

想起父亲八十年代曾借调在省文化馆工作过,自然而然我径直走到文化馆传达室。

“你们馆长在不在?”我问。

“你找哪个馆长?”门卫问。

“我——就是找馆长嘛?!我是农家参谋杂志社的。”我也不知道要找哪个馆长,因为哪个馆长也不认识。

“只有李馆长今天在。”门卫大约听说我是杂志社的吧,把头探了出来。

“就是找你们李馆长。”我赶紧应承。

做了登记,我顺利上到三楼见到了李馆长。进门赶紧自我介绍:“抱歉李馆长,冒昧打扰了,我是——。”

说完赶紧递上杂志,李馆长接过杂志,倒水泡茶。我在沙发上坐定,便聊了起来。

我告诉李馆长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家老爷子曾在馆里工作过,这也是今天拜访的主要原因。得知我是嵩县人,李馆长很是兴奋,他说他是孟津人,我们是洛阳老乡。我俩这才发现为啥今天这么投缘,原来说的都是乡音啊!越说越投机,李馆长叫克征,是著名作家李準的亲侄子。

不知不觉间,聊了个把小时,杨先生打来电话,我便要起身告辞。临走克征兄赠我一本《李準文集》,我们相约再见。送出门,他特别叮嘱“老爷子再来郑州一定带他到馆里坐坐”。

大约是一周之后的一天上午,翻看《李準文集》,里面一篇文章吸引了我——《看范仲淹墓随想》一下子将我拉回到了35年前。

李準先生在文中写到:“过罢春节五六天吧,我到伊川——”

既想一目十行,又想一字一句。

我能感觉自己咚咚咚心跳加速的声音,又能感觉有汗从头顶冒出。“那大干部是李準先生!没错是李準先生!!”

是大作家,是写出《不能走那条路》,写出《黄河东流去》,写出《李双双小传》的大作家,是电影《大河奔流》《高山下的花环》《清凉寺钟声》《吉鸿昌》《老兵新传》《牧马人》的编剧……

我拨通父亲的电话:“爸,爸,那大干部是李準先生,就是大作家李準先生!”

拨通弟弟电话的那一瞬间,我变得立马镇定:“小三子,告诉你一个天大的神奇,别太吃惊啊,那一年,咱和大哥一起骑车去伊川找范仲淹的事你还记得吧?”

“记得呀。你不是还赢我两块钱嘛!”弟弟笑着说。

“那个坐吉普车的大干部你记不记?”

“他还叫我背《岳阳楼记》。”

“给咱题有词记不记?”

“大哥不是弄丢了嘛。”

“题的啥记不记?”

“应该是名门之后,更上层楼吧?”弟弟想了想说。

“不对,他题的是名门望族更上层楼。”我纠正说。

“对对,是。咋了?二哥,现在想起来这了?”

“那大干部叫啥记不记!”我又问。

“不知道,要是知道了早都记住了。”

“我给你说啊,那大干部是李準先生,就是大作家李準先生!”这一句突然声音大得把弟弟吓住了。

“谁?李準?你是说写《黄河东流去》获茅盾文学奖的李準?老家孟津的大作家?”弟弟显然不信。

为此,专程回了一趟老家。

吃完饭,我对父亲还有大哥和弟弟说:“今年清明节放假,咱们一起到伊川范园祭祖吧?”

“中!”异口同声。

当年的清明节,我们一家人起得很早。吃过早饭,儿子开着车,我们从洛阳出发。大哥打来电话说,他和父亲还有弟弟也从老家里出发了,约好在范园门口见面。

真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背集。为了快些赶到,我提议走近道,王城大道一直往南进伊川左转到彭婆最近,40分钟一准到。结果跑到与南环交口处,王城大道修路断行,赶紧变道。转道辅路就堵上了,5分钟,10分钟,半小时,纹丝不动,进不得退不得。我让儿子前去侦查一下,原来前方事故。

已经11点整,祭祀活动都结束了。父亲特意交代“不要慌,结束了我们也在现场等着你们。”

我们只能从龙门站上,我告诉儿子从伊川北下。不承想到儿子路不熟,车到伊川北站竟然没有下站直接开过去了!把我给急得直嚷嚷“怎么搞的?”儿子一脸委屈:“那分明是伊阙站啊!”

我一看,真是,啥时候伊川北改伊阙了?打开导航吧,南辕北辙了,将错就错,只有从伊川西下穿县城绕着走。

爱人对我和儿子说:“乱中出错,凡事別慌,别埋怨。”

七拐八拐。历尽千难万险赶到范园时,12点半。人走得差不多了,父亲坐在范仲淹塑像的台阶上在等我们,大哥、弟弟还有侄子本元都在。

“凡事尽心了就行,不用自责。”父亲宽慰我们。

父亲决定带我们祭祖拜谒瞻仰,园前的曲水河干涸了,取而代之的郑少洛高速车流不断。万安山不再绵延,顺着塑像看过去,山体被挖去大半,上世纪疯狂采石留下的惨状,像极了开肠破肚。好在,如今的万安山成为城市的森林公园,恢复已经有望。

一家人绕过塑像往园子里走,走到桥中央,儿子惊讶地叫我:“爸,快看,我妈桥!”

全家人目光所至,“景贤桥”三个字把大家全都震住了。我爱人更是有些惊诧,她的名字就叫“景贤”,一个字都不差。

我拉起爱人赶紧在景贤桥上合影留念,背景刚好是“范园”和“景贤桥”五个字。我立刻写了一首打油诗:

《清明祭祖.惊现》

清明祭祖到范园,

一座大桥园中现。

范公文正名天下,

此桥为何叫景贤?

微博微信发了出去。弟弟开他嫂子的玩笑:“嫂子,八百年前就注定咱是一家人啦!”大家都跟着笑。

刚好有范氏宗亲过来发“传单”,正面是“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

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

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

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

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

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

另一面是范仲淹编定中原地区(洛派)范氏字辈:“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彦友善可弥安君章微显用循迪广钦崇存本宜充厚时遵道晋隆同享祖贵荣传谱苏河通珍珠全地理古松万代青”。

儿子范作言和侄子范本元,一人一份传单,边走边说,很有兴致。六岁的小本元已经能熟背唐诗二百多首了。“听说最近为县城的彩虹桥写了首诗?”我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诌,来来背背你创作的《彩虹桥》,小本元背了:

城东彩虹桥,来往行人多。秋风吹湖面,野鸭拨清波。 .

全家人一起鼓掌,都说好好,写得好,小本元高兴地跳了起来。

离开范园大门,才仔细端详范仲淹的汉白玉塑像,20多米高,头戴官帽,身着官服,目光坚毅,眺望远方,伟岸挺拔,有着无尽的威严。

天空湛蓝湛蓝,几朵白云飘着,我就这样与范公对视着……太阳周围出现了光晕。

三十多年前,我在恍惚间看见的不是诸葛亮,而是眼前的先祖范文正公,手里拿的不是扇子,是一本书。

分手告别,各回各家。父亲大哥弟弟侄子们回嵩县,我们回洛阳。

上车,我给弟弟发了个微信红包,金额:2元,用途一栏写到:弟弟,你赢了(笑脸)。

弟弟秒回:你也赢了,二哥!

关于范氏家族的作文450字(寻范文正公范小红)(4)

作者简介

范小红,男,洛阳人,1968年腊月生。范文正公三十一世孙,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印刷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大学客座教授。2012年度中国十大旅游风云人物,农家参谋杂志社社长、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