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苏洪波

题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奥斯特洛夫斯基

致母亲的瞬间(致母亲生命有限)(1)

(摄影丨张宜霞)

岁月如歌,转眼之间,又是一年母亲节。五一假期,封控在家,终于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中有了些许时间留给自己。于是,提笔想写写母亲,但却无从下笔,因为想要说的太多太多,却不知从哪里开始。

以前的时候,总是想着借着节日给母亲送个礼物,给她一份惊喜。但是,每次母亲总是说不需要,总是批评我们浪费钱。假如问她需要什么礼物,她总是说什么都不需要,我们能有空陪她一会儿比买啥都强。后来慢慢习惯了,我们姐弟仨就约着回娘家聚聚。

然而这两年,随着突如其来的疫情,以及弟弟新添了小宝,母亲和父亲忙着照看小孙子,可以坐下来聚聚聊聊的时间更少了。我们总是感觉亏欠父母太多了,同时又很高兴,他们在七十多岁这个年龄,还有始终保持着这样一股精气神,不仅不给我们任何的拖累,还一直帮衬着我们的生活,这也是我们作为子女的巨大的幸福。

俗话说:女子本柔,为母则刚。然而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我在当了母亲之后。说起母亲,每个人心目中的母亲都不同,关于母亲的记忆和感情每个人也都有很多,但不管怎样的母亲,她绝对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母亲是一名人民教师,后来她作为随军家属从老家济宁跟随父亲来到济南,曾经在街道办事处工作过,在部队的军工厂里工作过,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居委会主任或是车间主任,她都能做成最好的自己。

在母亲那里我学会了很多东西,她用言传身教让我们终身受益匪浅。我想:勤俭持家应该是每个母亲的美德,我从她那里学会了节俭。母亲常讲:“节俭兴家,浪费可耻。”她从不与人攀比,从不铺张浪费,一贯坚持着勤俭节约,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也使我养成了不攀比,不浪费的好习惯。

母亲那代人过惯了穷苦的日子,她们经历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三年自然灾害,吃不饱饭是经常的事,加之时代的特色,那个年代物资短缺,所以缝缝补补、凑凑合合的过了大半生。然而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她依然坚持着以前节俭的习惯。比如平时若有了剩饭,她都是放到冰箱里,下顿饭接着再吃。我们经常劝母亲,剩饭不要再吃了,倒掉吧,对身体不好。她总是说:“太可惜啦,这都是粮食,吃了不可惜,浪费了太可惜了”。

又比如,有些衣服穿得久了,旧了破了,年轻人都扔了,她却总是舍不得扔,把旧衣服撕开成小块的布料黏在一起作成鞋垫,同缝纫机扎成漂亮的鞋垫。母亲从不浪费一滴水,家里的洗菜和洗衣用水被她放进大桶里用来冲厕所,进行二次利用;家里用电也是本着节约的原则,人离开房间马上会随手将灯关掉;出门购物,她都自己带着袋子。

刚开始我对她的这种生活方式很不理解,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她没有因此改变,一直坚持,慢慢地,她的这种节约习惯也影响到了家里的每个人,勤俭节约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我从母亲那里也学会了善良和包容。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是个坚强乐观的人,她总是能把生活安排井井有条,妥妥当当。每当遇到困难时,她从不抱怨,总是能千方百计找到解决办法。母亲是家中的老大,有一个妹妹,两个弟弟,在母亲十五岁的时候,姥爷就去世了。所以,母亲一直是家里的顶梁柱。

结婚后,父亲在济南当兵,由于父亲工作性质的原因常年在外,爷爷奶奶都去世的早,没人帮衬,撑起整个家的重任都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但哪怕她肩上背着一座大山,她也从不言苦言累。我们从小在部队大院里长大,那个年代读过高中、当过老师的母亲在随军家属里面算是文化人,她总是和蔼可亲,与邻里和睦相处,不管哪家遇到了困难,她总是毫不吝啬地伸出援助之手,家属们有什么事情,大家也总是喜欢找她来商量,让她帮忙出谋划策。

母亲很能干!不愧是个心灵手巧的妈妈。从我开始记事的时候开始,我就觉得母亲是个全能的人,什么都会干。记得小时候,因为家里三个孩子,还有姥姥赡养,经济负担比较重,所以那个年代,她已经开始“兼职”做副业了,母亲在工作之余,糊过火柴盒,锁过衣服扣眼,包裹西服边,装订过书籍……她总是不知疲倦的忙碌着。

我的记忆里,在每一个梦醒后的夜晚,都能看到她灯下忙碌的身影。我们的毛衣,都是她亲手织就的,那颜色搭配,那麻花花样,都是她独特的创意,总是让院子里的小伙伴们心生羡慕;我们的衣服,都是她一手剪裁出来的,她总是会使出她的小心机,变化着花样给我们做出漂亮的花裙子,那个时候,裙子上绣朵花,或者捏一个木耳花边来,漂亮极了。

她还经常用做副业赚来的钱,为我们购买了各种各样的小人书,文具等等,让我们养成了看书的好习惯。她一直就是那样,我从小到大,亲眼看到她自己能干的事情,尽量自己干,从不给别人添麻烦,她虽然身材瘦小,但她却是那么的强大。

小时候,她没日没夜地照顾我们仨成长,而当我们有了小家的时候,她又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地照顾我们的下一代,为我们姐弟仨看大了四个小孩,特别是在七十岁高龄的时候,她依然骑着单车来回奔波十几里路,出入各大超市、菜场,像个“搬运工”一样买菜、做饭、洗衣服。她和世上所有母亲一样,勤劳、无私、善良,她把自己的青春、情感、所有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家庭和儿女们。

在母亲眼里,无论我们多大,我们始终是她的孩子,即使我们都人到中年成为了父母,她依然把我们当作孩子看待。当然,母亲也有脆弱无助的时候。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唯一一次的哭泣是在2012年91高龄的姥姥去世的时候,母亲痛哭流涕,她一直哭着说:“我没有娘了、我没有娘了”。尽管那个时候大家都劝慰她说姥姥去世是喜寿,但她却很难接受,好几个月的时间缓不过劲来。

其实,姥姥和母亲都是受过教育的女性,她们尽管出生在旧时代,但都是唯物论者,姥姥活着的时候,常常和母亲说:“活着的时候好好地孝敬就可以了,死了不用伤心,也不用烧纸上坟”。母亲也是竭尽全力的去孝敬姥姥,总是说“子欲孝而亲尚在”是最幸福的事,但当姥姥去世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母亲也很脆弱,也曾经是个孩子,也需要母爱……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彷佛是一只无形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已是物转星移。如今,我们也已经从孩子长成父母,但是,在经风沐雨的茫茫征程中,在充盈着喜怒哀乐的生活里,我们总是习惯着一直向前走,却忘记了回头望一望,看一看、等一等母亲那束永远跟随着、凝视着我们的深情的目光。

对于我们来说,母亲的爱,是一段段时光的累积,是一份份柔情的叠加。她总是在我们远行的时候,在离别的时刻,微笑着掩饰她的不舍和不愿;她总是在我们无助的时候,在我们伤心的时候,用她独特的形式给予我们支持和守护。

其实后来我们才发现,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母亲,离开过她的牵挂,和她的目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既平凡又伟大,她用瘦弱但很坚强的臂膀,用粗糙但很结实的双手支撑起一个温暖的家,为儿女们挡风遮雨,用她特有的方式诠释着人间最伟大的母爱。

如今,母亲的每一道皱纹,每一缕白发,都见证着年华的痕迹,记载着岁月的沧桑。曾经在朱自清的《背影》里,我们读出了父母的目光总是在追逐着孩子前进的方向;在龙应台的《目送》里,我们读懂了母亲的期盼和放下。那句经典的句子让人怅然若失又若有所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言长纸短,罄竹难书。如果说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母亲,能够做你的孩子是我们今生最大的幸运,感恩你对我们的好,愿在有生之年,我们还能多陪伴着你,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在伟大母亲节来临之际,祝福您和天下的母亲幸福安康。

(苏洪波,山东金融作协理事)

壹点号山东金融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