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护士节意义非同寻常。今年是医学护理先驱南丁格尔诞辰200周年,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来袭的危急时刻,2.86万名援鄂护士义无反顾逆行出征,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南丁格尔精神,为这个节日增添了壮丽的篇章。

愿你每一个笑容都不用伪装(终于看见你的笑脸)(1)

在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向全国广大护士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指出:广大护士义无反顾、逆行出征,白衣执甲、不负重托,英勇无畏冲向国内国外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为打赢中国疫情防控阻击战、保障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重要贡献,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多次就关心、爱护广大医务工作者作出专门指示,并向奋斗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表达崇高敬意。

据统计,全国有445万名护士。战疫中全国累计派出346支援鄂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其中护士2.86万名,占比近70%,近九成是女护士。本刊报道了大量女护士群体的战疫英雄事迹,其中包括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人民医院和第三医院组成的北大援鄂国家医疗队的护士们,她们是战疫一线医务人员的缩影。在这个特殊的护士节,让我们重温她们的战地风采,致敬天使!礼赞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愿你每一个笑容都不用伪装(终于看见你的笑脸)(2)

党旗高扬,诠释先锋担当

集结号响,闻令冲锋。“我是党员!让我上!”“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一封封请战书、一枚枚红手印,党员纷纷率先立下“军令状”,带头冲进“红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丁璐,除夕之夜接到集结令,第一时间报名请战,并早早备好了出发的行囊。“在重症监护室工作了28年,听到病人有危险,就像战士听到冲锋号响,必须上!而且我还是一名预备党员。”

抵达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后,经验丰富的她带队抢先进入红区。每天要面对数量庞大的采血、发药、穿刺等各项救治工作,呼叫器不断响起,大家来不及喘息,奔向一个又一个病人……她说,没人比ICU护士更懂得时间的宝贵,病人的生死就在一分一秒之中,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搏斗,虽然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脚步从来都是急匆匆。

比身体负担更重的是被感染的风险。要为重症病人吸痰、气管插管,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感染,“但是,这是在帮病人打通生命的通道,根本顾不了那么多。”有一次,要给一位气管插管病人做密闭式吸痰,同时更换呼吸机固定器和固定血管插管的所有敷料,这在平时并不复杂,但面对强传染、高风险的急难危重病患,大家都很清楚这样的操作意味着什么。丁璐把所有女护士都留在了安全区,只身带着一名有ICU护理经验的男护士上了“战场”。以往经验丰富的她最多十分钟就能完成,但厚重的防护服、多层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护罩重重包裹,视线模糊不清,憋气缺氧感越来越重,贴身衣服被汗水浸湿……两人弓着身子在病床旁足足忙了40多分钟,操作完了,人也快虚脱了。

丁璐说,战疫不仅是她职业生涯中难忘的战场,也成为检验她作为党员守初心担使命表现的“考场”。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关键时刻冲的上去,危难关头豁的出来。北大援鄂国家医疗队共有142名党员,百余名医护在战地向党组织郑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37人火线入党。

北医三院有15年呼吸科危重症病人护理经验的护师李娜,就是在火线入党。那一刻她热泪盈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身边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担当的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深深影响着我。气管插管是一项离病毒最近的工作,党员抢着做,争着往前冲,令我特别敬佩。从此以后,我也可以骄傲地说,‘我是党员,让我上!’”

北京大学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领导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医三院院长乔杰,在前线多次担任领誓人,带领党员们举行主题当日活动、重温入党誓词。5月7日,她在全国妇联座谈会上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往红区里冲是冒着生命危险的, 共产党员当然要带头,‘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不只是一句誓词,更要落实到战疫的每天行动中,党员的党性在特殊时刻得到淬炼。”

愿你每一个笑容都不用伪装(终于看见你的笑脸)(3)

青春绽放,激扬蓬勃力量

3月15日,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对他们寄予殷殷厚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希望你们努力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继续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拼搏奋战,带动广大青年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据统计,援鄂护士中90后占比达40%。收到的回信,北大援鄂医疗队的广大青年深受激励和鼓舞。“战疫的洗礼让青春更有意义!”“三十而立,我们立住了!”“为国家贡献我们青年人的力量!”……他们誓言铮铮,用实际行动彰显青年一代的蓬勃之力。

1992年出生的李思齐是北医三院第三批援鄂队员。大二时就入党的她,是已有8年党龄的老党员。她说,抗疫成为自己激扬青春之志、报效祖国的战场。连续超负荷工作,常常一天近十个小时无法进食、饮水,但从未吃过苦的她却并不觉得“苦”。她用元气十足的战地日记和惟妙惟肖的手绘漫画,记录了战疫的青春时光,展示了她所在的“92后战斗小分队”满满的正能量,再忙再累再艰难,没人抱怨更没人掉链子。李思齐骄傲地说:“外界常给我们90后贴上 ‘不靠谱’‘自私’等各种标签,但此次战疫,我们用行动证明了,90后能独当一面,不负重托。”

乔杰院长说,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中有75名90后,其中20名是党员。带着这么多年轻人奔赴一线,刚开始我压力很大。但经此战疫,他们的精神风貌,真的让我感到特别踏实。护士们要给病人吸痰、喂饭,甚至要清理大小便,这些工作危险性最大,但是她们像对待亲人一样,“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我来帮你们”,“你们放心,有我呢”……他们表现太优秀了,让我刮目相看!

愿你每一个笑容都不用伪装(终于看见你的笑脸)(4)

尽锐出战,彰显专业实力

尽管“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是医疗界共识,可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护士护理工作的专业性和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但在抗疫期间,随着护士群体被大量报道,她们护理工作的意义、价值及专业性也为更多人所了解、所敬重。

2020年4月24日,湖北省所有新冠肺炎重症病例实现清零。艰苦鏖战了近三个月,全国共有一万多名重症专业医护人员执行了援鄂任务,来自重症、呼吸、感染、CRRT等专业科室的护士们功不可没。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病情危重且变化迅速,还常常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以及多种并发症,治疗手段特别复杂,对护士的专业技能和应变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北京协和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长、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吴欣娟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强调,护理工作不只是体力活儿,更是专业性特别强的技术工作。比如说病人的吸痰、俯卧位通气、ECMO护理……而且医护密切配合才是救治成功的前提,对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发挥着重要作用。

气管插管后的呼吸道护理工作属于高危操作,插管上机后的工作量大、危险系数高,对护理工作的专业性提出了挑战。北医三院骨科护士梅雅男一次在“红区”护理一位气管插管接呼吸机的病人时,发现对方血氧不太好,心率很快,血压很低,她赶紧遵医嘱配药、推药、大剂量静脉补液、每分钟测血压……在肾上腺素和力月西交替静推的情况下,病人的血压心率趋于平稳。

刚想停下来喘口气,只见呼吸机报警声响起,另一位患者出现气道压力阻塞。检查管路就需要倾倒里面的废水,这个动作危险性非常大。因为打开储水罐,管路就不再密闭,呼吸机给气时会因漏气产生气溶胶,但如果水不倒,病人则会面临危险。情况紧急,梅雅男毫不犹豫、干净利落地打开储水罐、快速倾倒废水、准确安装,一气呵成!看着呼吸机再次正常运作,病人生命体征平稳,她如释重负,成就感爆棚。

北大人民医院从百年前建院之初,就一直秉持着对护士严格培训、考核的优良传统,使他们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以成为医生的得力助手。

“组建最专业的团队,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是率护士“百人团”奋战红区的北大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王泠的战地宣言。她说:“始于主动,基于专业,终于满意,做有温度的护士,是我们医院的护理理念”。作为国内知名伤口造口失禁护理方面的专家,她被大家称为“定海神针”,她所带领的百人复合型护理团队为武汉重症患者提供了专业化、个性化的综合护理。

刚到武汉,她就即刻带领队员梳理整个病房流程,明确各项规章制度,对复杂且有突发性的护理任务做好各种预案准备,并指导护士们一次次演练、一遍遍熟悉。对一位截瘫的重症老爷爷,他们制定了一对一详细护理方案,交接班时必须查看患者皮肤,每两小时翻一次身,每四小时更换一次纸尿裤……即使面对海量病人,在如此紧张的救治过程中,王泠也严格要求团队精益求精,将护理服务做到极致。一位老奶奶,在感受王泠团队规范严谨、耐心细致的护理操作时,积压已久的恐惧和压力瞬间释放,她紧紧握着护士的手大哭起来:遇到你们真是太好了!我有救了!

在繁忙的工作间隙,王泠还不断总结经验,起草了《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新冠肺炎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的护理》等护理标准,并与其他护理领域专家联合完成了《新冠肺炎重症、危重型患者护理规范》,将宝贵的专科护理经验分享给了更多一线战友,为战疫提供了护理专业技术支持。

乔杰院长说,很多护士学习能力非常强,又有非常好的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的基础,迅速调整状态,不仅很快适应了特殊的工作环境,还纷纷因地制宜创新发明,在战地举办护理技术创新挑战赛。自制隔离病房便携腰包、多功能护理带、氧气指示卡等很多小妙招,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护理水平。北医三院护理人员编写的《新冠肺炎防控期间综合医院的护理管理》和《新冠肺炎常用护理技术手册》护理专著已上线,展示了护理领域国家队的专业实力。

大爱无疆,弘扬奉献精神

“我们都是过命的交情。”这是战疫中医务工作者和病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医患成了亲人朋友,用大爱谱就了一曲曲生命之歌。

吴欣娟说,病人们在隔离的病房里,都没有亲人陪伴,医护人员的关爱就是最好的良药。抗疫是一场医疗战,也是一场心理战。

北医三院的护理团队以“温暖武汉的三米阳光”为名,她们用专业、温馨的优质护理理念,把关注、关心与关爱的“阳光”带进了隔离病房。护士们制作了很多爱心卡片送给病人,上面写着“不要害怕,相信我们”“始终与你们在一起”。还常常与病人聊天打趣,握着手为他们暖心“话疗”。“外面的早樱开花了,叔叔快点好起来,回家看樱花啊”“小妹妹这是你的早饭,有你爱吃的热干面”“阿姨一定能扛过来的,您要加油啊”……这样充满信心的鼓励总是在病房涌动,传递着“隔离病毒,不隔离爱”的温暖。

有患者因孩子不在身边而不愿吃饭,护士便给她讲自己离开一岁孩子来武汉援助的故事;有夫妻分住不同的病房,护士便充当传声筒,并在条件允许时把夫妻调到同一病房;患者过生日,护士送上暖心祝福;患者出院,护士特意手折了纸星星,并在粉色“毕业证书”上写下祝语……

一位女患者刚从方舱医院转来时心理压力很大,不停地流泪,王泠每天都会专门抽出一小时陪她说话,给她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时间久了,两人成了患难交心的姐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接受采访时,王泠数次落泪,她说自己原本是一个很镇定的人,现在却变得泪点很低。抽血时,本就痛苦不堪的病人会极力将胳膊伸出老远,把头艰难扭向另一边;正在吃饭的病人看到护士进来,立马戴起口罩、退后几步:不要离我太近,千万别传染给你;为病人清理粪便后,对方感动又歉疚:真是谢谢你们,给你们添麻烦了;一位阿姨心疼地叮嘱年轻护士:一定要做好防护,我也有女儿,你们太不容易了……王泠动情地说:“本以为隔着防护服,病人感觉不到我们的温度;戴着口罩,病人看不到我们的笑容……但是并非如此,在同一战壕里并肩作战,病人们早已把我们视作亲人。”

能得到病人以心换心的回馈,正是因为护士们倾尽全力的付出。逆行的背影、光头、天使痕……大家已熟知且被感动,其实还有许多没有被看到的画面。乔杰院长深情说起那些让她感动的瞬间:“有些护士遇到生理期痛经,在地上蹲一会儿,再站起来继续工作。为了节省防护物资,大家尽可能加长排班时间。武汉湿冷的环境对于北方人来说非常难熬。有些病人没有亲人送补品,她们就把自己的营养品送给病患……”

情暖病患,爱满“疫”线,抗疫中护士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南丁格尔精神,兑现着授帽仪式上许下的庄严承诺。因突出表现,近日北大援鄂重症救治医疗队在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后,又荣获了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乔杰院长说,战疫锻炼了一批医务人员,更多体会到医学的意义和作用,未来一定会成为医学领域的栋梁之材。“医学是一个奉献的行业,要有医者仁心,要有医术,要有医德,希望通过这次抗疫,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加入到这一伟大的事业中。”

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全国445万名护士,也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着重要力量。经此一疫,相信尊医重卫的共识一定会更加深入人心。疫情终会过去,我们对白衣天使的敬意却直至永远。

,