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回忆腊月杀年猪(有一种年味叫杀年猪)(1)

如今,每到过年,人们总是慨叹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仔细想想,现在年味淡了确是事实,其中有诸多原因。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平日吃的饭食与过年吃的差不了多少,凸现不出过年的特别;因为生活的改变,许多过去只有过年才会出现的场景不见了,在人们的印象里没有了往时那种过年的气氛。过去,年味重,确实是实情,主要就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只有过年才会出现的事情,只有过年才会发生的情景,譬如说杀年猪,做豆腐,蒸年糕、大枣饽饽等等。

杀年猪,曾经是过年最主要的事情之一。过去,只要过了腊月初八,就进入忙年的程序了,所谓“过腊八,乱打扫”,就是扫除家庭卫生迎接春节到来。而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各村就开始安排杀年猪的事情了。

东北人回忆腊月杀年猪(有一种年味叫杀年猪)(2)

甲骨文“家”。宝盖就是房子,里面就是一头猪

猪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根据考古发现来看,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饲养家猪了。1955年发现的文登宋村镇驻地石羊村新石器晚期龙山时期(距今4500年—4000年)原始社会遗址,就发现了猪骨(非野猪)等动物骨头化。3000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的“家”字宝盖下就是个“豕”字,也反映了古代家庭饲养猪的历史事实。古代人为什么要在宝盖下用一个豕(猪)表示家呢?因为古人在饲养马、牛、羊、鸡、鸭过程中,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家畜家禽唯有猪的生养能力是最强的,选择宝盖与豕会意为家,反映了古人重视繁衍生息的生育观。

说到杀年猪,可是那个年代最为盛大的年事之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杀猪都是由公社食品站统一安排的。屠宰人员称为“杀把”,多是民间人士,每个居民片区有那么几位专干这个营生,每逢过年过节,他们被乡镇食品站专门聘请去各村轮流杀年猪。哪个村需要杀几头年猪,要根据村里的需求而定。八十年代之后各村设了杀猪点,方便群众买肉,杀年猪一事也就销声匿迹了。

到了杀年猪这一天,提前确定好的养猪户天不亮就把肥猪送去村里临时宰杀点,几头或十几头肥猪被牢牢绑住放在那里。养猪户已经准备好了接猪血用的菜盆,等杀猪时把猪血接了回家做菜吃。

东北人回忆腊月杀年猪(有一种年味叫杀年猪)(3)

篆书“家”

那个时候,妇女们都在家忙年,男人没有太多事情可做,就可以去看杀猪,学生为放了寒假,也是围观杀猪的主要人员之一。猪杀倒了,剥皮、剔骨,接下去就是开秤卖肉,你三十元,我五十元,一头猪的剔骨肉一会儿就卖完了。猪皮留给杀猪人顶了杀猪手工钱。那一户轮流到了中午,还要管杀猪人的午饭。这顿饭少不了猪肉,你刚刚杀了猪,还能不请杀猪师傅吃点好的?虽说一般人家平时很少吃到肉。卖猪肉的钱都是养猪户的收入,养猪户还要留下不少的猪肉预备分给亲戚邻居的。

杀年猪的这一天,村里到处洋溢着过年的喜庆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