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头鲂鱼良种介绍

团头鲂(Megalobramaamblycephala),又称武昌鱼,是我国特有的优良杂食偏草食性经济鱼类,现已成为主要淡水水产养殖品种之一。团头鲂因其食性广、养殖成本低、生长快、成活率高、易捕捞,能在池塘中产卵繁殖,且具有味美、头小、含肉率高、体形好、规格适中等优点,被作为优良的草食性鱼类品种在全国普遍推广。目前,我国已经选育出了生长速度较快的团头鲂“浦江1号”和团头鲂“华海1号”优良新品种,这极大地促进了团头鲂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团头鲂鱼能长多大(团头鲂鱼良种介绍)(1)

一 选育背景

团头鲂自被驯养以来,由于多年来的人工繁殖、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导致团头鲂种质资源出现混杂并受到衰退的威胁,再加上选育工作未及时跟上,致使全国各地团头鲂养殖群体先后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退化现象,生长速度减慢,性成熟提早,体形变长变薄等。团头鲂养殖生产的发展急需良种。针对上述情况,许多水产科技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开展了团头鲂优良品种选育的研究工作,相续培育出了遗传性状稳定、生长快、成活率高的团头鲂“浦江1号”和“华海1号”新品种。

1.团头鲂“浦江1号”

团头鲂“浦江1号”于2000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新品种审定,品种登记号为GS—01—001—2000,是适宜在全国各地推广养殖的淡水鱼类优良品种。

上海水产大学首席教授李思发领导的研究团队从1985年开始,以湖北淤泥湖的团头鲂原种为奠基群体,采用系统的群体选育及生物技术结合的方法,经过十几年的人工定向选育,1998年获得第六代,培育出生长速度比淤泥湖原种提高30%、体长体高比保持在2.1~2.2的体形优美的良种,具有遗传性状稳定、个体大、生长快和适应性广等优良性状。

2.团头鲂“华海1号”

团头鲂“华海1号”是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北省团头鲂(武昌鱼)原种场等单位,通过4代选育,优化遗传性状,从而选育出遗传性状稳定、生长快、成活率高的团头鲂新品种,2016年通过了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登记号为GS—01—001—2016。

该品种是采用梁子湖、淤泥湖、鄱阳湖团头鲂天然群体(原种)亲本构建群体内家系118个,群体间家系54个,总计172个F1代家系,在比较每个家系生长和成活率的基础上,评估个体的育种值,选择了综合性状较优良的家系共计76个;从76个家系中选择体重大于500克的个体共580尾,通过微卫星亲子鉴定技术,鉴定其系谱,在避免近亲繁殖的条件下,繁育110个F2代家系;比较每个家系的生长和成活率,保留平均体重大于18克、成活率高于75%的家系78个,然后从每个家系中随机选取300尾,再从中挑选优良个体,用SSR标记进行亲子鉴定,评估个体间的遗传距离;选取来源于不同家系的亲本,繁育155个F3家系;通过比较每个家系的生长和成活率,筛选优良F3家系104个,并从F3后代中筛选出生长速度较快(体重大于500克)的1280尾作为候选繁育亲本;选取来源于不同家系,个体间遗传距离为0.75以上的个体繁育120个F4家系,作为“华海1号”后备亲本。

在选育过程中,应用亲子鉴定和性状关联分子标记技术及数量遗传学分析(包括个体育种值、性状遗传力、性状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等),提高选育的效应值。经过4代系统选育,获得遗传性状稳定、生长快、成活率高的优良品种——团头鲂“华海1号”。

二 形态结构特征

团头鲂体形侧扁,比较高,体形轮廓为菱形状,体长为体高的1.9~2.3倍。胸部平坦,腹棱不完全,从腹鳍基部至肛门处有一条腹棱突出。背隆起明显,头小、口小且为口前位,吻较圆钝,上、下颌等长,头后背部急剧隆起。眶上骨小而薄,呈三角形。体侧灰尘色并有浅棕色光泽,背色深,腹色浅,鳞片中等大小,臀鳍较长,尾柄短,尾鳍分叉深。鲂鱼肉细嫩肥美,小鱼刺多,大鱼刺少。

团头鲂“浦江1号”的体长体高比保持在2.1~2.2;而团头鲂“华海1号”鱼体呈青灰色,背部较厚,自头后至背鳍起点呈圆弧形,尾柄宽短,体侧鳞片呈灰黑色,鳞片基部浅色,在体侧形成数行深浅相交的纵纹,鳍呈灰黑色。

三 生活习性

团头鲂分布于长江中下游附属中型湖泊,自然分布非常狭窄,主要分布在湖北省梁子湖、淤泥湖以及江西省鄱阳湖3个湖泊等水体,为中下层鱼类,喜欢生活于不流水或微流水的水中,比较适于静水性生活,平时栖息于底质为淤泥并生长有沉水植物的敞水区的中下层。团头鲂在一般水体中(如湖泊、水库、池塘、河道)都能生活,虽然是淡水鱼,但在盐度0.5%的微咸水中,也能照常生活,且生长良好;团头鲂还比较能耐高温,在42℃水温中也能正常生活和生长。团头鲂“浦江1号”和团头鲂“华海1号”均适合池塘养殖。

四 摄食习性及营养需求

团头鲂是一种杂食性偏草食性的鱼类。幼鱼时主要吃藻类、轮虫、枝角类和甲壳动物等浮游生物;到了鱼种时.它就开始吃芜萍、浮萍,也吃少量轮叶黑藻、苦草等水生植物的嫩叶;成鱼则以苦草、轮叶黑藻、马来眼于菜等水生植物为主要食料。同时,它还爱吃范草、聚草、丝状藻类及植物体的茎、叶等,也喜欢吃陆生禾本科植物和菜叶,还能摄食部分湖底植物碎屑和少量浮游动物等。在每年的6~10月间,团头鲂采食量最大。

有关团头鲂的营养物质需求主要以生长和营养缺乏症为评价指标,目前不同研究者得到的团头鲂蛋白质需要量有一定差异(21%~41%),差异主要受到水温、鱼体大小和饲料蛋白品质等因素的影响。蒋阳阳等(2012)报道了50克团头鲂饲料适宜的蛋白质能量比为18.21克/兆焦耳。

与其他鱼类一样,团头鲂的必需氨基酸包括蛋氨酸、赖氨酸、精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组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共10种氨基酸,茂英等(2014)利用纯化饲料研究得出100克团头鲂对饲料中精氨酸的需要量为20.4~20.8克/千克,对异亮氨酸的需要量为20.2~21.7克/千克,对组氨酸的需要量为6.0~6.2克/千克,对赖氨酸的需要量为18.6~19.8克/千克,对异亮氨酸的需要量为14.6~14.7克/千克。

团头鲂作为偏草食性鱼类,对饲料脂肪耐受能力不高,但在饲料中适当提高脂肪含量有助于提高蛋白质的利用效率。团头鲂饲料中脂肪含量应在4%~7%,脂肪具有明显的蛋白质节约作用;团头鲂饲料适宜的糖水平为31%。脂肪和糖均可以为鱼类提供能量,团头鲂幼鱼饲料最适糖脂比为3.58;团头鲂鱼种阶段饲料纤维素含量应≤11%,而成鱼阶段则≤14%。

团头鲂与其他鱼类一样需要11种水溶性维生素:硫胺素(维生素B1)、核黄素(维生素B2)、吡哆醇(维生素B6)、泛酸、烟酸(维生素B3)、生物素、叶酸、钴胺素(维生素B12)、肌醇、胆碱、抗坏血酸(维生素C)以及4种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团头鲂幼鱼饲料中维生素C的适宜添加量为150毫克/千克,肌醇适宜添加量为294毫克/千克,胆碱的需要量为1198~1525毫克/千克,维生素E的适宜添加量为138.5毫克/千克,维生素B6需要量为4.17~5.02毫克/千克,生物素H的需要量为0.063毫克/千克。

团头鲂饲料中矿物质需要量分别为钙0.31%~1.07%、磷0.38%~0.72%、钾0.41%~0.57%、钠0.14%~0.15%、镁0.04%、铁0.024%~0.048%、锌20毫克/千克、铜5毫克/千克、碘0.6毫克/千克、锰20~50毫克/千克、钴1.0毫克/千克、硒0.12毫克/千克。

五 生长特性

团头鲂“浦江1号”生长速度快,生长速度比淤泥湖原种提高20%。在同一饲养环境里,“浦江1号”的日增重率(克/天)显著高于原种,“浦江1号”当年鱼苗为0.5克/天,2龄鱼种为3.0克/天;而当年原种为0.3克/天,2龄原种为2.3克/天。团头鲂“浦江1号”当年鱼种经100天(7~10月)饲养,体重可达50~60克。2龄鱼种经100天(5~10月)饲养,体重可达500~600克。

团头鲂“华海1号”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其他团头鲂品种相比,1龄鱼和2龄鱼生长速度分别快24.3%~30.6%和22.9%~28.7%,成活率分别高22.2%~32.6%和20.5%~30.0%,平均每亩增产在30%以上。

六 繁殖特性

团头鲂为雌雄异体、卵生、体外受精的有性繁殖,在天然湖泊或人工水库中,能进行自然繁殖,对水流要求不高。产卵期在5~6月。在产卵季节,雌、雄鱼都有特别性征出现。产出的卵有黏性,黏在水草或其他固定物体上。卵很小,为浅黄色略带绿色。一般在第二年(2冬龄)就能达到性成熟。雌鱼的怀卵量和其年龄有关,年龄大,怀卵量就多,一般一条雌鱼的怀卵量为8万~55万粒。

团头鲂“浦江1号”和团头鲂“华海1号”人工繁殖与普通团头鲂人工繁殖一样,通过人为注射催产激素,应用外源激素来替代由外界条件刺激产生的内源激素,分泌促性腺激素,促进雌鱼的卵子成熟、排卵和产卵,促使雄鱼的精子成熟并排精。催产完后可采用人工授精方法,在受精后进行脱黏,移入孵化环道或孵化桶进行流水孵化。如采用自然产卵的方法,须在产卵池内设置鱼巢,供鱼卵附着,并及时将鱼巢转移到孵化池中进行孵化。

请关注,点击我的头像进入或在今日头条搜索{吉山花瑶}个人主页可以查看我的更多作品,今日头条会对关注者推送我的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