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新学期起,山东开始使用高中统编思想政治、语文和历史三科教材。27 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高中三科教材统编情况,姚鼐(nài)所作的《登泰山记》入选语文教材。

姚鼐登泰山记相关知识(姚鼐登泰山记入选语文教材)(1)

《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其级七千有余”“半山居雾”“足下皆云漫”等语言描述,既体现了泰山的雄伟,也把读者带入了泰山美景当中。

据悉,今年新启用的统编三科教材,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首批在北京、天津、辽宁、上海、山东、海南六省市高中起始年级使用,届时,将有更多的高中生通过文章了解泰山的魅力,了解泰山文化、泰安文化。

姚鼐登泰山记相关知识(姚鼐登泰山记入选语文教材)(2)

跟着小编先来看一下《登泰山记》原文↓↓↓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姚鼐登泰山记相关知识(姚鼐登泰山记入选语文教材)(3)

来看看文中是如何描述泰山的(译文)↓↓↓

登泰山记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女儿)庙。皇帝的行宫(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

姚鼐登泰山记相关知识(姚鼐登泰山记入选语文教材)(4)

翻看古今诗文,除了《登泰山记》,还有很多描绘泰山的文章。杜甫的《望岳》耳熟能详;李白的《游泰山》六首让人领略诗仙笔下的泰山;冯骥才的《挑山工》把泰山精神展示地淋漓尽致;季羡林的《泰山颂》气势磅礴;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描绘了雨中登山的独特情趣;徐志摩、汪曾祺、李健吾、臧克家、老舍等作家,都曾为泰山着笔。

姚鼐登泰山记相关知识(姚鼐登泰山记入选语文教材)(5)

“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出自《诗经•閟宫》,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对于泰山的情感就是如此厚重。

《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寥寥数字,描绘了泰山的高大巍峨和神奇秀丽。

元代贾鲁的《登泰山》,首句便是“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的感叹。

明代张岱《泰山》中“牛喘四十里,蟹行十八盘”可以说把攀登十八盘时的情景描绘地栩栩如生。

姚鼐登泰山记相关知识(姚鼐登泰山记入选语文教材)(6)

季羡林 泰山颂

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描绘了细雨蒙蒙中拾级而上至岱顶的过程,“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

汪曾祺写道“从某个意思上说,泰山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价值。”

冯骥才在《挑山工》中写道他作了一幅泰山挑山工的画,“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这是一种精神的敬仰。

姚鼐登泰山记相关知识(姚鼐登泰山记入选语文教材)(7)

最后一起来领略下诗仙李白笔下的泰山↓↓↓

【游泰山】

李白

其一

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开。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玉女四五人,飘摇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其二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

其三

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

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

其四

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

其五

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缅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长松入云汉,远望不盈尺。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于此炼玉液。

其六

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寂静娱清晖,玉真连翠微。想象鸾凤舞,飘摇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姚鼐登泰山记相关知识(姚鼐登泰山记入选语文教材)(8)

在中国的名山峻岳中,没有哪座大山像泰山那样,历史文化悠久灿烂而内涵深邃,借用郭沫若先生的话讲,“泰山是中华文化史的局部缩影”。季羡林先生强调,“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泰山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深深扎根于民族的心灵深处。希望有更多的人走近泰山,了解泰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