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是张子龙笔下的“炎国逢花早,春船载雨过”,是范端臣眼中的“一辞湖上月,三见岭南春”,也是苏轼心中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春去秋来,岭南文化留存在文人骚客的词句中,也凝结在画家的笔下。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岭南常常被视为偏僻、文化落后、被艺术史研究者忽视的地区,这一地区又为何会在20世纪初期崛起成为中国最为重要的美术中心之一?《青萍之末:嘉道年间岭南的文人生活与艺术世界》这本书用大量生动翔实的一手资料为你揭开谜底。

明清书画典故(书画名流日记中的岭南)(1)

《青萍之末:嘉道年间岭南的文人生活与艺术世界》

这是一部史料详实、视野开阔、有敏锐的问题意识的区域艺术史研究佳作。该书以19世纪前期广州的历史文化语境为背景,以地方文献与跨越中西地域的视觉图像为资料,以独具慧眼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视角深入地探讨了以谢兰生为中心的岭南文人生活和艺术世界在艺术史上的意义。

明清书画典故(书画名流日记中的岭南)(2)

谢兰生 《鼎湖山图》

自梁启超倡言中国史学应重视研究“地方的发展”,至陈寅恪提出“以观空者而观时”的研究面向,从空间发展之异而探讨时势之变成为民国史学的重要取向之一。傅斯年推动创立的中山大学史语所的跨学科治学传统使民俗学、人类学在区域研究中产生丰硕学术成果,20世纪80年代后崛起的华南学派植根于中大史语所的传统,历史学和人类学携手以“华南”为研究场域,继而从社会经济史拓展到社会文化史研究。此学术传统可视为广东学者李若晴研究清后期岭南文化与艺术世界的学术背景,然而如何把握“观空”与“观时”在历史之变中的转折及其深远意义,仍非易事。

明清书画典故(书画名流日记中的岭南)(3)

《广州港和广州府城画》(局部) 约1760年

《青萍之末》融区域研究、日常生活史、文化人类学和历史图像学于一体,在“观空”中突破传统史学中之南北之论而放眼东西文化之激荡,于清后期西潮东渐之变中敏锐发现传统艺术世界中出现的崭新异质性。在我看来,该书研究成果的意义表明,清后期的西潮东渐打破了旧有文化以南北为分的“在地性”格局与性质,东西之异以商业文化之名而催生出故国神州地域中的世界性,商业性力量渐次撬动着传统的政治(正溯认同)和文化(衣冠礼乐)的固有宣教板块。以“广州叙事”为中心的艺术生产模式与图像传播的视觉性在当时是一种重要的新兴文化力量,或者可以看作是在中外通商历史进程中的一种“文化套利”——在东西文化冲突之际,借助商业化的力量为异质文化张目,尽可能减少传统衣冠礼乐对域外文化的排他性。可以说,“广州叙事”中的地域文化与地域政治之间的相互激荡在日后还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并且成为大历史叙事中关于文化与政治关系的重要见证。兹事体大,吾粤学人又岂敢放弃研究阐释之责?可惜的是时过景迁,区域文化之异质性在现代以降的美术新学谱系中竟渐至湮灭无闻。

明清书画典故(书画名流日记中的岭南)(4)

谢兰生 《村舍图》

幸有《青萍之末》在区域性与族群性的研究视野中不仅揭示了区域文化心态与艺术表现的独特性,而且揭示了在新的地域性—世界性文化格局中那个五彩斑斓的视觉世界的前所未有异质性。这就是大风将起的青萍之末,其意义远超出中国艺术史的场域。由此想到,是否重视以及如何探索在历史之变中的“地方事物”(local matters)在文化上的深远意义,这是对新一代艺术史和历史图像学研究的重要考验。诚如科大卫所言,优秀的区域史研究将促使我们对中国其他地区乃至中国以外的社会提出新问题,这当然也是区域文化、艺术史和历史图像学研究的努力方向。

明清书画典故(书画名流日记中的岭南)(5)

精美内页

在“区域艺术史”与“世界艺术史”之间,固然有研究领域之别,但其研究视角实无需因此而固化。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曾说“人类学家不研究村庄,而在村庄里做研究”,对于新发展趋势中的区域艺术史来说,或许可以说“区域艺术史家不研究区域,而是在区域里做世界艺术研究”。

内容简介

该书以清末广东书画家谢兰生的日记为基础,运用大量的地方文献、视觉材料等一手资料,试图还原出谢兰生所生活的嘉道年间岭南文人的城市生活、社会交往、人情义务、生计来源、艺术品味等,并着重探讨了书画等艺术作品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勾勒出了当时岭南文人的生活状态与绘画史发展的面貌。

本书将讨论的时间范畴限定于谢兰生归隐广州至其去世之间的三十年内,即嘉庆七年至道光十一年(1802—1831),地理空间则以广州府城为中心,向珠江三角洲中小城市、山川田野延伸。具体而言,则有书院(如羊城书院)、寺观(如海幢寺)、洋行(如伍家)、园林(如荔湾)、名胜(如罗浮山)等社会活动场所。本书的几个地理概念“广州”“府城”“省城”,特指由城墙围起的府城内外及近郊部分区域,它既是广州府的府城,也是广东省的省城,分属两个附郭县南海、番禺管理。

以谢兰生为代表的岭南文人士大夫如何运用书画活动营建社会网络,而广州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对其产生何种影响,是本书主要关注的问题。为此,作者根据《日记》中的细致情节对谢兰生的书画活动展开探讨,并分析书画活动在其退隐生涯中所起到的各种功能。

本书虽然属于区域美术史研究,但不局限于广州的行政区域,而是深入讨论区域之间(尤其是岭南与江南)的互动与竞争,并且努力解答为何一个传统上被视为偏僻、文化落后、常常被艺术史研究者忽视的岭南地区,会在20世纪初期崛起成为中国最为重要的美术中心之一。

作者简介

李若晴,1975年生于广东海丰。1994年至1998年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1999年至2002年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3年至2007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史论系,获博士学位。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报》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发表论文30余篇,著有《玉堂遗音:明初翰苑绘画的修辞策略》。

购买链接

明清书画典故(书画名流日记中的岭南)(6)

《青萍之末:嘉道年间岭南的文人生活与艺术世界》

#绘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