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坐看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落)(1)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坐看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落)(2)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坐看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落)(3)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坐看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落)(4)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坐看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落)(5)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坐看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落)(6)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坐看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落)(7)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坐看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落)(8)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坐看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落)(9)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坐看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落)(10)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出自陈继儒《幽窗小记》·洪应明《菜根谭》。

是一种境界,源于中国的传统道家思想,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心境平和;视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淡泊自然。

一副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秋冬之意,而望天上三字则又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异曲同工,更颇有魏晋人物的豁达风流。

赏析解读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我辈俱是凡夫俗子,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即是此明证。这关键是一个你如何对待与处理的问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由来功名输勋烈,心中无私天地宽。若心中无过多的私欲,又怎会患得患失呢?其次,认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重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过,只要自己曾经奋斗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评说又算得了什么呢?陶渊明式的魏晋人物之所以有如此豁达风流,就在于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宁静平和的心境写出那洒脱飘逸的诗篇。这正可谓真正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一字不着,尽得风流。这正是另一种豁达,另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同志遗作中写道: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这正充分体现了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达观、崇高的精神境界。

事例

故事一

唐明皇的时候,安禄山叛乱,唐室眼看就要崩溃的政权,等于是郭子仪一个人打回来的。按理说,功高盖主的人是难长命百岁的,但在历史上,唐代将军中能富贵寿考的,只有郭子仪一人。之所以能如此,全凭郭子仪的旷达人生观。

郭子仪退休以后,皇帝赐他一个汾阳王府。在兴工动土的时候,他闲来无事,拄一支手杖,到工地上去监工。他吩咐一个正在砌墙的泥工说,墙基要筑得坚固。这名泥水匠对郭子仪说,请王爷放心,我家祖孙三代都在长安,都是作泥水匠的,不知盖了多少府第,可是只见过房屋换主人,还未见过哪栋房屋倒塌了的。郭子仪听了他的这番话,拄着杖走了,再也不去监工。

这个泥水匠讲的,是祖孙三代的实际经验,而郭子仪听了以后,却想透了人生的一个道理,不是消沉,而是更通达了。

故事二

唐末杨玢在尚书任内,快要告老还乡的时候,他在故乡的旧屋地产,有些被邻居侵占了。于是他的家人们要去告状打官司,把拟好的起诉书送给他看。杨玢看了,便在后面批说:“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元殿基望,秋风秋草正离离。”

这首诗的大意是四邻侵占我们的房产那就让他们去侵占好了,毕竟要想想当初未曾置办这些房产之时。如果你们还想不通,不妨到唐代的含元殿的殿基上望一望,当年是何等繁华富丽,而今却是秋风萧瑟,荒草离离。言浅意深,颇有警世作用。

他的家人看了后就不去告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